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媒体概念兴起之前,档案界曾热衷于探索社交媒体给档案机构所带来的机遇,以及在面对机遇时,档案机构如何转变服务理念,探索社交媒体环境下如何创新档案服务模式[25],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其中有阐述了社交媒体对档案工作的影响的[26],有专门介绍美国档案工作中利用社交媒体经验启示的[27],也有结合我国实际,进一步探索社交媒体在我国档案部门的应用的[28]。可以说,作为新媒体成员中的一类的社交媒体,已经在我国档案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因此,有必要单独对社交媒体的发展情况进行简述。
“社交媒体”的概念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但它的萌芽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甚至是20世纪50年代[29]。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社交媒体才得到广泛的发展和应用。到20世纪90年代末,博客已经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特别是2004年以后,Web2.0兴起,社交服务网站开始蓬勃发展,社交媒体由此成为一类不可忽视的媒体力量[30]。此后至今,社交媒体作为一种崭新的信息服务方式,受到了公众的广泛青睐。
8.1.4.1 国外社交媒体的发展
社交媒体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产生的Usenet、ARPANET和BBS系统。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社交媒体才广泛发展起来。1991年,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经过多年实践和改进,创办了以“超链接”为特征的万维网(WWW)。1994年,世界上第一个个人博客建立。之后,社交媒体的形态每年都在增加,其发展速度之快、势头之猛,可见一斑。特别是在2004年以后,Web2.0运动兴起,FaceBook、Flickr、You-Tube、Twitter等社交媒体服务网站开始蓬勃发展,社交媒体由此成为一类不可忽视的媒体力量[31]。
近年来,人们公认互联网已全面进入Web2.0时代。Facebook、Twitter虽未进入中国,但在2007年以来,与两者特点相似的互联网技术如开心网、微博等相继在中国本土孕育,并得到了快速发展。纵览全球,2010年被视为社交媒体发展极具标志性意义的一年。Facebook在世界品牌500强排名中首次超过微软,居世界第一,访问量首次超越谷歌成为美国访问量最大的网站。在12岁以上的美国人中,Facebook、Twitter的认知度分别达到88%、87%,Facebook、Twitter“成为美国社交媒体的主体与基础应用”[32],见表8-1。
表8-1 社交媒体发展历史[33]
续表
续表
续表
国外互联网研究机构Global Web Index曾于2010年在全球范围内对互联网使用者展开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社交媒体已经广泛渗透到网民的生活中。截至2010年9月,除日本外,调查国家的社交媒体使用率均高于50%,印度和巴西的使用率较高,已达到80%,俄罗斯的使用率高于70%,中国、美国、加拿大和英国的使用率基本达到70%,墨西哥、意大利和澳大利亚的使用率为60%~70%,韩国的使用率达到60%,德国的使用率为50%~60%,法国、西班牙、荷兰基本达到50%[34]。
到了2014年年初,以各国最大活跃度社交网络中的活跃用户为基础进行统计,北美社交网络使用率最高,占56%;中亚地区最低,仅占5%,见表8-2[35]。(www.daowen.com)
表8-2 全球各地区社交网络普及率(2014年1月统计)
如果分国家进行进一步统计,仍以各国最大活跃度社交网络中的活跃用户为基础,截至2014年1月,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社交网络使用率为80%,居全球首位,其次是新加坡、澳大利亚和英国,见表8-3[36]。2014年1月统计显示,各社交媒体平台活跃用户也存在很大的差异,Facebook稳居第一,高于信息和聊天App(Messenger/Chat App),见表8-4[37]。
表8-3 部分国家社交网络普及率(2014年1月统计)
表8-4 各社交媒体平台活跃用户统计表(2014年1月统计)
8.1.4.2 国内社交媒体的发展
中国的社交媒体发端于1994年BBS的诞生。这是我国的第一个论坛,从1994年开始到2003年间,论坛、即时通信工具和点评性质的网站充斥着中国网民的生活,直到2004年风靡国外的博客开始来到中国,随后在线视频、SNS、问答百科、微博、LBS、团购等新鲜事物相继在中国互联网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中国的社交媒体格局开始变得复杂[38]。
2007年5月正式上线的“饭否”是中国第一家引入美国微博概念的网站,被认为是最像Twitter的中文微博客网站。2008年,中国仿Twitter网站进入第一轮高峰期。前迅龙科技的创始人李松投资创立的嘀咕网,优酷网前首席科学家李卓恒创立的叽歪网,以及做啥、忙否等专业微博客网站纷纷出现。但是这些独立微博网站还只是小众产品,只在一些圈内人士和学生、年轻白领等人群中间传播,并不能和主流媒体抗衡。2010年,各门户网站纷纷推出自己的微博产品,如腾讯推出腾讯微博并与QQ用户绑定,搜狐、网易也都在内测自己的微博产品,媒体网站也相继推出自己的微博产品。微博作为一种沟通方式和社交形式,渐渐成为用户群横跨大学生、传媒界、白领、娱乐圈及企业界的第一社交媒介[39]。
从中国社交媒体格局分布来看,当前处于“核心网络”的社交媒体主要包括:微博、社交网站、即时通信、视频和音乐网站、移动社交等。不同类型的网络平台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从访问情况来看,视频网站在用户访问时长和用户覆盖方面较微博和社交网站而言占据优势;而微博平台较其他平台的优势在于较高的访问频率。从用户属性来看,腾讯微博的用户年龄层与人人网更接近,而新浪微博的用户年龄层则相对高一些。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手机网民的逐年增加,移动社交应用(如微信)也迎来了发展高峰,成为社交媒体的核心网络之一[40]。
2014—2015年中国网民对各类网络应用的使用率表明,网民对于社交应用的使用呈增长趋势,见表8-5[41]。
表8-5 2014—2015年中国网民各类互联网应用的使用率
①本报告中的社交应用仅包括社交网站、微博以及各垂直社交应用,即时通信工具用户规模较大,作为典型应用单独呈现,不包含在社交应用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