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德国军队的最后时刻:1945年4月中旬形势回顾

德国军队的最后时刻:1945年4月中旬形势回顾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4月20日之前,整个西线主要任务是保全东线后方地域,以此支持国防军最高统帅部寄予厚望的决战苏军。作为西线中部的枢纽,哈茨山脉和图林根林山在4月中旬陷落了,它们本来可能牵制更多的敌军相当长一段时间。北边的局势发展无需详加论述,因为自4月6日起,H 集团军群直接归国防军最高统帅部指挥,但丝毫不见希特勒所期待的起色。5月5日,西北战线总司令布施投降。

德国军队的最后时刻:1945年4月中旬形势回顾

4月20日之前,整个西线主要任务是保全东线后方地域,以此支持国防军最高统帅部寄予厚望的决战苏军。类似的,4月20日以后西线继续战斗只为了一个理念:让东线的军队撤回英美盟军战区。

统帅机构相信西方盟军能认识到共产主义的危险,所以会继续前进,建立一条对抗苏联军队的战线。对此我不敢苟同,尽管当时党卫军沃尔夫将军向在瑞士的美国人提出了停战的建议,我的名字也牵涉其中。沃尔夫了解到,罗斯福深知苏联政策两面三刀。还有一种声音是,我们应该在苏联人亮出杀手锏之前尽快同西方盟军停战。从军事政治角度看,许多理由可以反驳这个观点,但我个人最在意的是心理效应—西线德军全体投降势必会对仍在东线的战士们造成怎样的影响?他们还在为最后的决战而厮杀,得知此事会感觉被抛弃,会对无情的命运倒戈相向,全体投靠苏军。防患于未然,我们绝对责无旁贷,如何防止倒是其次,但必须一搏,让东线官兵有时间退回到美军英军的地盘,尽管要确立从哪里着手很困难。事实证明了这个观点是多么正确。即便确实有许多盟军指挥官以同盟协议为重,以所宣称的人道主义为轻,不让德国士兵越过美苏分界线,或者将越线者交还到苏联人手中,依然无损于这个观点的正确性。

作为西线中部的枢纽,哈茨山脉和图林根林山在4月中旬陷落了,它们本来可能牵制更多的敌军相当长一段时间。原计划由羽翼未丰的第12 集团军自哈茨或北部高原发动一次反攻,结果也因德国中部乱成一团而化为泡影。此时东西两线近在咫尺,相互影响,生出了很多令德军司令部束手无策的难题,也引发了严重冲突。本应用于供应交战前线的地域被一再压缩,只剩弹丸之地,尤以两地最为突出,一是从马格德堡扩展到德累斯顿的易北河流域,二是从大柏林地区到唐格明德(Tangermünde)北边的易北河畔这块主要集结地域。

随着美军第3 集团军突然转向东南,多瑙河南北两边的美军攻入伦杜利克的南方集团军群区域只是时间问题,随之而来的后果也是无可避免之事。我计划趁巴顿的军队滚滚南下时突击其侧翼,但两个负责发动进攻的德军装甲师(第2 和第11 装甲师)开赴战场期间将大量时间消耗在波西米亚,后来他们受命在波希米亚林山南部边缘联合南方集团军群,阻塞美军第3 集团军进程,这道命令也成了空谈。

莱茵河和美因河防线分崩瓦解后,3月底到4月底这一个月间,师级战斗群一路东逃,行进了250 英里有余。他们行军、逃脱、战斗、被追击、被侧翼包抄,他们丢盔弃甲、精疲力竭,结果等来的是重组,继续战斗、继续行军。真是一种挑战极限的非凡毅力,完全不符合过去所取得的或者能够取得的战绩。(www.daowen.com)

北边的局势发展无需详加论述,因为自4月6日起,H 集团军群直接归国防军最高统帅部指挥,但丝毫不见希特勒所期待的起色。不满于布拉斯科维茨处理局势的能力,希特勒想到换成施图登特,希望这样能一扫他所猜想的萎靡不振。有一次讨论到这个问题,约德尔告诉他:“我的元首,你可以派出一打施图登特,但形势一切如旧。”

坦率地说,一语道破我们所有人的心声。

5月5日,西北战线总司令布施投降。次日,在荷兰的布拉斯科维茨做出了同样的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