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11月的一天,美国西海岸俄勒冈州的森林深处突然燃起一场莫名其妙的大火,后经多方人员的全力扑救,火势才逐渐熄灭,并恢复了昔日的平静。事发后,美国有关部门对于这场离奇的大火,调查了很多部门及人员,折腾了相当长的时间,但总也找不到纵火者的“蛛丝马迹”与火因。
而此时的大洋彼岸,日本军方特别是海军军令部的首脑们却在暗中窃喜。原来,这场大火是一艘编号为“伊-25”的日本潜艇所为;它通过其上搭载起飞的一架E14Y1型侦察机,悄然飞临至俄勒冈州的森林上空,神不知鬼不觉地投掷了两颗小型燃烧弹。这架舰载机燃烧弹的奇袭,不仅证明了大型潜艇具有远程奔袭作战的能力,而且能通过搭载的舰载机来对对方内陆纵深实施远程奇袭与神秘轰炸,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战果。
正是受到这次奇袭的启发与鼓舞,1942年4月日本海军正式决定研制“潜水航母”。这年6月初,日本在中途岛海战中遭遇惨败,更加促使军方加快制订新的“改五计划”,决定及早上马新舰艇的研制与建造,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决定就是由爱知航空厂极其秘密地研制建造总数达18艘的“伊-400”级“潜水航母”,该舰设计案编号为S50。
实际上,上述日本袭击美国本土的“伊-25”号潜艇内,仅搭载了一架小型侦察机;而“伊-400”级“潜水航母”则进行全新设计与重大改进:既能在艇内机库里搭载新设计、较大型的舰载机多架,也解决了潜艇长时间水下隐蔽航行,以及舰载机的起飞与降落,与岸上指挥通信,有效使用各种武器装备等多项难题。
日本“伊-400”级潜艇的吨位创造了当时的世界纪录
从外形来看,“伊-400级”“潜水航母”更称得上是地地道道的“潜艇和航母大拼凑”:其上部颇有几分航母模样,而其下部则更类似潜艇,不过整艘潜艇采用了双壳体耐压结构设计,它的横截面看上去如同一副眼镜;它的飞机库也采用圆形耐压结构,装有一个很结实的舱门。在该艇的甲板上,设计有一个35米长、直径3.7米的密封机库,而在机库下方右舷内外两层壳体间有一个特殊的工作舱室,主要用于检修测试飞机发动机;旁边是载机弹药库,可储存4枚航空鱼雷、15枚炸弹,以及航炮用的炮弹;而在耐压壳体里面,还有一个弹药库,装有更多的炮弹和潜艇自身使用的对付低空飞机的高射炮弹。
严格地说,“伊-400”级“潜水航母”就是一种超大型潜艇。它的长度为122米,宽度为12米;水上排水量为3530吨,水下排水量竟高达6560吨。若论吨位和块头,即便与1959年入役的世界上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美国的“乔治·华盛顿”级核潜艇(水下排水量6880吨)相比,它也毫不逊色;该艇设计艇员最初为145人,后增到213人;水面最大航速20节,水中航速只有7节;它能以16节航速持续航行3.3万海里,或以14节航速不间断地航行4万海里。
随着战争中的颓势及物资日益匮乏,日海军对“伊-400”级的建造数量,由最初确定的18艘,到实际开工时骤减为6艘;但最终只完工了3艘。为了弥补建造数量上的不足,日军只得把该级艇原计划装载2架“晴岚”攻击机的机库加以扩大以便能多装载1架。
为了确保“晴岚”舰载机能够安全起飞,艇艏还铺设有长26米的飞行甲板,其前端装有3°的向上倾角,以及经过特殊设计的“特8”号弹射装置。执行作战任务前,机务人员先将舰载机从机库里拖出来,在前甲板上组装好;然后进行加油、充气、挂弹等程序,最后用弹射器将舰载机从飞行甲板上弹射升空。完成作战任务返航后,飞机先降落在潜艇附近的海面上,接着使用艇上装设的可折叠式起重机,将飞机吊回机库。
“晴岚”式水上攻击机的历史照片。该机没有正常的起落架,而是装设一副水上降落用的浮筒,为标准的水上飞机样式
这种“潜水航母”上还装有140毫米舰炮1门、25毫米机炮10门;此外,艇艏还设置有8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艇内装鱼雷20枚,外加4枚航空鱼雷。不难看出,“伊-400”级具有相当强的防空、反舰和反潜能力。
