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海空霸主:比肩航母的大型两栖攻击舰

海空霸主:比肩航母的大型两栖攻击舰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美军需要设计一款可同时操作直升机以及登陆艇进行两栖作战的新型两栖战舰艇,于是专门的大型两栖攻击舰诞生了。1958年,美军正式开始设计建造第一型“硫磺岛”级两栖攻击舰。“通用型两栖攻击舰”是一种更先进、更大型的登陆舰艇,功能比单纯意义上的“两栖攻击舰”更广。以往,运送一个加强陆战营进行登陆作战,一般需要坞式登陆舰、两栖攻击舰和两栖运输船共同配合编队,总计大约5艘。

海空霸主:比肩航母的大型两栖攻击舰

两栖作战由来已久,两栖舰船的概念也随之而生。

早在风帆战舰时代,就出现过由战列舰运送的两栖登陆部队作战的战例,但为两栖登陆部队配备专用的两栖攻击舰却比航母的出现要晚得多。

两栖攻击舰(也称为两栖突击舰)于二战后诞生;它是一种用来在敌方沿海地区进行两栖作战时,为己方提供空中与水面支援的军舰。这种战舰由直升机母舰发展而来,但是其中部分还结合了船坞登陆舰的坞舱设计,可装载各型登陆艇。

通常,两栖攻击舰自身配备有十分密集的防护武器,其护卫舰船的种类和数量远不及航空母舰。由于两栖攻击舰造价相对便宜,且无须配备性能优异的固定翼舰载战斗机等机种,因此备受许多中小国家青睐;对于这些国家来说,两栖攻击舰往往会成为其海上编队的旗舰。

1941年日本“丙型特殊船”“秋津丸”号,外观类似二战时期的航母

很多人可能想不到,最早开发专门“登陆舰”的竟然是日本陆军。早在二战爆发之前,日本就开始研发一种“陆军特殊船”,包括最早建造、于1934年下水的“神州丸”号,以及后来的“丙型特殊船”。不过,这些早期的登陆舰只能在舰船的尾部放出登陆艇,还搭载数量有限的舰载机,能够为登陆部队提供一定的空中支援。

日本战败后,登陆舰这一舰种被“抹掉”了。然而,随着直升机在海军中的应用,人们开始重新认识这种特殊用途的舰艇在未来战争中存在的必要性。

第二次中东战争中,直升机被首次运用在两栖作战上,这引起了美国人的注意。20世纪60年代后,美国海军出现了“垂直登陆”、“超视距登陆”和“均衡装载”等多种两栖作战新概念:这些概念的核心是利用直升机、气垫登陆艇等装备搭载人员和物资在对方雷达系统视距之外发起攻击。这种攻击方式,避免了两栖舰艇直接暴露在对方的火力之下,但是这样会导致两栖装备增多,并进一步导致编队舰艇数量的增加。所以,美军需要设计一款可同时操作直升机以及登陆艇进行两栖作战的新型两栖战舰艇,于是专门的大型两栖攻击舰诞生了。

1958年,美军正式开始设计建造第一型“硫磺岛”级两栖攻击舰。三年后的1961年8月,该级首舰“硫磺岛”号正式服役。到1970年为止,“硫磺岛”级舰一共建造了7艘,并已于90年代中期全部退役。

“硫磺岛”级两栖攻击舰舰体长180米、舰体宽26米、吃水8.2米;飞行甲板全长183.7米、宽31.7米;标准排水量11000吨,满载排水量达到18474吨;它的航速较慢,最高仅22节。这样的大小尺寸和吨位,相当于二战时期的一艘轻型航母。

该级舰上设计搭载25架直升机或“海鹞”式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实际上,该舰由于甲板过短和没有滑跃设计,“海鹞”式战斗机多数情况下很难正常起飞,基本都是在甲板上进行垂直起降作业。一般情况下,“硫磺岛”级仅搭载4架“海鹞”式战斗机,其余均为直升机。

