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一揭秘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一揭秘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什么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至今学术界并无统一的定论,但以下几点是易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周易大传》关于“刚健”和“自强不息”的思想实际上起了推动中国文化向前发展的积极作用。而道家的“柔静”学说则是“刚健”思想的一种补充,两者相互对峙、相互引发,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面貌。中国传统的天人协调观具有重要的价值。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一揭秘

什么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至今学术界并无统一的定论,但以下几点是易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

(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在《周易大传》中提出了“刚健”的学说。《彖传》说:“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象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强调“刚健”,主张“自强不息”,这是有着深刻意义的精粹思想。至于《周易大传》的作者,有人认为其源于孔子,但是由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中讲“易”的学者提出来的。

《周易大传》关于“刚健”和“自强不息”的思想实际上起了推动中国文化向前发展的积极作用。而道家的“柔静”学说则是“刚健”思想的一种补充,两者相互对峙、相互引发,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面貌。

(二)中庸思想——和与中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民鲜久矣。”( 《论语·雍也篇》)但是,中庸的含义,各家的理解与解释不尽相同,有人认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朱熹《中庸章句》)。

中庸思想的主要含义是: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对于一定的目的来说,有一个特定的标准,达到这个标准就可以实现这个目的,否则就不可能实现这个目的。没有达到这个标准叫作“不及”,超过了这个标准叫作“过”。如果超过了这个标准,就不可能实现原来的目的,而有可能转变到原来目的的反面。所谓“中庸之为德”,就是要遵守一定的标准,既不过,亦不不及。

中庸思想在中国文化发展中起着两重性的作用:一方面保证了民族文化发展的稳定性,反对过度的破坏活动,使文化发展不致中断;另一方面,对于根本性的变革又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因为,在一定条件下,社会的变革只有打破原来的标准,才能取得更大的发展;如果固守原来的标准,就停滞不前。(www.daowen.com)

(三)崇德利用

春秋时代有“三事”之说。《左传文公·文公七年》中记载了晋国贵族郤缺的言论,说:“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事。”“正德”是提高精神生活,“利用、厚生”是提高物质生活。“三事”之说兼重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是一种比较全面的观点。

(四)天人协调

天人协调问题,亦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在这一问题上有三种观点:庄子主张因任自然,“不以人助天”( 《庄子·大宗师》);荀子主张改造自然,“大天而思子,孰与物畜而制之?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天论》);最后一种观点为“辅相天地”学说,在《周易大传》的《象传》中说:“天地交泰,后以财(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所谓“裁成”“辅相”,亦即加以调整辅助。

综合上述三种观点,天人相互协调,即为在自然变化未萌之先加以引导,在自然变化即成之后注意适应,做到天不违人、人亦不违天,即天人相互协调。用现代的观点看,改造自然是必要的,而破坏自然一定要自食苦果。中国传统的天人协调观具有重要的价值。

除上述观点外,也有人认为,诸多理论思想,如儒家思想—— “礼”、尊老爱幼等,皆为中国文化传统,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