既然设计制造了“潜水航母”,当然还要有能搭载于母舰的舰载机。为此,日本海军军令部下令,加速研制出具有较强攻击力的舰载机;由于此前(1940年)日本早有一款性能相当不错的“彗星”舰载俯冲式轰炸机,其飞行速度超过500千米/小时,不仅飞行速度快、控制灵敏,而且还具有战斗机的飞行性能等优点。于是,军方下令立即以“彗星”舰载轰炸机为蓝本,研制出一款能装设于潜艇舱内的攻击型舰载机。
很快,新型的“晴岚”舰载机便由日本永德工厂设计完成。而这架新设计的新机与“彗星”舰载轰炸机原型几乎面目全非,只有风挡还大致一样。除了推出这款实战型的“晴岚”舰载机外,该工厂还研制出一款称为“南山”(M6A1-K)的教练型舰载机;两者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后者是将浮筒改为普通机轮。
为了减小阻力、增大飞行速度,最初的“晴岚”舰载机曾被设计成一次性使用的舰载机,这样机翼下方就不用装备降落装置;待攻击完成后,飞机迫降于母舰附近海面,使用母舰上的起重机将飞行员捞起救回而将飞机舍弃。然而,后来在制订奇袭巴拿马的详细计划时,考虑到飞机载弹量有限;如再加上对方战机的干扰,一波攻击恐怕很难达成目的,因此军方要求这款舰载机能够重复使用,能担负第二波攻击。
为此,“伊-400”级上专门设计了弹射器,该弹射器每次可弹射5吨限定重量之内的舰载机;而“晴岚”式攻击机似乎就是为“伊-400”级专门“量身定制”的:其最大起飞重量为4.895吨,正好在“伊-400”级上飞机弹射器的限制内。为了满足对地或对舰攻击的需要,“晴岚”式攻击机上装有1挺13毫米机枪,还可携带总重达800千克的3颗炸弹。
日本永德工厂还特地为该攻击机设计了两个可拆卸的浮筒,以用于执行水上作战任务。为了不过多影响飞机速度,浮筒支柱外形被设计得非常简练,只有一个支柱而没有任何加强杆。至于每次出击是否装设浮筒,日本海军规定:应根据每次出击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应当说,“晴岚”舰载机的基本性能在当时各国舰载机中还是相当不错的:它的最大空重3360千克;翼展12.26米、机高4.58米,翼面积27平方米;最大飞行速度474千米/小时、巡航速度300千米/小时;实用升限9640米,最大航程1540千米。
“伊-400”级“潜水航母”的机库。其内部呈炮膛状的圆形,空间其实相当狭小,因此“晴岚”式攻击机必须将主翼和尾翼均折叠后才可以放入(www.daowen.com)
更重要的是,“晴岚”舰载机的主翼、尾翼能够折叠,水平尾翼也能往下折叠,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省空间,浮筒则可藏于别的地方。准备出击前,从机库内拖出飞机进行整体安装,并注入各种加温的油料,直至启动完成,这个过程只需3分钟;而整个“伊-400”级“潜水航母”完成“晴岚”舰载机出击,大约需要20分钟的时间。
不可否认,与“彗星”舰载轰炸机相比,“晴岚”舰载机的技术性能略有差距,例如它的最大飞行速度474千米/小时,要低于“彗星”舰载机的500千米/小时;巡航速度300千米/小时,也低于“彗星”舰载机的400千米/小时。但是对于能实施远程奔袭的潜艇搭载的舰载机来说,“晴岚”舰载机也基本上能满足日本海军实施远程袭击的要求。
刚完成“潜水航母”及舰载机的设计,日本海军军令部就下令加大建造数量。可从1943年起,日本败象已露,工业制造能力明显下降;加之美军开始大规模地轰炸日本工业基地、建造工厂,使得“伊-400”级后续的建造速度日渐减缓:1943年1月18日,第一艘“伊-400”号在吴海军造船厂开工还算顺利;而其后的“伊-401”号和“伊-402”号虽然相继在佐世保船厂开工,但建造速度大幅放缓;“伊-403”号原定在川崎海军造船厂开工建造,后因故取消。1944年2月,“伊-404”号在吴造船厂安放龙骨,不久便遭到盟军海军航空兵飞机的猛烈轰炸而炸毁。最终,“伊-400”级“潜水航母”仅建造出3艘:1944年12月30日,“伊-400”号正式建成下水;而由佐世保船厂开工建造的“伊-401”号和“伊-402”号则分别于1944年3月11日下水、1945年1月8日竣工和1944年9月5日下水、1945年7月24日交付。
摄于执行袭击美国本土任务之前的“伊-400”号潜艇上的部分官兵合影
