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希特勒下令所有城镇设防。毫无疑问,他打心眼里认定每个德国人都要为挣脱未卜的命运而牺牲所有,也坚信每个德国人都认同这个观点。姑且不论这道命令本身出自异想天开,其军事意义无论如何也要打个问号,至少一部分是行不通的。我们的军事问题在于要刹住敌军打击力量的锐气,迟滞他们前进。为此必须投入一线部队—这不是民兵能代替的。城市防御对战术经验、训练水平和战斗纪律要求极高,同样还要求占有地利,不能被侧翼包抄。只有少数几个城郊才具备这些条件。单凭这个理由,就只能对元首的命令进行灵活解读。根据我的命令,我们保卫城镇,不是一定要守在城里—整个西线战役都是明证。地形、自然环境和部队状态决定何处是战斗地域。防守路德维希港、卡塞尔、埃森纳赫、施韦因富特、纽伦堡和慕尼黑的事实胜于雄辩。
维尔茨堡的战斗因为提早收到元首命令而受到影响,更受到纳粹党大区长官督促,这在军事上是不可取的。
施韦因富特守卫战在偏远郊区开展,这是我观察最为仔细的一战,战斗依托环形防御阵地进行,阵地部署着大量高炮,它们令守城有了可能。随着外圈层被敌人突破,城里滚珠轴承厂的生产和保卫工作自动停止。
纽伦堡守卫战若能执行我的命令,敌人同样会被挡在城外,战斗会在郊区进行。然而,在这座党代会举办地,因为一些神圣组织的存在,大区长官违背了我的命令,选择顽抗下去并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事实上,纽伦堡的确牵制住大量敌军,数量超出了我们预期,也超出了实际需要。4月16日我就在纽伦堡,在冒着轰炸前往第1集团军和G 集团军群总部的路上,亲眼目睹这个城市遭受的破坏。尽管巷战无比惨烈,而且没有必要,却几乎不能带来更严重的毁灭。(www.daowen.com)
慕尼黑,这座“运动之都”,我两次断然禁止该城设防,尽管大区长官一再催促。
即便有的城镇确实存在长期坚守的战术需要,也绝不意味着要将希特勒的命令执行到极端的程度,我也从没听说过哪一座城市当真拼到了如此地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