美军第一代“硫磺岛”级两栖攻击舰“仁川”号

从外观设计上看,“硫磺岛”级与后继的“塔拉瓦”、“黄蜂”级相比还是有着明显不足的。第一,其飞行甲板前端呈明显圆弧形,这种设计对于固定翼式飞机起降是不方便的。由此可见,该级舰从设计初衷上并没有考虑起降固定翼飞机。第二,该舰的尾部没有现代两栖攻击舰普遍开设的大型舱门,以方便气垫船和其他两栖战车进出舰体,导致在实战中多有不便。

“硫磺岛”级的这些严重缺陷,也为其仅仅服役20余年便被淘汰埋下了伏笔。

继“硫磺岛”级之后,美军开始比较“用心”地设计两栖攻击舰的外形,并将其定义为“通用型两栖攻击舰”。“通用型两栖攻击舰”是一种更先进、更大型的登陆舰艇,功能比单纯意义上的“两栖攻击舰”更广。

实际上,“通用型两栖攻击舰”是集坞式登陆舰、两栖攻击舰和运输船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登陆战舰。它既有飞行甲板,又有坞室,还有货舱。以往,运送一个加强陆战营进行登陆作战,一般需要坞式登陆舰、两栖攻击舰和两栖运输船共同配合编队,总计大约5艘。

通用型两栖攻击舰具有“一舰多能”的功效,理论上只需一艘就可全部代替它们。为了验证这一功能,美国研发了一款新的名为“塔拉瓦”级“通用型两栖攻击舰”。

“塔拉瓦”级3号舰“贝洛林苑”号在回收登陆艇

第一级“通用型两栖攻击舰”的美誉应该给美国的“塔拉瓦”级舰,它在各个方面得到全面提升。该级舰长254米、宽40.2米、吃水7.9米;满载排水量比上一级“硫磺岛”级更是翻了一番,达到39967吨;这已经超过了世界上大部分航母的吨位。

事实上,在外形上“塔拉瓦”级也已十分类似二战时期的大型航母:采用贯通式长甲板、高干舷;甲板下为机库。甲板整体为长方形,舰艏略窄;两座127毫米舰炮位于甲板顶端两侧(现已拆除)。舰右设有一座较长侧岛式建筑。两部升降机分别位于左侧船舷后部及船尾部。

“塔拉瓦”级舰的主要特点是:首先,它充分提高了舰队的“灵活反应”能力。可相应地减少在役运输舰只的数量,并可节省燃油等费用。

其次,它自身的威力颇为强大。在登陆战中,除了改进和增强了自身攻防能力外,该舰还能出动直升机实施垂直包围、出动垂直/短距起降飞机,提供近距离空中支援和出动登陆车辆和登陆艇进行登陆攻击。

第三,该舰在必要时还能担当指挥舰的作用。由于该舰上指挥和控制设施较多(例如登陆特混舰队指挥官控制中心、登陆部队作战控制中心、战术空中协调中心和换乘控制中心等),并装有大量电子设备(如登陆战综合战术数据系统等),所以在登陆战中海陆空三军协同行动时,完全可担此重任。(www.daowen.com)

第四,该级舰还可以承担护航任务。由于“塔拉瓦”级的火力较强,可提供一定的海上火力支援和近距离空中支援,因此该级舰与其他舰只一起,可担负登陆特混舰队的护航任务。

此外,它还能胜任后勤支援任务。在作战中,“塔拉瓦”级可作为医院船(船上医疗设施齐全)、支援船和水面维修船使用。由于航速较快(相比较其他两栖攻击舰,它算是快的)和备品充足,该级舰能迅速抵达受灾现场,及时提供医疗及衣食等必需品。舰上的电子设备,亦可为在舰上设立临时营救或撤退指挥所提供方便。

最令美海军及海军陆战队感到欣慰的是,“塔拉瓦”级居然可搭载多达45架各型直升机(19架“海种马”式和26架“海骑士”式);需要时,还能混合搭载6架“海鹞”式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由此不难看出,其舰载机数量已远远超出欧洲制造的那些轻型航母。

