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整合层次和范围上看,档案资源整合可以分为档案机构间的整合和档案机构内部的整合两大类。其中,档案机构之间的整合以及由此延伸的更广范围内、更多层次的档案资源整合统称为宏观整合;而以档案馆(室)为主体的内部整合称为微观整合。完整的档案资源整合工程必须是宏观整合与微观整合共同开展。
6.3.2.1 档案资源的宏观整合模式
档案资源的宏观整合模式是指以独立分散的档案资源单元为对象,通过对归属于不同机构、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档案资源进行整理、加工、分析、挖掘、控制、表达等一系列操作,实现较广范围内档案资源整合的过程及方法。其直接目的是自下而上、逐级逐层地实现档案资源的全面、深入整合,以确保较广范围内的档案资源之间的整合与共享。
宏观整合是档案资源整合的最终目标,也是微观整合的归宿和发展方向。根据实现整合的层级和范围,档案资源宏观整合又可以分为国家级、地区级、行业级、省级、市级二县级等多种模式。其中,地区级整合不仅可以按通常意义上的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或者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华中地区、华南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东南地区等地区划分方法实现,还可以指多个省之间、同一个省的多个市县之间及不同省的多个市县之间等的整合;而行业级整合也不仅指国家范围内全行业的整合,还可以指某个地区范围,一个或多个省、市、县范围内的复杂整合模式等,见图6-3。
从当前我国档案资源整合的实践来看,主要有以市县综合档案馆为主体的部门间整合模式、基于目录交换的跨行政区域整合模式、基于电子政务的档案机构与社会机关综合整合模式等。
图6-3 档案资源宏观整合模式
(1)以市县综合档案馆为主体的部门间整合模式
该模式的典型特点是在综合档案馆的主导下,通过与同级专业档案机构之间的协调与合作,突破综合档案与专业档案间原有的“条块分割”管理体制,建立综合档案馆与专业档案馆统一管理的新体制,以提供“一站式”的档案服务。其主要代表有广东顺德、上海浦东、深圳、广州、安徽和县等[63]。其中,广东顺德在2002年实行了城建档案、房地产档案和地方综合档案馆“三档合一”;上海浦东于2002年实行区档案局、档案馆和城建档案信息管理中心“一套班子、三块牌子、统一管理”;深圳市于2004年将城建档案馆并入深圳市档案局,实行城建档案馆与综合档案馆统一管理;广州市南沙区于2005年将城建档案、房地产档案和各机关档案集中到区档案馆统一管理;安徽和县于2005年将县房管局、建设局、交通局、国土局等单位的各类专业档案集中到了县档案馆。2005年8月和12月,时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的王刚先后充分肯定了深圳和安徽和县的档案资源整合经验,建议“各级档案机构要从实际出发借鉴这些经验”。
(2)基于目录交换的跨部门、跨区域档案馆整合模式
该模式的特点是不打破档案资源的原有分布式状态,通过中间件技术实现异构数字档案资源之间的统一检索和利用,代表性的例子有:深圳、东莞、惠州三市档案馆通过交换馆际档案目录实现跨行政区域的数字档案资源目录级的整合;珠海、中山、江门三地依托互联网开通“档案互查互认、就近服务利用平台”,实现三地开放档案目录的一站式查询;“珠三角9+1个地级以上市”联合开通广东档案跨馆查阅利用系统和广东省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查阅系统,实现12家档案馆的跨地域、跨馆查阅和出证一条龙服务等。这些都是广东省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先实现珠中江、广佛肇、深莞惠三‘城市圈’互查互认,最终实现九市档案共享”的整合方案(详见本书6.2.3.2节)。
(3)基于电子政务的档案机构与社会机关综合整合模式
该模式的特点是依托电子政务的整合平台,通过文档一体化管理实现电子文件的整合与共享,代表性的例子有:长沙市逐步撤销实体档案室,在市直机关和全市非政府立档单位全面建立“数字档案室一体化管理系统”,各项工作由市、区、县档案馆负责指导和服务,并依托电子政务网络和市档案馆新馆建立全市档案管理中心平台[64];青岛市建立“青岛市数字文件中心”,依托青岛电子政务网——“金宏网”实现67家单位电子文件的整合与共享[65];青岛市还通过“电子公文和档案信息共享”工程,实现机关与机关之间、机关与档案馆之间、档案馆与档案馆之间、档案馆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信息整合与共享服务,即“四个共享”[66]。此外,还有与特定领域进行合作的交叉整合模式,如天津泰达市图书馆与档案馆实现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模式。
6.3.2.2 档案资源的微观整合模式(www.daowen.com)