日本海军迫不及待,立即着手组建一支“潜水航母”编队。但显然,只有3艘“潜水航母”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日本海军又决定紧急改装在建的其他大型潜艇为“潜水航母”。其中,重点是改装水下排水量为3600吨的“伊-13”和“伊-14”两艘特种潜艇,还准备建造属于同型的“伊-1”和“伊-15”两艘特种潜艇。不过,限于财力,日本潜艇建造能力急剧降低;直到二战结束,“伊-1”和“伊-15”两艘特种潜艇都未建成。实际上,整个二战期间,日本海军一共建成3艘“伊-400”级,改装了2艘“伊-13”型。其中,“伊-402”号由于建造完工时间过晚,加上毛病不少,最终未能编入“潜水航母”编队。尽管当时只凑集了4艘大小不等的潜艇,但这支水下编队仍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潜水航母”编队。
这支奇特的“潜水航母”编队被日本海军赋予了挽回太平洋战场败局的重任。日本联合舰队代理司令官小泽治三郎海军中将,为其制订了一个名为“PX行动”的可怕作战计划。这项罪恶计划决定:出动10架“晴岚”舰载机,对美国西海岸城市及太平洋上一些人口稠密的岛屿投掷细菌武器。原来日本通过当时设在中国东北的“731”细菌部队,已在大量无辜的中国人及一些欧洲战俘身上完成了人体实验。日军企图通过被感染的老鼠和昆虫,在美国本土上散布鼠疫和黑死病等可怕的疾病。
幸亏,1944年5月正式出任联合舰队司令长官的丰田副武海军大将取消了该计划,他担心“使用细菌武器将导致与全人类的对抗”。但他依然制订了一项疯狂的计划:使用“潜水航母”及其舰载机轰炸旧金山、巴拿马、华盛顿、纽约等大城市和重要目标。
若仅从作战行动来说,出动“晴岚”舰载机炸毁巴拿马运河应是最具有战略意义的行动。因为一旦瘫痪这条运河,将使美国海军舰艇无法由此便捷地运送兵力。
但要想长途奔袭巴拿马运河又谈何容易!由日本航行至巴拿马,来回航程要超过1.4万海里;这样每艘“潜水航母”起码需要装载1600吨燃料。可是战争末期的日本吴港根本搜刮不到这么多柴油。于是,“伊-401”号被派往中国大连去抢运补充燃料。
这艘潜艇也够倒霉的!1945年4月12日,它在日本海碰撞上美“超级空中堡垒”B-29轰炸机布下的一枚水雷,受了轻伤而不得不返回修理。最后,只好派出“伊-400”号代替它再次前往大连,这次总算抢运回了所需的油料。
这年6月上旬,4艘潜艇都已补充满燃料,各种武器弹药也装备停当,且更换了新型的通气管装置,装上用于迷惑美军的假烟囱。它们悄然离开了吴军港,向北穿过对马海峡,通过日本海到达本州西海岸进行训练。训练期间,它们时常受到美B-29轰炸机所布水雷的困扰。加之,美国潜艇在该海域的活动也非常活跃。最令人困扰的是,因缺乏航空汽油,“潜水航母”舰载机训练受到很大影响,只能出动舰载机对巴拿马运河模型进行模拟攻击。
一切准备基本就绪,“潜水航母”即将出发,而此时太平洋战况却进一步恶化:有超过3000艘战舰和运输舰组成的盟军舰队开始执行为进攻日本本土做准备的“奥林匹克”行动;从而迫使日本海军将领重新考虑攻击巴拿马的计划,因为攻击遥远的巴拿马已经成为一次无关紧要的牵制行动。经过激烈的争论,最终的攻击目标被改为攻击乌利西环礁的美国舰队。
1945年7月4日,“伊-13”号奉命前往本州北部的大凑海军基地,特地装上两架新型“彩云”式远程侦察机;“伊-14”号于7月14日出发。然而,仅仅才过两天,即7月16日,“伊-13”号就在本州以东海域,被美国“劳伦斯·泰勒”号护卫驱逐舰和“安齐奥”号护航航空母舰上起飞的飞机发现并击沉。
作为日海军“超级秘密武器”的“伊-400”号和“伊-401”号于23日离开大凑,它们原定将在3周内分别前往乌利西环礁东南海域的集合地点,与先期到达的“伊-13”号和“伊-14”号汇合。然而,它们同样命途多舛:“伊-401”号在海上遇到了强烈的风暴,而“伊-400”号则发生了一次电子设备引起的火灾。
正当航行途中的“潜水航母”一筹莫展时,战争宣告结束!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通过广播发表《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即将准备袭击乌利西环礁美国海军补给基地的“伊-400”号,接到“三军放下武器无条件投降”的诏文;在其驶往夏威夷投降前,便将舰上的“晴岚”舰载机拆卸投入海中。
此后,“伊-400”号便厄运连连:先于8月28日被美国海军俘虏,后又被拖往美国本土进行研究,而最终仍没逃脱在瓦胡岛外海自沉的下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