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教育转型:融入中华之魂,突出民族特色

教育转型:融入中华之魂,突出民族特色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文教育,则一定要选择体现中华民族特色和精神实质的精华作为学习内容,我们说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那么,体现了这种精神的经典,我们就要大力宣扬。所以,当我们提出促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实际上触及到的是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发展中最深层次的问题。

教育转型:融入中华之魂,突出民族特色

学校如何做到人文教育科学教育的结合呢?我认为首先要明确结合的目的和原则,其目的就是要陶冶人格,开阔视野,传承文化,提高思想境界,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要培养出集真善美于一身的高素质人才。其原则是应强调潜移默化、相互渗透、融合古今、贯通中西。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能急,不能指望靠短期内开出多少门课去速成培训的。这是由人文教育的宗旨决定的。因为学习人文社会知识,培养对音、体、美的爱好,训练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绝不仅仅是为增加知识、掌握某种特长、技艺,去附庸文雅或提高学习技巧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人的品味。比如,我们对外语是重视的,但过去的做法似乎偏了,比较重视外语教育中的应试教育,将过多的精力放在考试技巧方面,目标是考G、考托。我们学生考G、考托分数高得让美国教授都非常吃惊,比美国人考得还好,但实际应用能力并不太行。所以对这些教育目标,我们需要进行认真的反思。

其次,人文、科学、艺术的教育内容不求多,而要精,泱泱大国,悠悠历史,知识爆炸,信息成灾,如果没有一番精心的选择,一股脑放在加强科学、人文、艺术教育的旗子下,学生可能要消化不良而适得其反了。要“少而精”,对教育者的要求是很高的,这要提高教材的质量,提高教学质量,努力把人文、科学、艺术精神融于自己的专业领域。这当然很难,也许只有赵先生、盖尔曼这类通才才行。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努力站得高些,看得远些,使自己的知识层面广博一些。

具体来说,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卓有成效的科学教育,我们中国近代的大部分优秀人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都受到过西方文明的熏陶,这正如梁启超早就说过的:“要发挥我们的文化,非借他们的文化做途径不可,因为他们的研究方法,实在精密。”科学教育绝不单纯是一种工业技艺的传授,而是要通过对科学知识的学习、研究,体会认识、分析事物的科学方法并把握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力求融人文教育与艺术教育于科学教育之中,在探求事物的真相与本质过程中,提高求真、求美的科学素养、揭示自然奥秘,造逼人类社会。我们不应只是视科学为征服自然的利器、为国家带来富强的救世主,而漠视了科学所内蕴的使人类自身完善的巨大精神力量。在科学教育中尤其要领会其倡导自由、追求思想解放的精神,同时,也要注意其内在美的挖掘,如沈致远先生在 《科学是美丽的》书中谈到的,依一个数学方程可以绘出曲线图、设计出秀丽建筑、谱写出优美乐曲,数学美完全融入了建筑、音乐

艺术教育,我们已经开了许多课,也很受学生欢迎,但一方面,应克服艺术只是一技之长,虽然能歌善舞,但却很难体现出其中的精神境界的情况,增强对艺术人文与科学层面的理解,另一方面,应注意要从少数人的文艺社团活动的圈子里走出来,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各种活动,使大多数人参与到艺术欣赏与艺术创作活动中来,通过艺术教育陶冶情操、启迪心灵,使受教育者提高对人文之美的理解,增强对自然之美的感受,架设人文与科学间的桥梁,奠定科学、艺术、人文创造的共同基础。

人文教育,则一定要选择体现中华民族特色和精神实质的精华作为学习内容,我们说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那么,体现了这种精神的经典,我们就要大力宣扬。比如,梁启超演讲中引用 《易经》的话勉励清华学子做君子,树立完整人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充分体现了一种重奋斗、倡品德的民族精神。“两弹一星”功勋们“以身许国”的爱国情结正是他们发扬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中精华的体现,1993年杨振宁在纪念邓稼先的文章中说,如果要拍摄电影电视,应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 《中国男儿》做背景音乐,这是杨先生和邓稼先心青年时代最喜欢的歌:

中国男儿中国男儿

要将双手撑天空

长江黄河亚洲之东

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www.daowen.com)

碎首黄尘燕然勒功

至今热血犹殷红

这正是我们要融入科学教育中的中华之魂。

现在常有人谈“科学是没有祖国的”,但我想更要强调的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人都是有祖国的”。我们这一代人都熟悉一首 《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歌,其实,在人生航程中确实需要人文来导航,在这纷纭复杂、诱惑万千的汪洋大海上,如果缺乏正确的航向,就非常危险。人文教育应使受教育者树立明确的人生目的,有正确的价值观

当然,人文教育不仅仅是价值观的问题,如前所述,人文与科学本来就是相通的,我们中华文明中同样包含着丰富的科学精神,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反映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杨先生所概括的中国思维方法中的归纳、概括方法等等。科学与人文,从精神气质上来讲,尤其是涉及到人类的创造性思维而言,两者有很大的相似性。我们不应否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保守、落后的东西,有只重综合不注重分析的局限性,这些阻碍了我们科技的进步,但是我们也绝不能妄自菲薄,其实,在工业文明的时代,对事物的详尽分析确是科学发现的重要因素,而在今天,这两个方面都是不能忽略的。

总之,在当今时代大潮下,只有切实把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艺术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我们的教育才有希望,我们的青年才有希望,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我想梁启超当年对青年的希望至今仍是有现实意义的,他希望青年“第一步,要人人有一个尊重爱护本国文化的诚意;第二步,要用那西洋人研究学问的方法去研究它,得它的真相;第三步,把自己的文化综合起来,还拿别人补助它,叫它起一种化合作用,成了一个新文化系统;第四步,把这个系统往外扩充,人类全体都得着它的好处。”

40多年前,英国化学家、小说家斯诺先生在剑桥大学发表了题为 《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的演讲,呼吁要消除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两者间的隔阂,尽管对斯诺的观点可以有许多不同看法,但是当今西方学术界的主流舆论还是承认,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割裂与制衡,是人类近代思想史上一条醒目的轨迹。所以,当我们提出促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实际上触及到的是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发展中最深层次的问题。

(本文是作者在“促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学术研讨会闭幕式上的讲话。本刊发表时,略有删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