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实录揭示专家之死和反智主义的影响

实录揭示专家之死和反智主义的影响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79年11月,伊朗革命延烧到美国驻德黑兰大使馆,几十名美国人被扣为人质。几乎实时观看到这一切发生的美国人被那个场面震惊了。伊朗人质事件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介乎战争与危机之间:越战是一场慢镜头灾难,拖了10年;古巴导弹危机仅持续两周,进展之快,让电视台和报纸都来不及全面报道。每天晚上,ABC都会在屏幕上打出显眼的“美国被劫人质”几个字,接着就会显示劫持的天数。

实录揭示专家之死和反智主义的影响

如果不是因为有线电视互联网,广播讨伐纸媒和电子媒体的声音最多也就在AM波段传播一下。有线电视和互联网,新闻的另一个来源——是攻击专业知识的平台——实际上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互相巩固。林博涉足写作并登上了畅销书排行榜之后,甚至也有那么几年试图进入电视圈。以前窄窄的媒体之门现在大敞,足以让人蜂拥而至。一个媒体报道的故事很快就会出现在另一个媒体上,然后以更大的能量回到初始媒体,就像麦克风会把演讲者的声音变得震耳欲聋一样。

不过,讽刺的是,24小时滚动新闻播报的开拓者既不是有线电视,也不是互联网。就这一点而言,我们可能要感谢伊朗已故最高领导人霍梅尼了。

1979年11月,伊朗革命延烧到美国驻德黑兰大使馆,几十名美国人被扣为人质。几乎实时观看到这一切发生的美国人被那个场面震惊了。伊朗人质事件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介乎战争与危机之间:越战是一场慢镜头灾难,拖了10年;古巴导弹危机仅持续两周,进展之快,让电视台和报纸都来不及全面报道。伊朗人质事件爆发得很快,发展得很慢,几天的暴力之后,就陷入了漫长的等待与担忧。

新闻媒体陷入困境。一方面,美国人在国外;另一方面又没什么实际的进展。就像喜剧演员吉维·蔡司(Chevy Chase)每周在《周六夜现场》(Saturday Night Live)中宣布西班牙的弗朗西斯科·佛朗哥(Francisco Franco)仍然死亡一样,新闻网的主持人除了说人质仍然被劫持之外,也没什么能补充的了。

这个时候,美国广播公司(ABC)决定做新的尝试,把每天的伊朗新闻快报挪到晚上。这也是一个市场决策:ABC没有深夜节目来对抗竞争对手全国广播公司(NBC)约翰尼·卡森(Johnny Carson)的重量级脱口秀,而新闻节目的制作成本相对较低。ABC用一档全新的节目《晚间报道》填补这个时间,专门用来报道人质危机。每天晚上,ABC都会在屏幕上打出显眼的“美国被劫人质”几个字,接着就会显示劫持的天数。主持人[通常都是ABC的资深新闻主播泰德·科佩尔(Ted Koppel)]会在这个时段采访专家、记者和其他与危机事件有关联的人。

一年后,人质回家了,但科佩尔和《晚间报道》保留了下来,并且持续了很多年。有线电视为后来的模仿者解决了技术问题,但《晚间报道》提供了一个模板。“突发新闻”提醒和字幕——现在在新闻频道的屏幕下方滚动的新闻报道字幕条——都是起源于这个为了应对人质危机而匆忙筹备的节目。

“晚间报道”时代和24小时滚动新闻播报诞生的另一个产物就是专家在媒体上发表的意见贬值。陆军战争学院教授史蒂文·梅茨在2015年说的没错,在更早的时候,“公众愿意听从国家安全方面权威人士的话,作为选举出来的官员、军事领袖、获得政治任命的人、学者、媒体成员或智库分析师,他们通过经验和专业知识赢得了影响力”。但后来事情发生了改变:

辛苦得来的专业知识变得多余了,因为数小时的广播和电视放送或线上讨论板块可以填补这一块……这几十年,对权威的尊重已经在整个政坛日渐式微。资讯盛宴和通信技术给了以前尊重权威的人发言权和自信。[12]

