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刻板印象与一概而论-反智主义的盛行及其影响

刻板印象与一概而论-反智主义的盛行及其影响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你不能那样一概而论!”(当然,我这样说其实也算一概而论。刻板印象是一个社会陋习,但概括却是任一科学的立身之本。如果有人误把这句话当作刻板印象,就会立刻去找例外的情况,对话很快就要变成唇枪舌剑了:“我认为中国人一般比美国人矮。”刻板印象的关键在于其对事实检验的结果无动于衷。刻板印象不受任何现实的干扰,而且能巧妙利用证实性偏见把一切特例变成无关紧要的东西。

刻板印象与一概而论-反智主义的盛行及其影响

“你不能那样一概而论!”当话不投机,甚至只是稍有争议,大概出现频率最高的就是这句话了。人们拒绝一概而论——男孩子一般会这样,女孩子一般会那样,因为我们都希望自己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我们不能接受这样被轻易归类。

但是,人们反对“一概而论”的时候,其实大多数人的意思并不是说不应该概括,而是不应该有刻板印象,这两者有云泥之别。在日常对话中出现的问题是,人们往往不懂刻板印象与概括的区别,这就使得对话,尤其是专家与外行之间的对话变得费劲伤神。(当然,我这样说其实也算一概而论。但希望你们能容忍我。)

这里面的区别大有文章。刻板印象是一个社会陋习,但概括却是任一科学的立身之本。概括是基于概率、基于观察事实的陈述。另外,概括本身算不上一种解释,这是概括与刻板印象的另一大区别。概括的陈述是可以测量和验证的。有时候概括还会引导我们去假设因果关系,有些时候,如果观察充分,我们有可能会创造出一种理论或法则,这种理论和法则在一些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总是正确的。

例如,你如果说“中国人通常比美国人矮”,这就是一种概括。这句话有可能对也有可能错。如果有人误把这句话当作刻板印象,就会立刻去找例外的情况,对话很快就要变成唇枪舌剑了:“我认为中国人一般比美国人矮。”“你不能这么一概而论!中国篮球运动员姚明身高七英尺半(2.26米)!”

有一个格外高的中国篮球运动员证明不了什么。我们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只要去美国和中国,量一量人们的身高,看看我们的假设是不是对的。如果中国人总体上的确比美国人矮,那只能说已经有足够概率证明我们所注意到的现象,所以我们做出这样的概括不会错,但这不是一条永远正确的法则。

真正艰巨的工作在概括之后。为什么美国人比中国人高?是基因造成的吗?是饮食不同造成的吗?还是环境造成的?这个问题一定有一个答案,但无论答案是什么,也无论你能找到多少姚明这样的特例,我们说美国人一般比中国人高,这句话不会错。

但是,如果说所有中国人都矮,这就是一种刻板印象了。刻板印象的关键在于其对事实检验的结果无动于衷。刻板印象不受任何现实的干扰,而且能巧妙利用证实性偏见把一切特例变成无关紧要的东西。(种族主义者已经把这个争辩模式发挥得炉火纯青:“罗马尼亚人都是贼,除了与我共事的这位女士,但她不一样。”)刻板印象不是一种预测,而是一种结论。所以我们把刻板印象称作“偏见”:预先所做的片面见解。(www.daowen.com)

如果我们概括的内容是负面的,或者是基于一个值得商榷的标准,争论就会出现。关于身高的概括是不会引起争论的,身高很容易以我们都能接受的方式进行测量。我们也不会把任何道德政治特征归咎于身高。在1939年的小说《夜长梦多》(The Big Sleep)中,一个蛇蝎美女文学侦探菲利普·马洛(Philip Marlowe)说:“你很高,不是吗?”马洛回答说:“我不是有意的。”这个回答很风趣,因为我们知道,高矮不是我们能控制的,我们也无须为此道歉。

但是,负面的概括会引发愤怒,尤其是当这个概括是建立在有争议的概念之上。例如,说“俄罗斯人比挪威人腐败”是对的,但前提是我们对“腐败”有一个共同的定义。按照西方的定义,俄罗斯被腐败拖累,但有一句话叫“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以此来反驳这个概括也是很在理的。所以,如果你的概括是要为将来的研究打基础,那一定要深思熟虑、字斟句酌。“相比挪威官员,俄罗斯官员在办理政府事务的时候,更愿意打破成文规定”和泛泛地说“俄罗斯人比挪威人更腐败”,截然不同。

如果我们在措辞的时候更加严谨,最终的表达就不会那么令人激愤,也会明显更准确。但是,我们还是不知道为什么这句话大体上是对的。我们只知道,如果我们一贯采取相同的标准,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观察相同职位的俄罗斯人和挪威人处理相同的交易,而且重复观察足够多的次数,我们会把事情搞得更准确。可能是俄罗斯的法律已经过时了,即使是最廉洁正直的官员也难照章办事。(这样说可能有点儿牵强,但的确有那么回事,现在的俄罗斯人经常拿这一点来辩解。)这里就需要更多的研究了:先确定“是什么”,再确定“为什么”。

当然,在日常对话中,这些都不太重要。如果要追求精准,这样说没错,但问题是,谁想去听这些话呢?如果没有上下文,这些话反而让人容易动气。普通人之间的对话,普通人与专家之间的对话,之所以很难开展,就是因为人会带入情绪,尤其是当讨论的内容大体上是对的,但可能不适用于某一个案例或情况的时候。

所以专家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要能平心静气,即使遇到最有争议的问题,也保持淡定。从癌症到核战争,无论什么样的问题,专家都必须能冷眼旁观,然后用超然、客观的态度去解决。与这些话题保持距离感,才能进行自由辩论,并且考虑各种替代方案,这样才能不被恐惧这样的情绪所控制而产生偏见。这样的要求高得离谱,但如若不然,对话起来不只费劲,有时候争吵可能会一触即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