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姐身子丫鬟命”,用来比喻二战末期日本海军的“信浓”号航母,恐怕是再贴切不过了!这艘航母是二战期间日本建造的最大的攻击型航母,也是二战中世界各国建造的航母中吨位最大的航母。但在其极为短暂的一生中,它可以说丝毫没有风光过,反而却在服役不到一个月内就被击沉;它的坎坷命运甚至不如厄运接连缠身的战列舰,实在令人唏嘘!
1942年的太平洋海战场,最初日本在航空母舰方面占据着相当的优势。然而,时过境迁,仅隔两年,即1944年末,日本海军的“赤城”号、“加贺”号、“苍龙”号、“飞龙”号4艘航母在中途岛海战中接连被击沉;“翔鹤”号和“飞鹰”号也在马里亚纳海战中先后葬身鱼腹;“隼鹰”号航母同样在马里亚纳海战中遭受重创并完全失去战斗力;“瑞鹤”号和“瑞凤”号航母则在莱特湾海战中相继沉入海底。就连早期充当训练舰的“龙骧”号也被迫披挂上阵,但上阵仅几个回合便难以招架,毁殁于瓜岛海域。
巨型航母“信浓”号在东京湾海试时的模糊照片,这也是该舰现存唯一一张照片
应当说,在新一轮的日军航母与美军航母的对决较量中,双方实力来了个大翻盘。日本海军再也拿不出什么像样的航母来使用;而此前偏偏两艘“大和”级战列舰又出师不利,表现过于拙劣,使得日本海军决策当局对超巨型战列舰的巨大作用日渐心灰意冷,不敢再对其寄予厚望;尤其是在中途岛海战之后,日本海军越来越认识到,大型战列舰从此将风光不再,根本无法作为海战中坚,完全没有发展前途。
因此,对于原本属于“大和”级第三艘战列舰的“信浓”号究竟应该如何处理和改造,日本海军的决策当局出现了严重分歧。
舰政本部长岩村清一中将明确说出自己的想法:“改装后的‘信浓’号航母要与以往航母作用截然不同!”
“怎么个不同?”
“应将其改建为海上移动基地。”
对此,他作了进一步的阐释,“改装后的‘信浓’号航母与以往的航母应该完全不同,舰上的机库将不配置任何舰载攻击机与舰载轰炸机。它的主要功能就是游弋至前线,为后方航母起飞的飞机提供可靠的降落场,并快速补充燃料、弹药和鱼雷等。”
由美国航空兵拍摄的中弹起火的日军“瑞鹤”号航母,该舰随后不久即告沉没
“如果按你所说的方式改建,那还叫航母吗?”有人反问。
“这种新型战舰由于装有厚实的装甲来保护飞行甲板,这样即使遭受敌人空袭后仍可以执行海上基地任务。它完全可以成为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舰’,‘不沉的航空母舰!’”岩村清一中将对最后一词反复强调了两遍。
对于舰政本部提出的方案,日本海军军令部与航空本部人士则表示强烈的反对。他们认为,由于改装后的“信浓”号航母依然具备战列舰的构造与装甲甲板,即便其他常规航母会被对方击沉或无法确保升空作战的舰载机降落,而“信浓”号可靠的防御力仍足以确保这些飞机降落,可使舰队的航空战斗能力继续保持下去。
这场争论前后持续了两个多月,最终岩村清一中将的方案被否定,而军令本部与航空本部的方案获得多数人的支持。1943年初,改装工程开始启动,原定的改进工期完成时间定于1945年3月底。在横须贺造船厂新造的6号船坞内,“信浓”号战列舰开始了“大卸八块”的改装,铺设了飞行甲板。没用多长时间,“信浓”号初步具备了航空母舰的基本模样。
在当时,“信浓”号航母之大,着实有点吓人:它长266米、宽38米(一说40米),吃水10.31米;标准排水量6.2万吨,满载排水量高达7.2万吨;舰上装有4台蒸汽轮机,最大航速为27节,航速18节时的最大续航力接近1万海里。舰桥设置于右舷中央,为岛型舰桥;在此之前的日本海军航母无论吨位大小,皆采用舰桥与烟囱分离、后者弯曲朝海面排气的构造。
由于此前日本航母的抗沉性实在太差,因此日本舰政本部对“信浓”号在设计和建造上都挖空了心思,尤其重视防护装甲的安装。
一开始,飞行甲板的厚度定为75毫米。不久,来了一位舰政本部高官视察,又做了一个决定:“再在上面覆盖200毫米厚的钢筋水泥层!”
“怎么加这么厚呢?”
