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档案资源建设与服务研究效果显著

档案资源建设与服务研究效果显著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面对日益增加的数字档案信息,档案机构引入类似Informatica的专业数据集成软件进行档案数据集成平台的搭建,是完全有必要的。面对海量的异构档案大数据,档案部门除了标准和规范的引导,还应加快数据集成平台的建设,以实现数据的集成服务。这一指南的发布,为我国数字档案馆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当前,我国数字档案馆基础设施建设已经不断加强,并形成系统集成平台为公众提供利用。

档案资源建设与服务研究效果显著

(1)数据集成平台建设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各个行业和部门都渴望实现在网络上分布式业务数据和跨系统的数据信息共享,但大量的数据往往以不同的格式保存在不同的系统环境中,阻碍了共享的实现。针对这一问题,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探讨了基于XML、组件、适配器、BizTalk等技术的数据集成平台的设计与实现,以解决企业大量分布的异构数据造成的“数据孤岛”现象。因此,数据集成就是要将不同来源和格式的分布式异构数据集成到一起。异构数据集成就是指对已经存在的多个异构的数据库,在尽量少地影响其自治性的基础上,构造具有用户所需要的某种透明性的分布数据库,用来支持在物理空间上分布的多个数据库的全局访问和数据库间的互操作性[106]

随着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和数字档案馆建设的不断深入,形成了大量的数字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使得这些数字资源当中也包含了众多的异构数据源。因此,要实现数字档案信息服务,就需要加快数据集成平台的建设。1993年创立的Informatica是全球领先的独立企业数据集成软件提供商,自2005年正式进入中国之后,很快就在包括金融电信、制造、政府、保险、公众服务等多个领域获得突破,并帮助众多企业构架随时随地呈现正确而重要信息的数据整合平台。面对日益增加的数字档案信息,档案机构引入类似Informatica的专业数据集成软件进行档案数据集成平台的搭建,是完全有必要的。面对海量的异构档案大数据,档案部门除了标准和规范的引导,还应加快数据集成平台的建设,以实现数据的集成服务。例如,近年来,上海档案部门建立了覆盖全市208个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的上海民生档案工作远程服务系统平台以及开放档案资源集成平台,实现了婚姻登记、计划生育、知青上山下乡、知青返城和知青子女回沪五类档案的“就地查询、跨馆出证、馆社联动、全市通办”,同时实现了全市各综合档案馆开放档案一站式查询[107]

(2)系统集成平台建设

21世纪初,我国档案界对数字档案馆的建设远景进行了构想,对其无障碍的跨库资源共享的强大功能寄予了厚望。例如,何嘉荪认为:“数字档案馆不仅仅是馆藏得到数字化以及管理工作实现了信息化的档案馆和档案馆群体;它实质上是一个通过计算机互联网网络有序处理和集成管理在结构各异的多种信息平台上产生的多样的电子文件、档案以及其他信息,确保这些数字信息资源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持久有效性,并实现上述信息资源跨库共享的超大规模、分布式和可扩展的数字信息系统。”[108]冯惠玲认为,“数字档案馆是采用现代高新技术所支持的数字档案信息系统,是档案信息组织模式,代表的是一种信息环境和基础设施构建,是超大规模的,便于使用的、没有时空限制的知识信息中心”[109]。傅荣校认为,“数字档案馆是一个电子化信息的仓库,能够存储大量各种形式的信息,用户可以通过网络方便地访问它,以获得这些信息,并且其信息存储和用户访问不受地域限制,它能把包括多媒体在内的各种信息的数字化、存储管理、查询和发布集成在一起,使这些信息得以在网络上传播,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信息”[110]。李国庆认为,数字档案馆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数字档案馆是指存储和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信息空间,是一个由众多档案资源库群、档案信息资源处理中心、档案用户群构成的数字档案馆群体,是一个以有序的信息空间和开放的信息环境为特征,面向对象的分布式网状结构模式;狭义的数字档案馆指其中的个体档案馆,其功能包括信息采集、整理、存储、检索、传递、保管、保护、利用、鉴定和统计等全过程,代表的是一种信息环境和信息基础设施[111]。这些学者的定义大多倾向于将数字档案馆界构想成一种“信息系统”或“信息空间”,实质上是将所有类型的档案信息囊括其中的、基于数字化存储和网络化存取的信息空间。这种认识基本把握了数字档案馆的本质,同时也表达出人们对于数字档案馆能够最广泛、最大限度地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美好愿望[112]。(www.daowen.com)