“获取了一点儿资讯”,梅兹总结道,这些人“就对越来越多的问题发表意见”。制作人和记者也是背后推手,他们请这些自视专家的人就任何事情发表意见,很少有人能抗拒这样的诱惑。(我也属于难辞其咎的这拨人。)

“晚间报道”成功了,但广播网还是没理由日夜播放新闻,毕竟观众除了新闻就不想看别的吗?观众其实愿意看没完没了的新闻,1980年企业家泰德·特纳(Ted Turner)抓住了这个机会,他的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上线。CNN被其他广播新闻网总裁笑称为“鸡面网”(Chicken Noodle Network),是把新闻头条和专题兑水搅拌的一锅粥。但特纳笑到了最后,因为CNN不仅成为有线电视的主宰,后来还造就了自己的竞争对手,其中就包括在收视率上最终将超越它的福克斯新闻。

特纳没有让年长的白人男性用洪亮的声音读新闻,而是给了CNN一个光鲜亮丽的样子。1980年6月1日,39岁的戴维·沃克(David Walker)和他31岁的妻子洛伊斯·哈特(Lois Hart)主持了新成立的CNN的首播节目,报道的是总统吉米·卡特(Jimmy Carter)到医院看望民权领袖弗农·乔丹(Vernon Jordan)。新闻不再是听约翰·钱塞勒(John Chancellor)和弗兰克·雷诺兹(Frank Reynolds)这样让人心安的美国中年大叔说上半小时,而是更年轻、更有魅力的主播阵容全天候24小时持续播报。

24小时滚动新闻播报的模式已经开启,但在20世纪80年代却经历了一系列危机和灾难,直到90年代才俘获了一批观众。有人企图刺杀总统罗纳德·里根(Ronald Reagan)、一架飞机坠入华盛顿的波多马克河(Potomac River)、恐怖分子劫持环球航空公司(TWA)的一架航班等等,所有这些都证明美国人会把电视调到新闻频道,几个小时不换台。新闻没有了固定的时间档,人们无须在预定的时间观看,也不需要在听到惊心动魄的“我们插播一下”就冲到电视机前,新闻成了开放自助餐,观众可以随时享用。

1991年法学教授安妮塔·希尔(Anita Hill)的证词和她对最高法院大法官名人克拉伦斯·托马斯(Clarence Thomas)性骚扰的指控证明美国人不仅愿意看危机和灾难的新闻,也会专心留在电视机前观看政治和法庭的戏剧性事件——尤其是涉及性或谋杀的事件,最好是集两者于一身的。1991年,司法裁决允许更多摄像师进入法庭后,法庭频道在有线电视上登陆。美国人看了没完没了的强奸、谋杀和其他各种欺诈案件后,就成了伪法律专家。(www.daowen.com)

CNN的新闻已经超过了普通观众一天能消化的量了,而法律频道这样的有线电视频道激增简直成了专家的梦魇。《娱乐周刊》(Entertainment Weekly)在1991年对新闻网的一篇述评中称法庭频道是“有线卫星公共事物网络(C-span)和《周一足球夜》(Monday Night Football)的结合体”,只是这种说法可能对两者都不太厚道。而在1995年对O.J.辛普森谋杀案的世纪大审判结束时,数百万老百姓都对他们其实不懂的问题发展出了深刻的见解,从DNA测试的数据到鞋底图样的精确度等等,不一而足。这是收视率的宝库,而且还说明了一个问题:人们想从新闻网看到的不是数小时乏味的新闻,而是有张力的戏剧性事件。

CNN在1982年设立了一个头条新闻频道。这个专门的新闻频道原计划是要24小时不间断播出时长半小时的新闻节目。当然,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这也太枯燥了,果然,明星法官南希·格雷斯(Nancy Grace)很快就进驻了这个频道,后来更名为HLN。就像肯塔基州炸鸡(Kentucky Fried Chicken)更名为肯德基(KFC)来回避处理鸡的那个步骤——炸鸡——HLN明显也需要从名字里拿掉“新闻”(news)这个词。

