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构建档案用户管理机制,满足公众需求

构建档案用户管理机制,满足公众需求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长期以来,档案机构却忽视了对档案用户的调查与研究。进入21世纪,随着“面向公众需求”的档案服务理念的形成,档案界开始关注用户研究与档案管理的关系,对档案用户的类型、用户需求、影响用户需求的因素以及用户的心理特征等内容进行研究。新时期,档案用户已经成为档案资源建设与服务的重要联结点,注重档案用户的培育是实现面向公众需求的档案资源建设与服务联动的重要步骤。

构建档案用户管理机制,满足公众需求

信息用户是信息服务的对象,对于信息管理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凡具有一定社会需求和与社会信息交互作用条件的一切社会成员(包括个体和团体)皆属于信息用户的范畴[115]。而档案用户就是指档案资源的利用者,即具有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条件的一切社会成员。面向用户的信息服务通常注重对用户信息需求、用户信息心理等问题进行分析,注重与用户进行信息交流与沟通,通过对信息用户的系统研究来促进信息服务的发展。然而,长期以来,档案机构却忽视了对档案用户的调查与研究。进入21世纪,随着“面向公众需求”的档案服务理念的形成,档案界开始关注用户研究与档案管理的关系,对档案用户的类型、用户需求、影响用户需求的因素以及用户的心理特征等内容进行研究。新时期,档案用户已经成为档案资源建设与服务的重要联结点,注重档案用户的培育是实现面向公众需求的档案资源建设与服务联动的重要步骤。有效的档案资源建设与档案服务工作不仅仅是适应和满足现有社会需求,更为重要的是创造和引领新的社会需求[116]

(1)开展用户交互

注重与档案用户的交互是档案资源建设与服务工作的重要方面。档案工作开展用户交互,不仅要在档案机构建立一定的用户利用登记与反馈制度,随着档案网站的建立,特别是数字档案馆的建设,这些系统平台的设计还要更加注重用户交互设计。为用户提供一定的空间,便于用户的信息反馈以及与用户的交流。在Web2.0时代,档案机构要善于利用即时通信(IM)、博客(Blog)、维基(Wiki)、微博、微信、移动App等应用技术平台,让用户与用户之间以及档案机构与用户之间建立良好的交互环境(详见本书第8章)。据调查,我国当前已有超过162家档案机构建立起官方微博平台,45个档案机构建立起官方微信平台[117],在档案知识和文化的传播、用户交互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美国国家档案网站为例,在其旧版网站中设有专门的用户反馈邮箱和站点统计工具。用户反馈邮箱是网民给网站建言献策的重点通道,站点统计工具则是网站技术人员了解各栏目、页面受欢迎程度的主要方式。通过反馈邮箱收集到的用户建议和站点统计工具中统计出的页面点击率,网站工作人员可以分析出用户的意愿和喜好。2010年,在网站改版过程中,网站工作人员通过广泛的数据调查和分析来掌握用户需求,并通过联网卡片分类以及公众投票的方式来获取公众对网站建设的意见,很好地体现了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118]

(2)做好用户培育

信息时代,用户获取信息的媒介越来越多,设备越来越智能化。档案机构要善于利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主动“影响”用户、“发现”用户,为档案资源建设与服务工作创造更多机会。要实现这种良性循环,档案机构必须做好用户培育工作。首先,要通过多渠道培养公众的档案意识和素养,增强其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主动性。其次,要采取措施刺激和引导社会公众的档案需求,如:①通过采用“用户—吸引”模式、智力型服务模式等主动服务方式,把档案信息资源推送到用户面前,改变档案信息服务工作的被动局面,培育用户对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②通过深度加工档案信息资源,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发档案文化精品,努力打造档案文化品牌,扩大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影响,并有策略地选择相配套的服务方式,引导社会公众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消费[119]

(3)关注公众满意度评测

公众满意度,即用户满意度或顾客满意度(Customer Satisfaction),是顾客对所购买的产品和服务的满意程度,以及能够期望他们未来继续购买的可能性[120]。本课题组认为,公众满意度也可以应用到档案资源建设与服务方面,它是指以公众为核心,以公众主观感受为标准,对档案资源及其相关的服务的满意程度。公众在利用档案资源以及接受档案服务的过程中,会将自身的心理预期与资源可用度、对服务的满意程度进行相应的内心感受比较,继而形成不同程度的主观评价,这种主观评价就反映出公众的满意度,从而映射出面向公众需求的档案资源建设与服务的水平(详见本书第9章)。

显然,实现档案资源建设与服务互动模型需要一定的保障机制,包括政策引导、标准规范、组织优化等。此互动模型的保障机制属于档案资源建设与服务保障机制的一部分,在此不再赘述,可以参见本书第10章。

【注释】

[1]蒋冠.国家综合档案馆馆藏资源建设策略探析[J].档案学研究,2011(5):37.