航行中的“塔拉瓦”级2号舰“塞班”号,该舰已于2007年退役

倘若在该级舰上加装滑跃甲板,扩大飞行甲板和机库面积,“塔拉瓦”级完全俨然一艘中型航母。当然,对于美国海军来说,这种可以“比肩航母”的大型战舰,最终仍不可能也没必要“蜕变”成真正的航母。

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塔拉瓦”级的首舰“塔拉瓦”号和4号舰“拿骚”号也出了“不小的风头”。在战争期间,这两艘航母的“小弟”表现突出,除了派出大量直升机为联军扫除登陆障碍外,还出动了数十架次的“海鹞”式战斗攻击机执行深入任务。可以说,它成了美国航母战斗群的地道“好帮手”。

有了“塔拉瓦”级两栖攻击舰后,美军并不满足,又装备了更为先进的“黄蜂”级乃至最近新服役的“美利坚”级两栖攻击舰。

可以说,美海军拥有的数量众多、性能优越的两栖攻击舰,无论在军事行动还是民用领域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将越来越重要。

看着美国“大哥”的成功,欧洲小兄弟有点坐不住了!

近些年来,西欧各国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研制大中型两栖攻击舰的行列中。

其实,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欧洲一些国家建造的轻型航母就具备一定两栖功用,其中最典型的是西班牙的“胡安·卡洛斯一世”号战略投送舰。“战略投送舰”是西班牙所创的新名词。实际上,该舰是融合了轻型航母和通用型两栖攻击舰功能的新式战舰。

2005年5月,“胡安·卡洛斯一世”号在费罗尔船厂开工,2009年9月建成下水,一年后服役。满载排水量仅2.75万吨的战舰,其造价竟然高达46.2亿欧元,超过预算约10亿欧元。

最初,西班牙海军是将“胡安·卡洛斯一世”号作为两栖登陆舰来使用;后来由于海军军费大幅度削减,特别是“阿里图亚斯亲王”号航空母舰于2013年初退役,“胡安·卡洛斯一世”号接任海军旗舰,并搭载由“阿里图亚斯亲王”号转移过来的AV-8S战斗机执行制海任务。

设计之初,该舰就安装了滑跃甲板,具有比纯粹两栖攻击舰更好的起飞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的能力。所以,“胡安·卡洛斯一世”号更多地被认为是西班牙海军的“轻型航母”。有军事专家分析后认定,该舰综合作战能力远超英国“无敌”级轻型航母。

停泊的“胡安·卡洛斯一世”号,该舰融合了两栖攻击舰的舰身和轻型航母的滑跃甲板

除了西班牙的“胡安·卡洛斯一世”号,法国最新的“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的性能也极为优秀;该舰在外形上十分类似“胡安·卡洛斯一世”号。

如今的法国海军已拥有“戴高乐”号航空母舰,因此它未将“西北风”级设计为类似于“胡安·卡洛斯一世”号那样的航母与两栖攻击舰的结合体,也没有装设滑跃甲板;该舰的主要舰载航空兵武器仍为直升机。

目前,海军强国或大国海军,对于两栖攻击舰的功能及其作用的认识都已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各种设计与建造也已进入快车道。

法国海军“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的首舰“西北风”号

在不久的将来,大型两栖攻击舰甚至将比航空母舰担当更为复杂、更为艰巨的任务与角色。但是,海洋军事实践使各国海军清醒地认识到:两栖攻击舰的发展决不能“一枝独秀”,各种类型的两栖攻击舰应全面、协调发展,各种武器装备应配套建造;更重要的是,应与航空母舰实现有机协调配合。

也许美国海军两栖战舰的发展,能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美国现役大型两栖战舰约为35艘,其中两栖攻击舰、船坞登陆舰、船坞运输舰各占三分之一;如此均衡配套比例研发和建造大型两栖战舰,基本上能够保证美国海军海上军事行动的需要。

但是,其他国家究竟如何发展?恐怕还得根据本国国情,有选择地、有需求地建造与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