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在泰国的传播及标志性事件

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在泰国的传播及标志性事件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考察的重点有泰国的华文教育、华文报业,中国传统艺术、医学、建筑等在泰国的传播,以及泰国的汉学家。从泰国华文报业的起伏变化到90年代泰华通讯记者协会的成立,泰国华文报业可谓一百年间中泰关系的风向标。据泰国20世纪90年代初的统计,当时泰国开设中文专业的大学已近五十所。

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在泰国的传播及标志性事件

这一部分的调研主要依靠中国学者和泰国学者已完成的大量相关研究,搜集并整理其中的历史细节及标志性事件。考察的重点有泰国的华文教育、华文报业,中国传统艺术、医学、建筑等在泰国的传播,以及泰国的汉学家。其中教育与报业的发展在文化传播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汉学家以及汉学的发展则是将文化传播与交流引向纵深的领路人,因此笔者在此着重对这三个方面的调研进行总结。

1.泰国的华文教育

华人入泰历史由来已久,但直到1908年,泰国才出现了第一所华文学校——京暹培华学校。之后由华侨及华侨团体创办的华校陆续出现,如新民学校、南英学校、联合学校、宏华学校、育才学校、进德学校、培元学校、坤德学校、公立潮州女校、育民学校、华侨中学、中华中学等,截至1938年,泰国的华文学校达293家。这三十年间泰国华校的急速发展反映了华侨自身发展的需要,以及处于新旧时代交替的当口,泰国内外部环境对华侨自我意识提升的促进。在华校发展的同时,由于受中国辛亥革命的影响,出于对国家稳定的考虑,泰国政府对华文教育的政策日益严苛,自1918年起陆续有政策出台。如规定华文学校教师必须在一年内通过泰文考试才可任教,7~14岁儿童必须接受泰文初小四年的义务教育,华文教授时间每周不得超过6小时,等等。自1934年起,由于政府严格执行相关政策,一些华校被迫关闭。1939年,銮披汶·颂堪上台,对华文学校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直到1946年,华文学校和华文教育才再次在泰国取得了合法的地位。1948年,泰国发生“六一五”排华事件,100多所华校遭到关闭,从此华文中学在泰国不复存在。华校的发展在泰国华文教育中的地位也因此受到了限制。

1975年,中泰建交,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将汉语列为选修课。1978年,泰国宋卡王子大学北大年分校开始招收汉语本科生。1980年,泰国清迈大学开设初级汉语。1981年,朱拉隆功大学将汉语设为主修课。1984年,泰国清迈大学将汉语列为兼修科目。1989年,泰国法政大学开设中文系。1996年,朱拉隆功大学开设研究生中文课。整个20世纪90年代,是泰国大学中文教学大发展的时代,泰国数十家国立大学和私立大学均开设了中文课程。此外,自20世纪80年代末起,泰国政府的政策开始逐渐向华文教育倾斜,特别是在培养专门汉语人才方面,除高等院校外,许多中文培训机构应运而生,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1995年,泰国举行了首次汉语水平考试,华文教育在泰国的发展规模由此可见一斑。2000年,泰国教育部正式将汉语列为高中课程,华文教育在泰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2.泰国的华文报业

泰国华文报业的发展早于泰国的华文教育,作为文化传播、信息交流的媒介及宣传的喉舌,华文报业的发展在动荡的20世纪几经波折。根据泰国广肇医局创立纪念碑文的记载,1903年以前,泰国就已出现了华文报纸。《汉境日报》被认为是泰国第一家华文报纸。之后的数年间,相继出现了《美南日报》《华暹新报》《同侨报》《国民日报》《华侨日报》《中国日报》等华文报纸。直到1939年,銮披汶·颂堪上台,称华侨通过报纸宣传抗日,有违泰国的外交政策,对华文报纸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1946年1月23日,中泰签订《中暹友好条约》,这一局面有所改善。1951年,《星暹日报》创办。但1958年,泰国的政治风向再度改变。泰国沙立政府上台,宣布凡稍有传播中国大陆信息内容或稍微倾向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报纸,均予以查封。泰国华文报纸在政治的夹缝中进退维谷。1969年,《东南日报》发行,打破了60年代泰国华文报业萧条、停滞的局面。1973年,《中原报》在停刊16年后复与读者见面。1974年,《新中原报》创刊。1976年,泰国发生“10·6政变”,当时的五家华文报关闭了两家,仅剩下《世界日报》《京华日报》和《星暹日报》。两年后,《中华日报》和《新中原报》恢复出版。1983年,华文晚报《工商报》创办。此后,泰国的华文报业发展稳定。(www.daowen.com)

1991年,泰国各地热爱新闻报道的人士共同成立了泰华通讯记者协会,其宗旨是“团结泰国内地各府热爱华文新闻报道的通讯记者,共同发扬中华文化;为促进泰中两国传统友谊,促进泰中两国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而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同泰华其他社团及热爱中华人士的友爱团结”。

从泰国华文报业的起伏变化到90年代泰华通讯记者协会的成立,泰国华文报业可谓一百年间中泰关系的风向标。1983年,泰国朱拉隆功大学亚洲研究所就泰国华文报业进行了一次专题研究,并写成报告《泰国华文报的作用及其地位》,该项目于1985年2月完成。

3.泰国的汉学与汉学家

本次调研,由于资料上的欠缺,泰国的汉学家只列出了三位,分别是萧元川、杨汉川和芭萍·玛努迈威汶。萧元川是泰国著名的华裔作家,毕生致力于中泰文化交流工作,是《暹汉辞典》的编著者。杨汉川是泰国华人翻译家,编译了多部中泰词典。芭萍·玛努迈威汶是朱拉隆功大学第一位中文教师,也是最早在泰国推动华文教育的中文专家,现任朱拉隆功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主任,是资深的汉语专家和中国学研究专家。

据泰国20世纪90年代初的统计,当时泰国开设中文专业的大学已近五十所。许多大学在开设中文专业的同时,还设立了相应的中国学研究机构。1984年,泰国法政大学中国学研究中心作为政法大学东亚研究所的下属机构成立,是泰国第一所中国学研究机构。1997年,朱拉隆功大学亚洲研究所中国学研究中心成立,这是泰国第二所中国学研究中心。泰国学者徐武林在《泰国的中国学研究》一文中对泰国中国学研究的特点做了如下归纳:“1.泰国国内中国学研究机构皆设置在高校之内,研究资金分别来自国家和企业的资助。来华攻读学位的学者也大多受到泰国高校的资助。2.在泰国中国学研究者当中,华侨、华裔学者占50%以上,他们大多任教于高校相关专业,而赴华深造的泰国学者也多为高校中文系汉语教师。3.泰国国内涉及中国学研究的学科范围较为宽泛,大多注重于语言学研究、文学研究、移民研究、政治研究、经济研究以及国际关系研究。在人文科学领域中,语言学研究较为突出,其中包括汉泰语言与文化对比研究、汉语语言文化研究及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来华攻读学位所涉及的学科范围则较为狭窄,相关研究成果都集中于人文科学方面,其中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居多,占60%以上,文学、文献、历史、民族等学科则相对较少。”[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