[2]王运彬.政府建设档案信息资源体系的动力、效果及困境分析[J].档案学通讯,2014(1):61.

[3]蒋冠.国家综合档案馆馆藏资源建设策略探析[J].档案学研究,2011(5):37.

[4]吕元智.国家档案信息资源“云”共享服务模式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1(4):61.

[5]牛力,韩小汀.云计算环境下的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服务模式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3(5):26.

[6]袁作军.宜都现象——湖北省宜都市档案服务民生调查[J].中国档案,2014(3):36.

[7]贲道红.丰富资源建设创新档案服务——宜兴市档案工作调研报告[J].档案与建设,2011(8):61.

[8]上海档案信息网.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上海民生档案工作远程服务创新纪实[EB/OL].[2015-05-10].http://www.archives.sh.cn/dalt/daggz/201504/t20150401_42072.html.

[9]阮智富,郭忠新.现代汉语大词典·下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1399.

[10]毛福民.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全面加强国家档案资源建设[J].中国档案,2002(2):5.

[11]戴志强.关于国家档案资源整合的若干思考[J].中国档案,2002(8):45.

[12]傅华.国家档案资源建设研究[J].档案学通讯,2005(5):43.

[13]戴志强.关于国家档案资源整合的若干思考[J].中国档案,2002(8):45.

[14]毛福民.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全面加强国家档案资源建设[J].中国档案,2002(2):6.

[15]黄存勋.论国家档案资源建设的理念与体制创新[J].档案学通讯,2004(2):77-78.

[16]何振,蒋冠.试论电子政务环境下档案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实现形式[J].档案学研究,2004(4):40.

[17]黄项飞.国家档案资源建设的创新思维[J].档案时空,2005(6):8.

[18]熊志云.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趋势及整合措施浅议[J].档案学研究,2005(1):29.

[19]王天泉.为了记忆不再缺失——专家学者研讨国家档案资源建设[J].中国档案,2006(12):41.

[20]徐瑞鸿.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研究[J].兰台世界,2006(9):22.

[21]徐欣.浅谈档案馆档案资源的建设[J].档案学通讯,2006(1):82.

[22]任永欣.对加强档案资源建设几个问题的思考[J].陕西档案,2007(1):15.

[23]王英玮.关于专门档案在综合档案馆档案资源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的思考[J].档案学研究,2007(2):6.

[24]姜萍.论可持续发展下的高校档案资源建设[C]//贵州省档案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2008:13.

[25]杨冬权.档案部门怎样进一步贯彻以人为本建立“两个体系”——在2008年档案工作者年会上的讲话[J].档案学研究,2008(6):4.

[26]胡振荣.前端控制全程监管深度挖掘——关于创新档案资源建设模式的思考[J].档案时空,2010(12):14.

[27]陈姝.国家档案资源建设的途径、问题与策略[J].北京档案,2011(6):13.

[28]蒋冠.国家综合档案馆馆藏资源建设策略探析[J].档案学研究,2011(5):37.

[29]李忱.构建档案资源体系的又一重大举措——深入学习贯彻国家档案局9号令[J].中国档案,2012(2):30.

[30]毕建新,郑建明.基于用户需求的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机制研究[J].档案与建设,2013(2):10.

[31]金更达,何嘉荪.数字档案馆模式探索——基于元数据的电子文件集成管理与服务研究之二[J].档案学通讯,2005(5):54.

[32]梁孟华.面向用户的档案信息集成服务模式研究[J].档案学研究,2009(2):47.

[33]梁孟华.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档案信息集成服务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1(1):94.

[34]薛四新,张利.基于集成管理思想的服务型数字档案馆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0(2):60.

[35]肖秋会,赵文艳.科技档案信息资源集成服务研究[J].档案与建设,2014(1):14

[36]何振,易臣何.企业档案信息集成的几个运营模式探讨与设计[J].档案学通讯,2013(4):57.

[37]梁孟华.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档案信息集成服务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1(1):94.

[38]王兰成.大数据环境下档案与图书情报信息集成服务机制的构建[J].档案与建设,2014(12):4.

[39]屠跃明.数字档案信息融汇服务系统的研究与实践[J].档案学研究,2014(4):65.

[40]吕元智.数字档案资源跨媒体语义关联聚合实现策略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5(5):60.