2010年,国家档案局发布了《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该指南指出:“数字档案馆是指各级各类档案馆为适应信息社会日益增长的对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利用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数字档案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管理,并通过各种网络平台提供公共档案信息服务和共享利用的档案信息集成管理系统。”数字档案馆建设的目标是:紧紧依靠国家和当地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充分利用各种政务网平台、公众网平台以及各类网络资源,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手段,集成建设适应本部门本单位一定时期内数字档案管理需要的网络平台,开发应用符合功能要求的管理系统,推动馆藏档案资源数字化、增量档案电子化,逐步实现对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网络化管理,以及分层次、多渠道提供档案信息资源利用和社会共享服务。这一指南的发布,为我国数字档案馆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当前,我国数字档案馆基础设施建设已经不断加强,并形成系统集成平台为公众提供利用。全国副省级市以上档案馆基本完成“三网一库”(机关内部办公网、办公业务资源网络、公共管理与服务网络和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库)基础设施建设,部分档案馆(室)还进行了文档一体化、电子文件归档管理、电子档案管理、电子档案移交接收、电子文件中心、中心机房等系统和软硬件建设。例如,北京市65%的市属单位办公自动化系统具有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功能,77%的市属单位使用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天津市档案馆改建了“三网一库”,基于互联网的全市档案信息共享平台满足了人民群众“在家看档案”的要求,基于政务网的电子档案接收报送平台也建成使用。吉林省档案馆建成以局域网、公务网、互联网为平台,以电子文件归档管理系统为核心,以档案目录中心、文档管理系统、档案网站信息发布为支撑的基本体系。江西省档案馆建设了“三网”网络综合布线系统、软硬件与安全集成项目、电子档案接收管理系统、声像电子文件(档案)采编系统。辽宁省档案馆开发了省直机关电子文件接收与归档平台,并在70家省直机关试点单位进行推广,30家单位的电子文件顺利完成在线归档。四川21个市(州)档案馆中,多数具备了数字档案馆所必需的基础设备和网络平台。云南各新建馆普遍规划和建设100平方米以上的标准化中心机房,设置电子文件中心、电子档案查阅场所,布设标准规范物理隔离网络[113]

系统集成平台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实现档案资源共享。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成果显著,这些都为我国档案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准备了条件。在此基础上,部分地区的档案机构已经开始了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实践。例如,2012年3月,广东省档案馆、广州市档案馆和深圳市档案馆三个馆的信息资源已经实现了互联互通。2012年,国家档案局主持的课题“基于云计算的国家公共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研究及实践”研究展开,并同时在浙江省、辽宁省、天津市、青海省、长春市档案局等单位进行试点。2012年12月25日召开的全国档案局(馆)长会议上提出,今后要按照党的十八大关于“新四化”的要求,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推进档案信息化。要树立“内容为王”的观念,从过去以技术为主导转向以服务为主导,从注重应用信息技术向注重档案内容信息化转变,建设以服务为主导的档案信息化体系。从2013年开始搭建全国开放档案和政府公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主要路径是由国家档案局建立统一平台,各地档案机构建立区域性平台,实现上下联通、资源共享;同时,省档案局可以统领全省各地,建立区域性平台,让地级市参与进来;或者由地级市建立平台,让县参与进来,就这样一级一级参与进来,最后整合形成一个系统的平台[114]

2013年,国家档案局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已正式启动了“国家开放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与共享利用综合系统建设项目”。该项目将分三期进行。一期将搭建云服务平台,初步建成国家开放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与共享利用综合系统,整合全国50家国家综合档案馆(31家省、自治区、直辖市档案馆,5家计划单列市档案馆、10家副省级市档案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档案馆,以及3家中央级档案馆)的开放档案信息资源,目录及原文数据达100万条,并建立部分热点档案专题库,于2013年12月提供互联网查询利用服务,从而初步形成标准规范体系架构,起草部分标准及管理制度。二期开始继续深化本项目系统建设,扩充对更多档案类型的支持,实现全文检索等基础服务功能,启动分中心建设工作,实现数据资源总量翻番;进一步完善标准体系建设,并启动地市县级档案馆的“平台”接入工作;同时探索依托“平台”,为经济欠发达或技术力量薄弱地区档案馆建设档案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并提供异地备份服务。三期计划在2015年完成,三期全部建成后,即全面完成国家开放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与共享利用综合系统建设。探索开展专业档案馆的“平台”接入工作,建立科学合理的标准规范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力争完成全国所有国家综合档案馆的接入工作,进入“平台”全面运行阶段,保证支撑每年100万条档案目录及原文增量数据的正常运行。当前,国家开放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利用系统已经集成了包括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一、二历史档案馆以及各地方档案馆在内的50家档案馆所提供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珍品档案、新中国成立后档案、革命历史档案以及民国档案六个类别的开放档案资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