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老挝华侨:从小商人到经济贡献者

老挝华侨:从小商人到经济贡献者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最早直接移居到老挝的华人主要是来自云南和广西的小商人。因此,这段时期移居老挝的华侨华人日渐增多,约有5000人。1954年,法国撤出老挝时,老挝人口接近200万,其中华侨约有3万人。1987年老挝实施革新开放政策后,改变了对中国和华侨华人政策。万象是老挝华人最为集中的城市,其次是琅勃拉邦。华人与老挝各族人民友好相处,感情融洽,对促进老挝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例如 1945年老挝宣布独立前,老挝华侨开办的华校不到10 所。

老挝华侨:从小商人到经济贡献者

引言

众所周知,古代中国是世界上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悠久的灿烂文化对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例如隋唐时期,由于中外交往频繁,周边一些国家学习并仿效了中国的各项制度,形成了中国文化圈。中国的《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等四大古典名著以及其他文学作品被译成多国文字,深深地影响着世界文坛。中老两国山水相连,有500多千米的边境线,自古以来两国官方就有交往。中国史书《三国志·吴志·吕岱传》中提到,227年,堂明国(即今天的老挝)国王就遣使向东吴进贡;6世纪,当时被称为文单国的老挝曾多次向唐朝遣使;14世纪,法昂王统一了老挝全境,创立了老挝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集权制国家——澜沧王国,使之成为中南半岛上一个负有影响的国家,这一时期老挝社会各方面都比较繁荣。此时正是中国的明朝。在明朝存在的200多年间,老挝向中国遣使30多次,中国向老挝遣使9次;到了清代,中老朝贡贸易的总额远远超过明代。各个朝代的官方来往,加深了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

另外,我国移民的迁入也带去了国内先进的生产与科学技术以及优良的文化传统。在老挝文化中,特别是老挝人的服饰、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随处都可见到中国文化的影响。老挝泰佬族人的语言与中国西双版纳傣族语言相比,同源词占70%;现在的老挝语词汇中还有一些汉语借词,如“豆腐”等;泰佬族人过去一直沿用中国的干支纪年和十二生肖;老挝的苗族瑶族至今还书写汉字帖、汉字对联,使用中国出版的辞书;在老挝发现的铜鼓与云南铜鼓极为相似;等等。所有这些都多多少少折射出中华文化对老挝的影响。

老挝华侨华人

老挝华人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明代就有华人迁居老挝[11]。最早直接移居到老挝的华人主要是来自云南和广西的小商人。1893年老挝沦为法国殖民地后,法国殖民者为拓展经济,开发资源,急需庞大的劳动力,为此,利用种种优惠办法,如允许华侨华人无偿开垦土地、免征收出入口货物税、自由出入境等,以吸引更多的华侨华工移民老挝。因此,这段时期移居老挝的华侨华人日渐增多,约有5000人。20世纪初,由于法国殖民当局限制华侨进入印度支那地区,老挝华侨人数从1921年的6710人下降到20世纪30年代的3000人[12]。1954年,法国撤出老挝时,老挝人口接近200万,其中华侨约有3万人。到20世纪60年代,老挝华侨人数在4.5万人至5万人之间,约占老挝总人口的2%[13]。20世纪60年代后,伴随着老挝商业和经贸发展的契机,大批华侨华人移居老挝,其中大部分华侨从泰国转入老挝,使老挝华侨华人人数在20世纪70年代增至10万人,其中首都万象的华侨华人最多,有3万人,占万象人口总数的1/3[14]。这些华侨大多数祖籍是广东的潮州和汕头。但是在1975年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成立后,由于政府没收华侨财产,封闭工厂、商店,只允许经营小本生意,许多华侨产生恐惧心理,纷纷逃往国外,华侨人数骤减,只剩下大约5000人[15]

1987年老挝实施革新开放政策后,改变了对中国和华侨华人政策。 1991年中国南方航空公司开辟了广州—万象航线,华人人数逐渐恢复,至1998年华人人数达4万人。他们开办了大商场、大旅馆、大餐馆、大戏院等大型企业。1998年后,老挝华侨华人数量变动较大,而且缺乏权威统计资料, 所以老挝华侨华人的准确数目说法不一。

