理论教育 新媒体对用户产生的影响及解决方法

新媒体对用户产生的影响及解决方法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媒体的应用则进一步推动着档案服务对象的广泛化。通过对社交媒体上的用户行为进行分析,档案机构便于获取用户需求,吸引潜在用户,从而增强档案用户黏性,维持“粉丝”的稳定性。满足了公众“求证”与“求知”的双重要求新媒体应用不仅促进了档案用户利用需求的立体化,同时也对档案服务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媒体对用户产生的影响及解决方法

(1)催生了越来越广泛的档案服务对象

档案资源的服务对象即档案资源的利用者,是指在人类社会各项活动中,为了某种目的而利用档案的群体和个人。从宏观来看,档案利用者表现为具有一定特征的各种类型群体;从微观来看,档案利用者表现为具体的个人[76]

古代社会时期,档案是统治者维护国家政权的统治工具,所以档案的利用者仅仅局限于帝王本人和统治集团中的少数分子,普通公民并没有利用档案的权利,也缺少主动利用档案的意识。只有在战乱时期,档案流落民间,才会被个人所保管,从而也出现私家修史的现象。近代社会时期,统治政府虽然颁布了档案汇编公布的法律条文,但由于处于战乱时期,利用者也是十分稀少,并未为广大民众所知晓。现代社会时期,随着国家档案馆网的建成,档案整理工作有序进行,档案也实现了部分利用。直到1986年,《关于开放历史档案的暂行规定》颁布实施,档案才得以开放,公众也真正获得了利用档案、获得档案服务的权利。尽管如此,由于地域、馆藏资源、利用手续等多方面的约束,实际上档案并未在社会上得到广泛利用。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公众获取信息资源的需求日益提升,参与社会建设的意识更为强烈。档案作为珍贵的社会历史资源,是公众信息利用的重要内容之一,因而,公众对档案资源的共享和开放的意愿也随之增强。

新媒体的应用则进一步推动着档案服务对象的广泛化。主要表现在:

其一,从服务对象的属性来看,档案服务对象的年龄跨度更大,职业和学历分布更广。在当前互联网高速发展和社交媒体广泛运用的社会背景下,公众眼中的档案馆已不再是“保密机构”,转而成为与自己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公益服务机构,档案的利用需求也从“普遍利用”逐步走向“休闲利用”[77]

其二,从服务空间来看,档案资源的服务对象不再局限于本单位或本地区,而是面向所有拥有政治权利的社会公众。社交媒体的传播模式打破了档案服务范围的局限性,帮助实现档案资源的在线整合和在线服务。

其三,从服务时间来看,档案服务可以随时接受公众的信息需求,并在最短时间内向公众提供信息服务。公众利用档案资源不再受时间的约束,可以随时通过新媒体工具向档案馆藏机构提出信息利用的诉求。

总而言之,新媒体既为公众利用档案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为档案机构开展档案服务提供了更为便利而有效的渠道和方式。

(2)形成了立体化的档案用户利用需求

信息消费的过程包括信息需求、信息获取占有、信息吸收处理和信息创造四个阶段。信息消费始于信息需求,信息需求是引发信息消费的原动力,是信息消费者的必备要素[78]。档案用户的利用需求源于档案用户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产生档案利用行为的根本动力。

按利用目的来分,档案用户的利用需求可以分为学术利用、实际利用、普遍利用和休闲利用四类[79]。学术利用是指研究者直接利用档案进行学术研究;实际利用是指用户从在档案中查找可直接用于做出决定的资料;普遍利用是指档案馆向普通公民开展的一种主动档案服务行为;休闲利用是指用户利用.自由时间去档案馆查询档案以满足个人的兴趣和爱好,达到休息、消遣的目的,并且使自己的素质得到提高的活动[80]。总的来说,档案利用需求包括宏观上的群体利用需求和微观上的个体利用需求。群体利用需求是指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的档案利用需求;个体利用需求是指具有针对性和具体性的档案利用需求[81]。(www.daowen.com)

在新媒体应用的推动下,档案用户利用需求的立体化特点更为突出:

第一,休闲利用需求突出。相比于传统的学术利用、实际利用和普遍利用,在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上,档案利用更为便捷,档案服务更为优化,档案从一种知识记录和文化传播的工具转变为一种产品和服务,用户的利用行为逐渐由被动查询转变为主动探索。档案用户的休闲利用需求日益突出。

第二,群体利用需求更具典型性。传统的馆内服务接受的档案用户有限,利用需求也较为单一,集中在与实际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档案资源。而新媒体平台上的档案服务面向的用户更为广泛,用户需求更为复杂。因此,档案工作人员更易从中发现典型的、普遍的利用需求,从而进一步指导档案机构的编研、展览等信息服务。

第三,个体利用需求更为强烈。个性化服务是当今各类新媒体应用的重要特点之一,也是用户选择特定新媒体应用的重要原因。一直以来,传统档案服务多表现为被动服务,而社交媒体平台对档案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档案工作人员对用户行为进行分析,进而为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提供相应的个性化服务。

第四,新媒体扩大了档案用户的范围,增强了档案用户黏性。社交媒体中的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交圈,遵从“六度分隔理论”,每个个体的社交圈不断放大,最后会成为一个大型的社会化网络(SNS)[82]。社交媒体上的“关注”和“好友推荐”等功能能够将分布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档案机构、档案工作者、档案学者、档案用户联系起来,构成一个纵横交错的人际网络。通过对社交媒体上的用户行为进行分析,档案机构便于获取用户需求,吸引潜在用户,从而增强档案用户黏性,维持“粉丝”的稳定性。

总之,在用户需求日益多样化和差异化的今天,新媒体的出现对档案服务的渠道、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带给档案用户更多期待,同时,也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为档案机构进行服务创新提供了可能。

(3)满足了公众“求证”与“求知”的双重要求

新媒体应用不仅促进了档案用户利用需求的立体化,同时也对档案服务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档案用户希望得到的不再是一份档案证明,而是一个包含丰富档案资源的服务产品。档案服务需要从传统的馆内服务转向现代化的知识服务。

传统档案服务的目的是为用户提供档案,提供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它关注的焦点和最终评价标准是“我是否提供了您需要的档案信息”。知识服务的目的是为用户提供知识,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它关注的焦点和最终评价标准是“是否通过我的服务解决了您的问题”。传统档案服务为用户提供初级的信息产品,而知识服务为用户提供高级的知识产品。前者实现了档案的价值,后者则增加了档案的价值[83]。传统档案服务是基于馆藏资源,所能提供的信息和知识有限,难以满足用户的知识需求,而知识服务则强调对全部知识信息的集成和整合,可以为用户提供较为系统的知识服务。

一般来说,用户选择通过网络开展档案利用行为,多是学习和了解档案资源。而正是这种以学习为目的的档案利用行为,要求档案机构提供相应的知识服务。新媒体平台上的档案资源利用的知识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用户对档案资源内容的知识化需求,用户希望得到的是经过整理的、系统化的档案知识产品,从而迅速地获得所需信息;二是用户对档案服务的全程化要求,由于用户对档案资源知识化的需求,在服务过程中,用户更希望得到档案工作人员的持续服务,直至完成用户本次档案资源利用需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