[41]郑玲玲.基于城乡与区域一体的城建档案数据集成管理应用研究——以东莞市数字城建档案管理平台为例[J].档案学通讯,2010(5):91.

[42]王卫国,陈辉.民生档案查阅“就近受理,协同出证”服务机制新探[J].上海档案,2011(3):28.

[43]吕元智.档案信息资源区域共享服务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2(5):35.

[44]张淑霞.档案网站定位及功能研究[J].档案学通讯,2002(2):50.

[45]黄夏基.建立在信息化基础上的档案利用服务个性化[J].档案学通讯,2003(4):88.

[46]黄萃,陈永生.基于Agent的数字档案个性化服务体系研究[J].档案学通讯,2006(5):56.

[47]金凡.试析网络环境档案信息个性化服务[J].档案与建设,2006(S1):22.

[48]张卫东,王萍.档案用户需求驱动的个性化服务模式[J].档案学通讯,2007(2):82.

[49]连志英.基于用户需求的个性化数字档案信息服务模式构建[J].档案学通讯,2013(5):49.

[50]郑惠萍.数字档案馆知识服务模式探究[J].兰台内外,2009(2):19.

[51]杨力,姚乐野.基于知识管理的数字档案馆服务体系构建[J].档案学通讯,2010(1):59.

[52]李建忠.试论档案信息资源的知识组织与服务模式[J].档案管理,2013(1):49.

[53]徐拥军.企业档案知识服务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方法[J].档案学研究,2010(5):55.

[54]李明.建立企业科技档案知识服务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北京档案,2015(11):32.

[55]牛力,王为久,韩小汀.“档案强国”背景下的档案知识服务“云决策平台”构建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5(5):74.

[56]赵跃,周耀林.知识管理视阈下的档案信息资源合作开发模式探析[J].档案学研究,2015(5):66.(www.daowen.com)

[57]梁萍.基于多种模式数字档案馆服务的实现[J].安徽农业科学,2007(27):8720-8721.

[58]刘明.数字档案馆信息服务模式研究[J].档案学通讯,2007(5):13.

[59]王俊琦.数字档案馆综合信息服务模型构建研究[J].档案,2009(2):13.

[60]陈霞.导入CS管理构建档案信息服务新模式[J].兰台世界,2006(1):54.

[61]梁孟华.面向用户的档案信息资源的市场服务模式[J].档案学通讯,2006(4):76.

[62]吕元智.论现阶段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复合动态服务模式构建[J].档案学通讯,2007(2):39.

[63]梁孟华.Web2.0形态下面向用户的交互式数字档案服务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3(6):66.

[64]赵雪芹.档案数字资源发现服务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3(1):44.

[65]张东华,黄晓勤.用户体验视野下档案公共服务探析[J].档案学通讯,2013(3):97.

[66]徐达.未来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两条主线:信息增值服务与人本服务[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3):72.

[67]杨力,姚乐野.基于知识管理的数字档案馆服务体系构建[J].档案学通讯,2010(1):59.

[68]田佳丽.档案馆信息增值服务模式研究[J].兰台世界,2009(8):14.

[69]倪佳.数字档案馆环境下的档案信息服务模式研究[J].黑龙江档案,2010(2):12.

[70]杨力,姚乐野.基于知识管理的数字档案馆服务体系构建[J].档案学通讯,2010(1):58.

[71]杨智勇.云计算对集成式数字档案室的影响探析[J].上海档案,2012(5):10.

[72]吕元智.国家档案信息资源“云”共享服务模式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1(4):61.

[73]牛力,韩小汀.云计算环境下的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服务模式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3(5):26.

[74]祝庆轩,桑毓域,方昀.基于云计算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研究[J].兰台世界,2011(7):8.

[75]刘伟谦,李华莹.云计算在档案馆中的应用模式初探[J].湖北档案,2011(9):10.

[76]程结晶.云技术中数字档案资源共享与管理体系的构建[J].中国档案,2013(1):66.

[77]周耀林,路江曼.论社交媒体下档案服务的创新[J].档案学通讯,2014(6):45;李茂茂,王玉斌.国内档案馆领域微信应用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档案学研究,2015(6):62;张小兰.新媒体时代档案馆微信公众服务平台构建及运营研究[J].浙江档案,2015(12):20.

[78]谭必勇.基于STOF框架手机档案馆服务模式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2(6):72;李梦飞,桑毓域.基于APP的公共档案馆可提供的手机移动服务构想[J].档案学研究,2015(3):51.

[79]刘婧,周耀林.移动数字档案馆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5(1):55;蒋莹.档案馆移动应用程序服务研究[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15;郑路.我国移动档案馆信息服务体系构建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80]曹树金,罗春荣,等.论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几个基本问题[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6):33.

