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档案资源建设特征调研与服务研究

档案资源建设特征调研与服务研究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档案资源建设是档案事业的基础性工作,是档案利用、服务和开发的前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主动开展档案资源建设的例子很多。数字化工作已经成为不少档案馆加强数字档案资源建设的首要手段。调查表明,北京市档案馆的数字化档案已经超过了馆藏量的一半,湖北省档案馆档案数字化年度计划为180万页,且出现不断增加的趋势。总体来看,我国现阶段档案资源建设形成了“实体档案资源建设”与“数字档案资源建设”并行不悖的双轨制度。

档案资源建设特征调研与服务研究

档案资源建设是档案事业的基础性工作,是档案利用、服务和开发的前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档案工作制度的不断完善,档案的征集、接收和规定移交等工作都有章可循,各级政府机关都如期向档案机构移交档案,各地档案馆局档案征集接收工作也有序进行,各级国家档案机构的档案资源建设成就突出[3]

本课题组调研的数据显示,我国档案资源建设已经形成了如下特征:

(1)档案资源建设体系中,档案馆(室)是主体

课题组调查表明,当前我国档案资源建设的主体是档案馆(室),尤其是综合性档案馆和专业档案馆,在档案资源积累、保存和管理的过程中,起了主要作用。在我国,档案资源建设能力不断得到加强,与档案馆(室)数量不断增加密切相关。

以国家综合档案馆为例,1991年综合档案馆2957个,2010年增加到3194个,增幅8%;与此同时,专门档案馆从211个增加到252个,增幅19.4%;部门档案馆从128个增加到167个,增幅30.5%;文化事业档案馆从19个增加到160个,增幅742%;科技事业档案馆从28个增加到111个,增幅296%[4]。各类档案馆种类和数目的增加说明了档案接收范围的扩大和接收种类的齐全,增强了档案资源建设能力。

(2)档案资源建设中,“主动”色彩愈加浓厚

课题组调查表明,档案资源建设已经形成了惯性,由原来的被动接收变为主动接收,由原来的“收资源”到当下的“抢资源”,“主动性”逐渐成为档案资源建设的主旋律。

主动开展档案资源建设的例子很多。2011年,广州市档案局修订并重新印发《广州市国家档案馆接收与征集档案范围的规定》,将企业、基层单位的文书、音像、照片实物等多门类和载体档案以及与市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档案接收进国家档案馆。同年,该市各级各类档案馆共接收档案56万多卷、近19万件,照片25万多张,光盘近5000张,内容包括各级领导政务活动,广州市的民俗风情,亚运会、亚残运会等重大活动档案,关于广州亚运会的口述历史档案,广州对口援建威州镇灾后重建档案,民生档案,城市规划档案,波罗诞、乞巧节民间工艺品档案,中山纪念堂的历史照片和市、区、县级市直单位获得的荣誉、实物等[5]。云南等地也都做出了很好的成绩[6]

(3)信息化背景下,实体档案资源建设与数字档案资源建设“齐步走”

课题组调查表明,随着档案信息化的推进,档案网站建设、档案数字化建设、档案软件开发等方面的工作不断发展,形成了档案工作的时代特征,且得到了公众和档案工作者的欢迎。

数字化工作已经成为不少档案馆加强数字档案资源建设的首要手段。调查表明,北京市档案馆的数字化档案已经超过了馆藏量的一半,湖北省档案馆档案数字化年度计划为180万页,且出现不断增加的趋势。与此同时,档案实体资源建设并没有停步。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991年我国综合档案馆馆藏档案为9637.4万卷,其中照片档案为371万卷,到2010年国家综合档案馆馆藏档案数量为32198.6万卷,照片档案1809.2万卷,分别增长234%和387.7%[7]。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综合档案馆馆藏档案近5亿卷(件),比“十一五”末增长42%。在“十二五”期间,各级档案馆(室)积极开展传统载体档案的数字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数字化工作取得决定性成果,全国副省级市以上综合档案馆已数字化的档案占馆藏总量的比例大幅提高,解放军档案馆,部分中央和国家机关、部分市县档案馆馆藏档案已全部数字化。另外,稳步实施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移交与接收工作,印发《电子档案移交与接收办法》《电子档案长期保存办法》,启动国家电子档案接收长期保存系统建设和试点工程并通过国家验收,持续推进数字档案馆与数字档案室一体化建设。开通的“全国开放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目前已有39个档案馆上传数据88万条[8]。总体来看,我国现阶段档案资源建设形成了“实体档案资源建设”与“数字档案资源建设”并行不悖的双轨制度。

(4)档案数字化推动下,我国已经形成了非常丰富的档案资源体系

从“十五”规划时期至今,通过档案数字化工作,我国已经形成了非常丰富的档案资源体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从数量上看,我国档案资源非常丰富。

