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集团军群在鲁尔口袋被合围,德国中部地区的命运就此终结。
盟军的目标很清楚,尽管分出一个集团军转向鲁尔要塞,他们仍有实力实现目标。对我们而言,敌军集中的谜题揭晓或多或少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我们没有机动部队或空中力量能成功打击对方。我把这段时期称作“临时顶替的战役”,结局取决于官兵们的良知,也就是士气。
显然,这个大约宽150 英里的地域不能靠拼凑出来的单位防守。留在这里战斗的部队相隔甚远,相应地承担一些迟滞敌人前进的任务,直到被一支更强大、更有组织的打击力量解救出来。后者只可能是3月底成军的第12 集团军。唯有靠它驰援,一定程度上才能保证东线进程不会受西线波及,德国才不至于被分割为南北两半。
所以,第12 集团军成为指挥西线战场最至关重要的一环。无论西线是何走势,都要将第12 集团军投入到哈茨山脉。因此哈茨山脉和紧邻前线的某一地域必须保持开放。况且我们的兵力所剩无几,还不能为了过早地从打出山去而消耗完剩余兵力。哈茨山脉刚好提供了不错的隐蔽。
我的见解与最高统帅部的指令不谋而合,当时我没有深究这样行动对于战争结局有何影响,这个问题不再值得考虑。我拼命争取的是如何用尽一切办法拖住哈茨山脉正面的战斗,以便为东线成熟争取时间。我在4月初指出,有必要增强哈茨山的守备力量,12 集团军也有必要维持哈茨山脉到易北河之间的交通畅通。于是,“波茨坦”师被派了过去。出于同样的目的,第39 装甲军团一个战斗群也于4月16日从于尔岑地域发起一次迟来的进攻,但因后方空虚,在哈茨正面纵深地域行动注定以失败告终。本来第12 集团军会发起一次突袭与之策应,结果始终没有摆脱在德绍的敌军桥头堡。
从一开始就很明显,要迟滞敌人的推进,唯有在条顿堡林山―施佩萨特(Spessart)山之间、哈茨山脉―图林根林山之间那截艰苦的乡间才有可能,如果敌人挺进了哈茨山脉两边的乡下开阔地,一切就都完了。在萨勒河和易北河构筑防线当然是可能的,但这两条河都位于东线范围内,没有证据证明此事比构筑面向东边的河岸野战工事更加急迫。我受命要保持东线后方独立,要为易北河西边的第12 集团军创造基地,要解救B 集团军群,这些任务再也无法完成了。
于是,虚弱的德军被迫撤往哈茨山脉,相信到了那边能稍微稳住阵脚,哪怕只是勉强招架一下也好。除此之外,军队还受命要守住重要工业区图林根林山。与此同时,我自己都不敢奢望的心愿居然实现了—强大的美军竟然任自己被弱小的德军引进了山区。正常条件下,在相距只有五六十英里的两山之间,甚至是只有单侧山峦的地方,开展重大军事行动肯定凶多吉少,但放之今日算不得铤而走险,因为美军也知道德军在西线中部的军力衰竭,何况他们还有机动侦察部队和威风八面的空军,足以粉碎侧翼任何威胁。然而我们的第7 集团军和第11 集团军居然吸引走了一支强大的美军集群,止住了敌人的推进,给了第12 集团军集合整队的机会。敌人可能也存在其他方面的顾虑,例如同盟国的政治协定、补给困难,还有对散落在此地的剩余德军怀有一定程度的敬意。尽管如此,这些都无法改变两个事实:盟军一次次浪费了所有原本可以充分利用的机会。东线的德军也得以为大决战而拼到底,无需担心后方的英美盟军。
4月初,我的指挥所设在前线主力阵地后方,临近柏林。位置虽好,与两翼的通讯却越来越吃力,通往几个集团军司令部的公路也越发曲折和危险。随着B 集团军群的覆灭和德国中部被撕裂,两个单独战场被分割出来,也就不再需要统一指挥。于是4月6日有了一道调整战区的元首令。以哈默尔恩―布伦瑞克―马格德堡为界线,德国西北边由一名总司令负责,南半边归我指挥。
4月初,我还接到了通知:如果中央直接指挥德国西北部、南部和东部这三个战区的可能性不复存在,我就要作为南线总司令全权负责包括德国南方、意大利、南斯拉夫和东线南部在内的整个南方地域,由温特将军带领一支小型最高统帅部参谋部辅佐。北半边同样的使命落在海军元帅邓尼茨及国防军作战局肩上。希特勒则命运未卜。这次重新洗牌的提议最耐人寻味之处莫过于两大指挥权都给了军人,而被视为希特勒接班人的戈林及纳粹党员都被排除在外。
4月8日,最高统帅部和被委以防守任务的第11 集团军宣布哈茨山脉为要塞。在右侧,第7 集团军正依靠从哥达、爱尔福特(Erfurt)和魏玛调来的部队战斗;在左侧战斗的军团正逐步向东南方偏移,并朝着第一集团军右翼败退。在最后阶段,必要的战区变化将战线拉成一条直线:德国中部的第7 集团军面对西边,德国南部的第1 和第19 集团军则面对西北边和西边。(www.daowen.com)
4月12日,第一辆敌人的坦克出现在马格德堡城外,图林根林山之战步入尾声,哈茨山脉仍在顽抗,直到4月20日随着第11 集团军投降,那里的战斗才结束。与此同时,在马格德堡到里萨(Riesa)的战场中部,第12 集团军还据守着易北河。到最后,一段新防线沿易北河和穆尔德河建立起来,3月中旬莱茵河防线被撕开的缺口也在易北河被堵住了,但这段新防线同样在劫难逃,因为敌人正同时从东西两边步步逼近。
【注释】
[1]时任H 集团军群总司令。
[2]原文如此。
[3]作者注:和我的司令部之前遭受的三次空袭一样,这次敌人一定也对参谋部的作息一清二楚,此次空袭的第一波轰炸发生在午餐时间,目标直指食堂和我的起居室、书房。
[4]赫尔曼·劳士领(Hermann Roechling),二战时期的德国钢铁业巨头。
[5]Maxau,位于卡尔斯鲁厄。
[6]指在战线后方进行物资集中、器材装备修理、伤亡人员处理、部队休整等活动的地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