[8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805.

[82]《21世纪汉英经济实用词典》编写组.21世纪汉英经济实用词典[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83]宋辉.中国消防辞典[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

[84]联动[EB/OL].[2014-02-20].http://baike.baidu.com/link?url=DTb8oQKBURG2j7DHIEEnjmZay3r85hcqdUVY_TaYSg3H41XorWSLuB7Tw7nhfhsl.

[85]李玮,鲍虹,等.信息集成在监管系统中的应用[J].河北省科学院学报,2005(4):73.

[86]许磊,张曙光.数字图书馆联动分析及质量控制[J].兰台世界,2008(22):75.

[87]黄珠赛.数字图书馆建设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3(6):124.

[88]蒋冠.国家综合档案馆馆藏资源建设策略探析[J].档案学研究,2011(5):37.

[89]金更达,何嘉荪.数字档案馆模式探索——基于元数据的电子文件集成管理与服务研究之二[J].档案学通讯,2005(5):54.

[90]牛力,韩小汀.云计算环境下的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服务模式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3(5):26.

[91]吕元智.国家档案信息资源“云”共享服务模式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1(4):61.

[92]袁作军.宜都现象——湖北省宜都市档案服务民生调查[J].中国档案,2014(3):37.

[93]方立松.中国传统水车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0:11.

[94]方立松.中国传统水车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0:13.

[95]毕建新,郑建明.基于用户需求的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机制研究[J].档案与建设,2013(2):11.

[96]吕元智.电子政务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用户需求实现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06(4):93.

[97]社会环境[EB/OL].[2013-11-11].http://baike.baidu.com/view/875906.htm?fr=aladdin.

[98]蒋冠.国家综合档案馆馆藏资源建设策略探析[J].档案学研究,2011(5):37.

[99]国家档案局.国家档案局第9号令[EB/OL].[2015-05-10].http://www.tianmen.gov.cn/root10/szbm/0036/201204/t20120425_207940.html.

[100]黄志锋.服务大众:档案工作的使命——2012年度全省档案系统创新破难典型案例比较分析[J].浙江档案,2013(4):32.

[101]中国档案编辑部.新起点新开端——2013年部分省份档案工作创新点[J].中国档案,2013(4):23.

[102]冯绍霆.编研工作的创新和规范化[J].档案学通讯,2000(4):13.

[103]广州市档案局.资源整合,创新利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与广州市档案局(馆)合作开发“民国广州档案”史料[EB/OL].[2014-06-09].http://www.gzdaj.gov.cn/gzdt/200708/t20070816_798.htm.

[104]李国荣,覃波.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EB/OL].[2014-06-09].http://www.idangan.com/Achievement_info.asp?id=271.

[105]李国荣,覃波.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EB/OL].[2014-06-09].http://www.idangan.com/Achievement_info.asp?id=271.

[106]李文阔.基于Web Services的数字图书馆异构数据集成平台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2:2.

[107]上海档案信息网.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上海民生档案工作远程服务创新纪实[EB/OL].[2015-05-10].http://www.archives.sh.cn/dalt/daggz/201504/t20150401_42072.html.

[108]何嘉荪.保存电子文件背景信息的重要手段——再论全宗、案卷形态的异化[J].档案学通讯,2001(5):43.

[109]肖秋惠.我国数字档案馆与电子文件中心建设述评[J].档案学通讯,2008(6):11.

[110]傅荣校.关于数字档案馆的思考[J].档案学通讯,2001(5):26.

[111]李国庆.数字档案馆概论[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3:10,28.

[112]肖秋惠.我国数字档案馆与电子文件中心建设述评[J].档案学通讯,2008(6):12.

[113]杨冬权.在全国数字档案馆(室)建设推进会上的讲话[J].中国档案,2013(11):17.

[114]周峰林.全国开放档案和政府公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专访国家档案局巡视员王良城[J].浙江档案,2013(1):13.

[115]胡昌平.信息服务与用户[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4.

[116]吕元智.论现阶段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复合动态服务模式构建[J].档案学通讯,2007(2):42.

[117]施瑞婷.国家综合档案馆“官微”传播行为分析——基于新浪微博和微信平台的实证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5(2):81.

[118]档案网站建设,谁主沉浮?——美国国家档案网站改版中的公众意愿[N].中国档案报,2015-04-20(3).

[119]吕元智.论现阶段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复合动态服务模式构建[J].档案学通讯,2007(2):43.

[120]余玲,邓敏,等.基于用户满意度的图书馆整体电子资源使用评价模型[J].现代情报,2007(7):5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