早期移居老挝的华人主要分布在万象、琅勃拉邦、会晒、北本等湄公河沿岸城镇。上寮的川圹、丰沙里等地也散居着不少华人(多为云南籍)。万象是老挝华人最为集中的城市,其次是琅勃拉邦。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随着中老关系的逐步好转和中老经济联系的加强,拥入老挝的新移民日益增多,分布全国各地。华人新移民主要来自中国的云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浙江、广西等地, 其中以湖南、安徽、云南3省人数最多[16]

老挝华侨华人90% 以上从事商业,有的创办了自己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以首都万象为龙头,分布在下寮湄公河沿岸的几个主要商业城镇。至20 世纪末期, 仅在万象就有华侨华人经营的商店逾千家。

随着老挝革新开放的进一步推进, 一些擅长经营又精于各种技术的华人中青年企业家开始崭露头角。寮京银行、永珍商业银行、芭沙大酒店、现代建筑有限公司等一批老挝著名且颇具规模的企业或是由华侨华人直接经营, 或是参股经营。

华人与老挝各族人民友好相处,感情融洽,对促进老挝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华文教育

20 世纪初,为了让子孙后代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广大侨胞慷慨解囊并依靠社团中有经济实力、有威望、热心公益事业的企业家带头捐资、发起、策划,在中华理事会直接管辖下,群策群力,历尽艰辛,坚持不懈,兴办华文学校,使老挝华文教育事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湄公河沿岸几个华侨华人比较集中的城市是华文学校的策源地,进而扩展至全国其他著名城镇。华侨开办的华人学校也随着华侨人数的变化及老挝国内政治形势的发展而走过一条曲折的道路。例如 1945年老挝宣布独立前,老挝华侨开办的华校不到10 所。老挝独立后至20世纪60 年代,华校逐渐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至20世纪60 年代中期,全国有华校20多所,万象的寮都公学学生最多时达到5600人,巴色、沙湾拿吉、他曲、琅勃拉邦、川圹等地的华校学生人数也超过1000人,这一时期是华文教育的全盛时期。1975年以后,除万象的寮都公学允许续办外,其他华校均被强令停办,华文教育走入低谷,陷于凋零。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中老两国关系的改善,华文地位再次得到肯定,华文教育重现生机。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全国有5所华文学校,即位于首都万象的寮都公学、百细[17]华侨公学、沙湾拿吉崇德学校、甘蒙省他曲华侨学校(又称“寮东公学”)以及琅勃拉邦新华学校。

寮都公学 1934年华侨公所成立时,由公所帮长陈顺林等社会人士发起创办,仅办一个班,当时只有10余名学生,为寮都公学的雏形。1937年正式成立后,规模不断扩大,到20世纪60年代末有3000多名学生,学生最多时达到5000余人,一向是老挝规模最大的华文学校。

目前寮都公学是一所全日制学校,开设有幼儿园、小学部、初中部及高中部,到2007年,全校已有37个教学班,在校生总数1593人,其中90%以上的学生是老挝国籍(包括华裔子女),另外还有部分是日本、泰国、菲律宾、印度、韩国和越南等国家的学生。学校有图书馆电脑室、物理化学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并配备了一批图书、音像资料与器材。现在寮都公学已成为老挝国内最有影响的学校之一,也是东南亚华文教育名校之一,受到海内外不少媒体的关注。中国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等都曾对寮都公学进行过专门的采访[18]

寮都公学实行以华文教育为主、华文与老挝文双语教学并进的教学模式。中文与老挝文教学在课程及时间安排上基本是各占一半。目前,用中文教学的课程有汉语、拼音、听说、作文、应用文、历史、数学、物理、化学和电脑等科目(含小学部和中学部的全部课程)。目前学生所用的汉语教材主要是由北京中国语言文化学校编写、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

为了提高汉语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学校经常举办一些课外活动,如中文趣味打字比赛、校园普通话歌曲演唱比赛等,学校还组织学生参加中国国务院侨办文教宣传司与有关单位共同举办的“华人少年作文比赛”及到中国参加夏令营活动等。