至今,我国省级档案馆的存量档案数字化不断发展,数字化档案数量不断增加。“十二五”规划时期末,北京市档案馆档案数字化100%完成。目前,不少省市级综合档案馆数字档案资源达到TB数量级,充分反映了档案数字化的成效。

②从类型上看,我国档案资源类型十分全面。

我国档案资源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实体档案资源方面,以纸质档案为主,胶片、光盘等档案相对较少;以文字型档案为主,多媒体档案逐渐增多。数字档案方面,数字档案储存的光盘、磁盘、数据磁带等已经成为数字档案的典型载体,各种类型的数字档案格式(文字格式如DOC、TXT、XML等,声音格式如MP3、WAV等)并存。(www.daowen.com)

③从内容上考察,我国档案资源种类繁多,覆盖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

档案馆馆藏构成以文书、人事、财会档案为主。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档案类型。例如,2011年10月14日,国家档案局印发的《国家基本专业档案目录》(第一批)中,不仅单列了文化类基本专业档案,而且专门列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9]

(5)档案资源建设不断贴近公众,以公众需求为导向的档案资源建设越来越受到关注

在档案资源建设过程中,满足公众需求的局面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并形成了一种动力机制,不断引导档案资源建设更加贴近公众,尤其是民生。

《国家基本专业档案目录》从满足各项事业和人民群众基本需求、建立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出发,加大各专业主管部门和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重点专业档案项目的监管力度,引领、规范专业档案的管理,出台了5类50种的基本专业档案目录,其中,“民生类”作为专门的一类基本目录,其下分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档案、伤残抚恤人员档案、殡葬服务单位业务档案、婚姻登记档案、社会保险业务档案、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病历档案、移民档案,涉及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水利部三峡办、南水北调办等多个部门[10],是档案资源建设贴近民生的重要体现。

当然,站在全国档案工作一盘棋的角度,目前我国档案资源建设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突出地表现为:“现有的国家档案资源质量总体并不高,档案资源的流向也不合理,档案资源的保管条件也并不理想”[11];档案资源建设的各个流程都存在问题,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也并不完善[12];我国档案资源规划实施中存在战略规划薄弱、内容建设失衡和规划模式封闭等问题[13]。结合本调查的结果分析,档案资源建设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①档案资源建设速度与质量之间的矛盾。

早期的时候,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尚没有出台档案信息化、档案数字化的政策与标准,各个机构在档案资源建设过程中各行其是,形成的档案资源质量存在着差异。例如,档案案卷的规范化没有严格的质量把关,不少数字档案的元数据不全、存储格式不规范、管理平台不统一等。随着2002年《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2005年《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等一系列标准的问世与执行,档案资源建设的质量不断提高,但由于各地对于这些标准的不同理解以及执行力的不同,档案资源建设的质量仍然存在差异,资源质量良莠不齐,数据异构、系统异构大量存在。同时,档案信息资源缺乏深层次的加工和组织,如档案编研材料以一次性编研成果居多,深层次综合性编研成果较少[14]

②档案资源建设的数量与利用率之间的矛盾。

在数量上,档案馆馆藏以为党和政府服务的政府信息资源为主,而涉及民生的馆藏数量匮乏,地方档案、名人档案等特色档案及科技档案、专业档案馆藏贫乏。这种馆藏结构反映了档案资源建设能力的低下,是造成利用率低下的重要原因。

档案工作的重点往往是推动档案资源建设的一股重要力量。有些地方档案馆形成了专题资料汇编,尤其是结合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世界记忆工程的需要编纂了相关的专题汇编,如湖北的《汉冶萍档案专题汇报》。在档案不便提供利用的情况下,这些专题汇编有助于缓解利用的矛盾,但档案利用的矛盾依然存在。同时,有的机构自行开发特色专题档案数据库,为网络档案信息咨询提供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信息服务,但由于档案信息组织方面存在的问题,导致了对这些数据库的利用并不充分。

③档案资源建设方式与公众需求的矛盾。

从全国角度看,我国档案资源建设,尤其是档案信息化、档案数字化建设的主体多元化,既有档案机构的开发,也有IT行业、外包机构的参与,形成了封闭式的分头建设局面,造成了信息孤岛现象,使得档案资源“碎片化”,由此影响了档案的利用。例如,专题档案往往涉及多个馆(室),而由于档案资源建设过程中这些馆(室)缺乏必要的标准的统一,数据无法共享,造成公众利用档案的困难。此外,不同馆藏档案存在档案的重复、冗余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档案利用的难度。

④档案资源的结构与公众需求之间的矛盾。

档案资源的结构主要指档案的类型。现阶段,我国档案资源结构存在“四多四少”现象[15]:行政类档案多,经济、文化、科技、民生类档案少;红头公文类档案多,非公文类档案少;文字单媒体档案多,音像多媒体档案少;纸质档案多,电子档案少。这种档案资源建设的现状,或多或少给部分档案用户带来了失望的体验,影响了档案机构在档案利用过程中应有的形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