HLN专门报道耸人听闻的事件,再配上格雷斯对司法的夸张控诉抨击。在2008年一个骇人的报道中,佛罗里达州一个名叫凯西·安东尼(Casey Anthony)的人被控杀害了自己两三岁的女儿。这是个令人震惊的故事,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辛普森审判的重演,数百万人迅速选边站。但是,HLN不只是报道一下安东尼的审判,格雷斯和其他工作人员把这个事件当成HLN“新闻”主菜,制作了500个相关报道。[13]到了2011年安东尼无罪释放的时候,HLN的观众已经很熟悉佛罗里达州的谋杀法规了,可能还要超过对自己在美国宪法下权利的了解。

要想讨论新闻和专家之死的关系,就离不开以1996年福克斯新闻诞生为代表的革命性变化。保守派媒体顾问罗杰·艾尔斯(Roger Ailes)一手打造的福克斯把新闻变得更迅速、更华而不实,同时因为有选美皇后加入新闻主播的阵营,也更“好看”。这是一个美国成功故事,具有这一类成功营销案例通常所具有的优点和缺点。(艾尔斯面临多项性骚扰指控,而他所缔造的媒体还进行了非常详尽的报道,于是他在2016年被迫离开福克斯,这样的退场方式仿佛是为电视量身定制的。)

不过,福克斯的历史以一种重要的方式与专家之死交织在一起:因为福克斯的诞生,可以看出人们在新的电子市场获取新闻的渠道,最终体现了党派分歧。林博试图通过电台和电视秀达成的目标,艾尔斯用一个电视网实现了。如果艾尔斯没有创立福克斯,也会有其他人去做,因为谈话电台已经证明了市场就摆在那里。就像保守派作者兼福克斯评论员查尔斯·克劳萨莫(Charles Krauthammer)打趣说的,艾尔斯“发现了一个小众市场——一半的美国人”。

从名义来说,新闻广播本应是对当天的事件进行无党派的梳理述评,而福克斯算是给这个定位最后的致命一击。保守派刊物《首要事务》(First Things)主编R.R.雷诺(R.R.Reno)在2016年写道,罗杰·艾尔斯“或许是上一代把政治娱乐化背后最有影响力的个人”,不过他也不是孤军奋战的:

不只是福克斯。微软全国有线广播电视公司(MSNBC)和其他电视网也开发了自己的政治辩论秀——口头版的世界广泛摔跤联盟比赛。镜头给出辩手头部特写,他们粗鲁地咆哮、插话或自娱自乐。观众愉快地看着这样的奇观。广告卖出去了。钱赚到了。[14]

福克斯的口号“公平公正”是对传统媒体的虚伪极大的讽刺,CNN也不例外,它们都把自己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福克斯与谈话电台主持人一样,视自己为主流媒体的替代者、一个监督者,声称自己不从属于任何一个集团,也不听命于任何人。

当然,所谓福克斯是与众不同的,或大电视网是没有政治立场的,总是假象。在每个场合,各种各样的媒体偏见都是存在的。福克斯和其他媒体网络一样,试图在硬新闻和观点节目之间画一条线,但也没逃过失败的命运。CNN、福克斯、MSBNC和其他主要的电视网都有优秀的新闻部门,但只要是为了让自己的节目迎合目标观众,它们都会在一定程度上走向偏见。在观众争夺战中,只是把“新闻”放到电视上是不够的。

福克斯的影响力更大,是因为观众群庞大,但所有电视网现在都在节目表里列入了有政治立场的“资讯娱乐节目”。而所有主要电视网都有一个更大的问题,那就是从新闻到娱乐的过渡几乎是无缝无痕的:从白天无关痛痒的内容到下午的最新消息和谈话节目,接着就是晚间的硬新闻,之后就转到名人节目,一切不过发生在几小时内。

先是谈话电台蓬勃发展,然后有线电视进入视线,随之互联网开始迅速发展壮大,不仅为专门的新闻机构提供了另一个平台,也为那些自称记者、想要打入传媒圈的人敞开了大门。互联网和新闻媒体的扩散对专家来说已经是个问题了,而现如今人们认为坐在地铁上盯着手机屏幕就等于紧跟世界大事,故而新闻和互联网的结合产生的协同作用,对于试图与普通人沟通的专家来说,堪比直布罗陀主权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