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公元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

公元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7月,爪哇各中华会馆在三宝垄召开代表大会,决定组织爪哇中华总会,由巴城、三宝垄、泗水中华会馆轮流主持会务,任期1年。苏哈托上台后出台限制中华文化的政策, 1970—1990年间布袋戏表演基本消失了,直至1998年后才重返舞台。1906年文昌祠改作学校,后来又改作中华会馆,文庙在新址重建。

公元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

一、大事记

1.3月4日,巴城新华学校成立。

2.7月,爪哇各中华会馆在三宝垄召开代表大会,决定组织爪哇中华总会,由巴城、三宝垄、泗水中华会馆轮流主持会务,任期1年(后改为2年)。

3.印尼华人隋万连(Soei Ban Lian)成立了一个斯坦堡剧团(Komidi Stambul),后被人们称为正音(Tjia-Im)剧团。

4.印度尼西亚泗水文庙(Boen Bio)重建。

5.《中华维新报》创办于茂物。该报曾连载多部中文小说的马来文译本。比如女翻译家张昭娘(Thio Tjio Nio)曾在该报连载其小说译文。《中华维新报》还连载过未署名的翻译小说《好逑传》。

二、备注

1.印尼华人马来语戏剧的起始时间是在19世纪80年代前后,当时主要是翻译中国古典戏曲,例如:《三国演义》(1883年),《薛仁贵征东全传》(1884年),《昭君和番全传》(1884年),《水浒传》(1885年),《封神演义》(1885年),《梁山伯与祝英台》(1885年),《西游记》(1886年),《陈三五娘》(1886年),《包公案》(1887年),《杨家将》(1887年),《花木兰》(1893年),《聊斋》(1895年),等等。这些中国古典名著最初以布袋戏的形式在印度尼西亚流传了半个多世纪,成为那个时期印尼华人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逢年节及其他喜庆的日子,各地寺庙都会推出各种形式的文艺节目。在巴达维亚(即今雅加达),经常有中国的布袋戏演出。布袋戏(potehi)约在公元16—19世纪由中国福建传入印度尼西亚。瓦扬布袋戏(wayang potehi)仅见于爪哇,主要包括日惹、三宝垄在内的沿海地区,多在华人寺庙及周边地区进行表演。表演所用的题材多选自中国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比如“三国”“梁祝”“女娲补天”“七侠五义”“薛仁贵”“武松打虎”“桃园结义”“草船借箭”等,早期布袋戏用中国地方方言演出,后来逐渐用印度尼西亚语进行表演。苏加诺总统统治时期是印度尼西亚布袋戏的黄金时代。1965年“九三零事件”后,政府担心左翼思想通过艺术的形式渗透民间,瓦扬布袋戏的发展因此受到影响,但并未完全停止,一些华人寺庙仍有布袋戏表演。苏哈托上台后出台限制中华文化的政策, 1970—1990年间布袋戏表演基本消失了,直至1998年后才重返舞台。(www.daowen.com)

中式爪哇皮影戏(Wayang Kulit Cina-Jawa,又称wayang thithi)由瓦扬布袋戏改革而来,1925—1967年间较为风靡。有的中式爪哇皮影戏剧本用爪哇文创作,并用爪哇语表演。其内容多取材于中国民间故事。剧中人名、地名等用福建话发音拼写,人物职衔等则采取爪哇本地译法。表演者不仅有华人,也有爪哇原住民。

在一些繁华的街道旁边,还经常出现一些鼓书艺人。他们说书的内容,也多来自中国古典小说。在这些故事中,流传最广泛、影响最深远的当数《梁山伯与祝英台》。

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印尼华人艺术生活里,说书、木偶戏或戏曲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1906年隋万连戏班成立后,各地土生华人又成立了不少剧团,他们常常选出市民熟悉的地方戏公演,演出内容多为来自中国的古典故事。这些故事或反映被压迫人民反抗黑暗统治的斗争,或鞭挞封建礼教残害青年男女的罪行,或歌颂正直无私、坚韧不拔的精神,或赞美孔孟学说中所倡导的礼仪,这些内容为土生华人喜闻乐见,并鼓舞他们在异域他乡刻苦顽强地谋求生存与发展。这也是为什么印尼华人掀起中国古典名著翻译热潮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是,印尼华人由于离开祖籍国多年,对中国戏剧在接受时往往有一定局限,印尼华人剧作家便采取创造性的手段,以印尼华人所熟悉和喜爱的传统戏曲形式灌注中国戏曲的内容,《梁山伯与祝英台》《薛仁贵》等戏剧都以这种形式上演过。隋万连的正音剧团还用印度尼西亚语排演中国京剧《薛仁贵》,剧中的薛仁贵被改名为“苏迪罗普罗诺”。另外,他们还曾经成功地用印度尼西亚地方戏克托伯拉戏演出京剧《薛仁贵》。

2.斯坦堡剧团(Komidi Stambul,后被称为正音剧团)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一带演出的表演团体,用马来语表演外国戏剧。正音剧团班主名叫沈德美(Sim Tek Bie),剧团用马来语巴达维亚方言演出《王昭君和番》《白蛇传》《薛仁贵》《梁山伯与祝英台》和《唐太宗的故事》等。在这个戏班影响下,各地华人也纷纷成立剧团, 经常在不同场合公演,演出内容多为中国古典剧目。

3.印度尼西亚泗水文庙是东南亚最大的文庙,前身是始建于1883年的文昌祠。1904年康有为参观文昌祠时对该祠的建筑风格和传播中华文化的活动大加赞赏,同时建议把它从隐秘的胡同内移建到大路旁,以扩大其影响。1906年文昌祠改作学校,后来又改作中华会馆,文庙在新址重建。庙内不仅藏有古书,还有已经翻译成印尼文的“四书”、《易经》、《书经》等书籍

泗水文庙在印度尼西亚孔教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泗水华人复兴孔教的活动要比巴达维亚及南洋各地更早。泗水文庙从19 世纪80 年代开始使用孔圣诞纪年;早在1906 年以前即有一个宣扬孔教的组织“斯文会”,鼓励华人到文庙来做宗教仪式。其名称取自《论语·子罕》:“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来自福建泉州延陵吴氏家族的吴庆亮先生被推选为“斯文会”主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