随着中老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商贸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多,老挝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对学习中文感兴趣,因此寮都公学的成人汉语培训班应运而生,至2008年,已办了四期成人汉语培训班,培训了200多人。

寮都公学成立以来得到中国驻老挝使馆、中国国务院侨办、中国教育部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如中国教育部汉办和云南省侨办(包括其下属的西双版纳侨办)从2005年开始,在5年内每年拨出一笔专项经费对寮都公学使用的汉语教材进行补助。目前寮都公学中小学及幼儿园使用的教材大部分是由中国政府无偿提供的。中国国务院侨办、广西壮族自治区侨办及广西各地教育部门还在师资方面鼎力相助,如广西每年从在职教师中选派7名优秀教师到寮都公学进行至少为期一年的援教工作。中国驻老挝使馆官员常到寮都公学指导工作并捐赠计算机、电视机等教学设备及中文图书资料。2004年,在中国国务院侨办和中国驻老挝使馆的帮助下,中国华侨大学以奖学金方式录取了寮都公学8位首届高中毕业生。2005年,中国华侨大学华文学院与寮都公学结为“姐妹学校”。寮都公学还与中国的暨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广西华侨学校等学校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百细华侨公学 1929年为巴色客家帮所创办,最初叫“崇正学校”。巴色的潮州帮也在1933年创办了“华侨学校”,1939年两校合并为百细华侨公学。由于得到当地侨团热心公益的华人企业家的资助,学校经费比较充足,设有幼儿园至初中部共10多个教学班。学校采用中文与老挝文双语教学,华语采用普通话。有学生328人(至1995年)。

沙湾拿吉崇德学校 创办于1931年。该校为全日制学校,开设从幼儿园至初中三年级共11个班,有学生342人(至1995年)。半个多世纪以来,培养的人才遍布世界各地,尤其在法国为数不少。1995年该校校友会在巴黎成立,之后校友会与母校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特别在办校经费上给予帮助。校友和国外乡亲为学校设立了“崇德学校福利基金”和“崇德教师福利基金”,部分解决了学校的经济困难。中国政府部门也选派有经验的教师来校任教,缓解了师资不足的困难。

寮东公学 位于老挝中部甘蒙省他曲市,建于1945年。

琅勃拉邦新华学校 创办于1946年[19]。1945年以前,琅勃拉邦的华侨分为潮州帮和海南帮两个帮公所,各自办有一所华文学校。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两个帮公所进行了合并,取名中华会馆[20]。1946年,两所华文学校也合并成一所,取名中正学校,开设6年制小学。20世纪60年代增设了初中部。1978年,改名为新华学校,目前,采用中文、老挝文双语教学,学校现有学生672人[21]

华侨兴办的以华文教育为主的学校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华人报刊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迁往老挝的华侨逐渐增多。华侨华人除了兴办学校,还办报刊。例如:1959年,老挝华人创办了《寮华日报》,但因销路有限,不久便夭折了。后来又出版《自然报》《虎报》,但几个月后又停刊。1965年《华侨新闻》诞生。1967年《永珍日报》创刊,但此报纸一出世便好景不长。到20世纪70年代末,越南反华后,老挝追随越南,于是没收华人的资本,封闭华人工厂、商店。华校纷纷停办,华人创办的报刊也被查封。(www.daowen.com)

1986 年老挝政府开始寻求与中国改善关系,1988年两国恢复正常关系,老挝政府重新调整政策,允许华侨华人从事各种经济活动,华侨华人的经济利益得到了保障;华人社团相继恢复活动,华文学校也开始复课。不少逃往国外的华人开始重返家园。华侨华人社会开始显露生机。

文学作品翻译及传播

目前,在老挝境内搜集到的被老挝学者译成老挝语的中国古籍主要有宋帕万·因塔冯(Somphavan Inthavong)翻译的《三国时代的政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解读〈孙子兵法〉》以及詹缇[22]·德安沙万(Chanthy Deuansavanh)翻译的《三国节选》《孙悟空》等。