档案资源的微观整合模式是指以档案信息资源自身为对象,通过对归属相同但类型不同、载体不同、存储方式不同的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数据抽取、分类标引、建立索引等一系列信息有序化的过程和活动,实现特定范围内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过程及方法。其直接目的是构建管理一体化、资源数字化、服务网络化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实现每个档案保管机构内部档案信息资源自身的完整、有序和统一,确保整合后的数据符合通用的标准和协议,并便于统一检索和利用[67]。
微观整合是所有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活动的基础,是开展宏观整合的前提条件,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宏观整合。为此,档案信息资源整合首先是档案机构现有馆藏的整合[68],“立足本馆,充实档案信息资源”是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首要措施[69]。按照整合的范围和层次,微观整合又可以细分为国家级、地区级、行业级、省级、市级、县级等多级档案机构内部数字档案资源的整合。从当前我国数字档案资源整合的实践情况来看,不同级别数字档案资源微观整合的内容基本都包括三个方面,见图6-4。
一是档案机构内部不同种类数字档案资源的整合,主要是指综合档案与基建、科技、人事、房产、婚姻等各种专业档案之间的整合,该部分整合随着数字档案资源建设的发展,尤其是民生档案建设的日渐深入,以及电子政务“一站式”服务建设等的开展,已取得了一定进展并具备良好的发展局势。
二是档案机构内部不同时期数字档案资源的整合,主要是指新时期形成的档案与以往各个历史阶段形成的档案之间的整合,该部分整合随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尤其是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档案数字化等工作的开展,以及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工程等,也取得了一定进展,并得到了应有的重视。
图6-4 数字档案资源微观整合模式
三是档案机构内部不同存储载体或信息格式数字档案资源之间的整合,主要是指纸质档案、实物档案、照片档案等传统载体档案与电子文件等新型载体档案,及其数字化后的数字档案之间的整合,这部分整合目前仍然是数字档案资源微观整合的弱点之一,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并采取更多的措施。
不同类型和不同时期档案资源之间的整合容易理解,但是基于不同存储载体或信息格式的档案资源之间的整合,目前尚未达成一致意见。这是因为在现有信息技术条件下,档案资源大体上分为三类:一是以纸质为主的传统载体档案,依然是档案资源的重要来源,但占馆藏比例正在逐渐减少;二是以磁性或光学载体为主的电子文件,虽未完全替代传统载体档案,但其所占馆藏比例正逐渐增加;三是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后形成的数字档案,它们是档案资源微观整合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6.3.2.3 宏观与微观立体整合模式
微观整合是宏观整合的基础和前提,宏观整合是微观整合的目标和归宿。完整的档案资源整合工程需要在实现微观整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各种级别和层次的宏观整合。因此,在档案资源整合实践中,应当实行宏观整合与微观整合相结合的立体整合模式,实现档案资源宏观整合与微观整合并重与并行的策略,见图6-5。
图6-5 档案资源宏观与微观立体整合模式
宏观与微观立体整合模式的目标是形成不同层级、不同范围的档案资源体系。其中,按层级分,主要包括部门档案资源体系、县级档案资源体系、市级档案资源体系、省级档案资源体系、国家级档案资源体系等;按照范围分,主要包括部门内档案资源体系、跨部门档案资源体系、行政区域内档案资源体系、跨行政区域档案资源体系、地区档案资源体系、跨地区档案资源体系、国家档案资源体系等。
这些不同层级、不同范围的档案资源体系之间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地按照规模由小到大、层级由低到高进行区分,如省级档案资源体系本身也是由所辖范围内的市县档案资源之间进行跨行政区域整合形成的,国家级档案资源体系本身也是各个地区档案资源之间进行跨地区整合形成的。因此,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立体整合模式的最终结果是由不同层级、不同范围的档案资源体系相互交织成为一个庞大的档案资源网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