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为孩子打下美丽生命的基石

为孩子打下美丽生命的基石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在健康教育“拥抱健康”中,教师通过“走进残疾人”“走访残联”“调查学生饮食”等活动设计课程,让学生体悟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而不是在课堂上喋喋不休地讲述关爱他人的方式。案例11走近残疾人北蔡镇中心小学三年级教研组(一)课前调查选择较典型、方便接近的残疾人。下面摘录一位学生在“走近残疾人”活动中的感悟片段:第二天,我6点钟就在他家门口静静地等着。

为孩子打下美丽生命的基石

每天20分钟的午间专题教育课,依据《上海市中小学课程计划》要求,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确定各年级每周专题教育主题。班主任根据“生命美育”目标要求,根据每天的专题教育主题,结合本班实际,自主选择“生命美育”校本课程“心窗”“心门”“感恩之心,美丽心情”中的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专题教育,并在此过程中不断积累专题教育经验,丰富专题教育课程内涵,实现资源共享。

如在健康教育“拥抱健康”中,教师通过“走进残疾人”“走访残联”“调查学生饮食”等活动设计课程,让学生体悟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而不是在课堂上喋喋不休地讲述关爱他人的方式。在调查、参观、采访等系列生命实践体验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别人,以实际行动关爱生命,懂得友好地与他人相处,达到“天人物我”的和谐统一,体观生命的价值,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品质。

案例11

走近残疾人

北蔡镇中心小学三年级教研组

(一)课前调查

(1)选择较典型、方便接近的残疾人。

(2)观察他们的生活起居等。

(3)走进残疾人,帮助他们并与他们进行心灵的沟通,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致残的原因等。

设计意图:孩子体验要有具体化、生活化的情境。而体验活动借助学生的感官去感受,在“见”闻中获得,然后在“见所未见,见而又见”和“闻所未闻,闻而又闻”中去博闻、强识;在一次次感受和“对感受的再感受”中,认识水平、情感体验水平得以发展。因此,我们的活动设计要求学生亲历生活情境,通过观察、心灵的沟通进行体验。

(二)引导体验

(1)说说你观察、了解到的残疾人的情况(生活困难状况、内心世界,对待生活的态度等)。

(2)换位思考:假如你处在他们的位置,你会怎么想,会怎么做?

(3)换位体验:

①老师说一句话,请同学闭着眼睛在纸上写出来;

②请同学用一只手系鞋带;(www.daowen.com)

③请同学们不说话,向大家传达你要表达的意思。

(4)学习张海迪海伦的故事。

设计意图:“体验是一种被激活了的经验,是主体心灵与外部世界沟通的一种张力场”。在生命的体验中,我们引导学生通过叙述、想象、移情、换位、感悟等多种心理活动的交融、撞击,激活自我经验,达到对生命意识、生命价值的认识。

(三)心灵感悟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在以上活动中的感受,可以习作、绘画等表达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对待生活的态度、看法等。

设计意图:仅有体验是不够的,在体验的基础上激活的认识需转化为自我的感悟,使感悟到的东西真正成为学生自我的内心需求。体验是在表达中发生和深化的。个体是在表达中诱发和唤醒道德体验,发生自我认同感,领悟道德教育和生存之意义的。

(四)提升认识

(1)开展热爱生命的演讲比赛。

(2)撰写健康歌,设计关爱残疾人的倡议书

设计意图:通过有效的活动形式,把学生自我的感悟转化为外显的行为方式,提升认识,内化行为。这便是一个感性、使人热爱的生命。

下面摘录一位学生在“走近残疾人”活动中的感悟片段:

第二天,我6点钟就在他家门口静静地等着。过了大约半个小时,他走了出来,戴着一副眼镜,细小的手上拎着一大箱行李。“我帮帮你吧!”我上前说道,并且提过沉重的行李箱,趁机问他走路似平常人的诀窍。他只回答:“我不知道,只是坚持天天走,走得路上的东西都熟悉了。而且不怕失败,每次失败之后,就用手摸摸阻挡我的东西。这样,几米或几十米外的东西就都很熟悉了。”

听完了他的叙述,我不禁为他的坚强、勇敢所折服,残疾人的生活还真是不容易!对他们来说生活的困难都能克服,我们这些肢体健康的人面对生活的困难,又何尝不能去克服呢?

从学生的表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通过体验活动,从身残志坚者的身上看到了生命的力量,看到了这些身体残疾的人对待生命的态度,然后用积极乐观的情感去生活,体悟到生命的可贵,从而建立对生命的认识,树立起积极向上的生命意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