宋帕万·因塔冯,1936年2月27日出生于首都万象,1941—1947年在法国殖民主义者于万象开办的学校上小学,1948—1951年在国内读中学,1954年赴法国巴黎深造。1961年,25岁的他成为获得瑞士土木工程文凭的老挝第一人;1971年在法国获博士学位,精通法语英语,自学过越语、汉语和俄语。1972年开始写作,他曾用英语撰写“Notes on Lao History”(1994年)。曾担任过老挝作家协会副主席,退休前为老挝总理府部长兼国家审计署署长。

占梯·德安沙万,1940年10月6日出生于川圹省,1955年于越南小学四年级毕业。1961年被派到越南河内学习新闻专业。1963年担任《老挝爱国战线报》总编。1969—1970年被派至越南学习创作专业。1971—1972年被派到万象平原敌后方工作。1973—1975年担任巴特寮通讯社驻越南代表。1979年担任《人民之声》和《巴特寮通讯》的代理社长。2002年5月22日,被选为老挝作家协会主席。

《三国时代的政治》出版于1974年,全书共304页,分为45章节,内容与中国原著《三国演义》有较大的出入。目录前附有老挝文和中文的人名、地名对照表。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解读〈孙子兵法〉》1991年出版于老挝国家发行出版社,全部为手稿,共287页,分为13章,即从第一章“计篇”一直到第十三章“间篇”,每章先引出孙武战争策略观点,然后再进行解析和评论。

《三国节选》曾连载于1994年9月16日—30日及10月1日和7日的《新万象报》。后来在1998年4月—12月及1999年全年《芦笙之声》杂志上连载。

连环画《孙悟空》出版于2007年,分为三册,第一册40多页,第二册和第三册都将近百页。

除上述古籍外,中国古代著名人物的名言也零星地出现于老挝的出版物中。例如在《世界名言警句录》中录用了老子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孔子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富与贵,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以及孔明、刘备曹操、孙武等人的至理名言,等等。

除译本外,反映中国历史等题材的影视剧在老挝也非常流行。例如《三国演义》《西游记》《宝莲灯》《天龙八部》《封神榜》《汉武帝》《杨门女将》《杨门虎将》《包青天》《北魏冯太后》《秦王李世民》《怀玉公主》《寻秦记》《大唐歌飞》《武则天》《成吉思汗》《慈禧》《末代皇帝》《康熙微服私访记》等。

虽然这些影视剧都是以泰语配音,但因为老挝语和泰语相似,所以老挝人很容易听懂。在老挝,大多数人都知道《三国演义》中的著名人物。一提到包青天,他们就津津乐道。

在老挝还能看到其他国家翻译成本国语言的中国著作,如在老挝国家图书馆就有日本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译成日语并出版的《三国志》《西游记》《史记》《春秋左氏传》《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列传》《论语》《水浒传》等。

结语

与东南亚其他国家相比,移居老挝的华侨华人相对较少,这是因为老挝是一个内陆国,与中国接壤的北部是山区,交通不发达。另外,还有历史上的原因。据老挝史书记载,1353年老挝法昂王统一老挝全境以后,国内繁荣昌盛。然而1690年以后,由于发生王位继承权之争,国力衰弱,导致澜沧王国分裂为琅勃拉邦王国、万象王国、占巴塞王国,彼此之间经常发生战争,最后沦为暹罗的附属国。1893年又沦为法国殖民地。1940年9月,日本入侵老挝,老挝处于日法两个帝国主义的共同统治之中。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结束了对老挝的统治。1946年,法国第二次入侵老挝。1954年印度支那三国人民反法斗争取得胜利,迫使法国签订日内瓦协定,承认老挝为独立和主权国家。1954年以后,美国出于全球战略的需要,趁法国撤出老挝之际取而代之。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美国新殖民主义者对老挝长达20多年的干涉侵略致使老挝形势更加复杂混乱,政局动荡,内战不断,广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1975年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成立后不久,追随越南的老挝政府由于中越关系僵化而采取打压华侨的政策,致使本已为数不多的华侨人数骤减。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老关系的恢复和经济贸易往来的密切,一批新华人拥入老挝。无论是很早移居老挝的华侨华人,还是新华人,他们主要是从事商业行业,很少进行中国古典著作的翻译。从被译成老挝语的中国古典文学的译本作者人数上便可见一斑。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老挝的历史是一部备受外强欺凌的历史。在屡受侵略的过程中,其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各方面都受牵制,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老挝国内要对中国进行深入的研究包括对中国著作的翻译就更难了。所以,根据所能搜集到的资料,没有发现在20世纪60年代末之前的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译本。在这长达几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文化对老挝的影响主要通过移入老挝定居的华侨和贸易以及中国对老挝的援助。