“飞行甲板必须能承受住敌机以俯冲轰炸方式投下800千克炸弹的爆炸威力。”这位官员回答得很痛快。
不过,后来因甲板重量增加,使得航母的重心有些不稳,所以又将防御标准变更为飞行甲板可承受500千克炸弹的轰炸冲击;该舰还在一些要害部位,加装了防护装甲。
此外,“信浓”号航母有较好的海上生存和保障能力,装载有大量的生活物资和武器弹药,包括能为其他战舰提供油料、淡水、各种食品以及炮弹、鱼雷等。
别看“信浓”号舰体庞硕、外貌吓人,实际上它“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既缺失了战列舰的强大打击威力,又不具备航空母舰突出的空战和攻击能力,作战能力显得有点不伦不类。当然,此时的日本有关当局已顾不了那许多;它急于挽回败局,力图抓住这一根救命稻草,只希望“信浓”号航母能及早改装完成。于是连续发出“加紧施工,尽早交付”的命令,致使许多系统没有完工,不少武器还没来得及装备,便急匆匆上阵。(www.daowen.com)
对于“信浓”号航母上的主力舰载机,日本海军当局在分配比例和搭载数量上也是几经变化:最初预定搭18架“烈风”舰载战斗机、18架“流星”舰载攻击机、6架“彩云”高速侦察机,另5架备用,共计47架;而航空本部则倾向于搭载25架“烈风”舰载战斗机(备用1架)、25架“流星”舰载攻击机(备用1架)、7架“彩云”高速侦察机。1944年10月19日,航空本部最后推出一套全新的《航空母舰与舰载机关系报告资料》,将各种舰载机敲定为:24架“烈风”舰载战斗机(备用1架)、17架“流星”舰载攻击机(备用1架)和7架“彩云”高速侦察机。
尽管“信浓”号已“摇身”变为航母,但仍明显存在着火力至上的阴影。例如该舰上还配置有相当数量的多种口径火炮武器,包括8座双联装127毫米舰炮,35座三联装25毫米舰炮,40座单管20毫米高射炮,火力仍足够强大。
日军“烈风”式舰载战斗机的样机。该机在战时并未正式装备部队,仅生产了10架实验型飞机
不过,“信浓”号航母真有点生不逢时,在其七改八拼、多种武器混杂的战舰身上,集中有太多的不利因素;再加上该舰又遇上一位优柔寡断、经验不足的指挥官,多次发出错误的指令,使得美国“射水鱼”号潜艇才有机可乘。
1944年11月28日下午1点30分,“信浓”号航母在“滨风”、“矶风”和“雪风”3艘驱逐舰簇拥护卫下隐蔽出航。晚6点30分,编队进入外海。而此时,航母内部一些部门,机械室和燃料库还在进行紧张的改装施工。
大约晚7点,“矶风”号护卫舰发现一则潜艇的电波。
“报告舰长,探测到一艘潜艇。”
“查清楚,到底是哪个国家的潜艇,具体是什么型号?叫什么名字?”阿部俊雄大佐回答道。
“初步判定是美国潜艇,但具体型号与名字还有待进一步侦测和判断。”
于是,阿部俊雄舰长立即命令全体船员加强警戒。
晚上9点,“信浓”号上的雷达发现了位于右后方的船舶,命令右侧的“雪风”号驱逐舰前去侦察。这艘驱逐舰加速前往,不久发来一则似是而非的报告“虽然没有回应识别信号,但干舷很高,应该是渔船”。正是这个敷衍马虎的报告给“信浓”号航母招来了杀身之祸。
“信浓”号第一任也是最后一任舰长阿部俊雄大佐
此时,“信浓”号航母刚驶出东京港以南100海里,立即被在附近游弋的美军“射水鱼”号潜艇上的雷达发现了。尽管日本航母编队晚间航行时,实行了灯火管制的隐蔽行动,但“射水鱼”号潜艇还是牢牢地盯住了它。
美艇长恩莱特少校立功心切,他下令:“潜艇不许下潜!就在海面上等待。”当时潜艇攻击对方水面战舰时,均需浮至海面才能发射鱼雷。
令人不解的是,日军驱逐舰既没有发炮,也没有赶过来,而是向左转向,脱离接触。原来,“信浓”号的舰长阿部大佐接到了发现美国潜艇的报告,担心遇到水下“狼群”的集体攻击。他立即命令航母掉转方向,转到210度航线上,力图摆脱美国潜艇的跟踪与打击。
11月29日凌晨2时16分,美军的“射水鱼”号潜艇依然紧紧跟着日本航母编队。此时,它离日本航母编队仍有8海里,还不能进行鱼雷攻击。为了取得最大的战果,“射水鱼”号向珍珠港基地发报,请求再派其他潜艇予以增援。此时,日本航母编队截获到了“射水鱼”号的电报,以为水下“狼群”准备发起进攻了,“信浓”号航母再度转向,恢复到原来航向上。这样,“信浓”号航母就变成直接向着美军的“射水鱼”号潜艇驶去。
美军“射水鱼”号潜艇。最终,日本“发育不健全”的超级航母“信浓”号成为它可口的猎物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射水鱼”号潜艇紧急下潜潜航,在到达潜望镜深度时,急速升起了潜望镜,不断观察海面,寻找战机。3时07分,“射水鱼”号占领了有利阵位,向“信浓”号连续发射了6枚鱼雷,其中4枚命中“信浓”号舰体;瞬间舰体被撕开几米宽的裂口,海水大量涌入;两枚鱼雷钻进舰体内部爆炸,顿时舰内燃起熊熊烈火。
“信浓”号航母上的官兵大多是年轻的学生和工人,不仅没有实战经验,而且缺乏损管知识和经验,面对海水大量涌入,他们束手无策,眼睁睁地看着舰体急剧倾斜。舰长阿部大佐知道无力回天,只得下令弃舰。
凌晨4时48分,“信浓”号航母的舰体在水中直立了起来,舰艏直指蓝天。很快海水吞没了这头海中怪兽。“信浓”号航母最终落得个折戟沉沙、葬身鱼腹的悲惨下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