贸易可以促进文化的交流。以前中国商人定期组成马帮商队,深入老挝内地进行贸易。商队携带的中国货物有铜锡器、绒草、蚕丝、绸缎、铜钱、瓷器、盐及其他日用品。有的商人不仅做贸易,还在当地娶亲定居,客观上把中国文化传入了老挝。

在老挝反法、反美殖民统治的斗争中,中国给予老挝大量的物质和精神帮助,两国结下了深厚友谊。1961年4月25日,两国政府决定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63年,老挝国王西萨旺·瓦达纳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此后,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日益增多。老挝的文化、艺术、新闻、妇女、青年、工会、体育、佛教等代表团陆续不断地来华访问,次数之频繁、规模之宏大,前所未有。例如:1964年下半年和1966年上半年,老挝爱国战线中央文工团一行近50人曾两度来华访问演出,并由中国援助摄制老挝第一部舞台艺术彩色影片《春天》。在广西南宁建立一所“老挝爱国战线干部子弟学校”(简称“67”学校)。在办学的十多年时间里,每年有500名学生在该校读书,其中有些人成为中老文化交流的优秀人才。

20世纪60年代,老挝曾派出数批共数百名留学生到中国学习语言、历史、中医、农机、水电等专业。此外,中国还帮助老挝组建国家杂技团。1966年至1977年11 月,中国云南杂技团、歌舞团以及广州歌舞团先后到老挝访问演出,带去了中国精湛的表演艺术,受到老挝人民的高度赞扬和评价。中国的电影摄制组应邀到老挝解放区,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拍摄战地影片和电影资料片,为老挝留下了这一时期宝贵的音像资料。

中国的许多以战争为题材的故事影片,例如《地道战》《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难忘的战斗》《勐龙沙》等在老挝解放区多次放映,常演不衰。20世纪60—70年代,中国经济文化展览团多次参加老挝万象塔銮节国际博览会。

1988年,两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进入了新的时期。1990年秋,中国第一次派出3名进修生赴老挝万象师范大学(今老挝国立大学)进行语言、文学、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1991年,老挝教育代表团访华,签订中老教育合作交流计划,规定以后每年中国派3名进修生前往老挝进修,老挝每年派30名留学生到中国高等院校学习中文、历史、中医、经贸、农林、机械、水利等专业。双方还交换各自国内出版的教育杂志、课本与教具样品。中国支持老挝在万象出国留学生预备学校开办中文培训中心。中方应老挝方面要求,派遣中文教师前往任教。双方还鼓励和支持各自的高等院校和教育科研机构与对方相应的学校和机构建立直接联系,开展交流与合作活动。中国驻老挝使馆定期向老挝国家图书馆和万象师范大学图书馆赠送大批图书资料,多次举办介绍中国建设成就的图片展览,受到老挝人民的热烈欢迎。

根据两国签署的民航业务合作谅解备忘录,中老两国在1991年8月正式开辟了广州—昆明—万象航线,为两国的友好往来、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十分便利的条件。1990年,中国政府向老挝无偿援助建设一座地面卫星接收站,老挝观众可以清晰地收看中国中央电视台的节目。

总而言之,无论是华侨开办的华文学校,还是两国领导人的频繁互访乃至留学生的互派、航线的开辟、艺术团的互访演出等,都有助于中国文化在老挝的传播。

(陆蕴联 撰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