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释三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离乡背井的华人的精神依托,随着华人的足迹远播印度尼西亚。
孔教在印度尼西亚有100多年的历史,可是在20世纪前,孔教还未有特别的组织,也没有形成一种运动。19世纪末期,孔子思想在中国也受到维新派的推崇,其中最著名的是康有为。1903年左右这种维新思想也传播到了东南亚。印度尼西亚的孔教发端更早,早在1900年,孔教已成为受西方教育的土生华人领袖改革运动的主要武器。第一个宣扬孔教的组织是于1900年成立的中华会馆。这个组织的宗旨,是在土生华人社会中推行儒家文化及改革传统社会[1]。中华会馆利用孔子的学说,成功地改革当时具有浓重的土著及回教色彩的华人婚丧礼俗,也为华人创立了以孔子学说为中心的“华人宗教”(Agama Tjina)。
纵观20世纪前10年文化传播大事记,可以看出这10年间在中华会馆的推动下,大兴华人办学之风,正规华文教育也迅速得以开展。但中华会馆及其衍生组织中华总会主要推进的是华文教育,从其主导的文化活动可以明显看出这一工作重点。正因为中华会馆专于华文教育事务,而不专于发扬孔教,许多关心孔子学说的人士另起炉灶,于1918年创立了孔教会。随后各地孔教会纷纷成立。1922年印度尼西亚各地孔教会代表在日惹举行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立了孔教总会(Khong Kauw Tjong Hwee),总部设在万隆。
孔教有了统一领导机构之后,在印度尼西亚获得空前的发展。孔教总会制定了宗教制度和仪式规范,出版儒家经典“四书”,使得孔教教义传播的深度与广度都大有增强。该组织在后来的发展中数易其名,1967年更名为印度尼西亚孔教总会(MATAKIN),在苏哈托全面禁绝中华文化的新秩序政权时期,仍然坚持定期举办信徒代表大会。(www.daowen.com)
佛教在印度尼西亚有着悠久的历史,16世纪伊斯兰教进入印度尼西亚后佛教逐渐式微,19世纪初随着中国、缅甸、斯里兰卡和泰国移民到来,佛教在印度尼西亚重新获得发展,并在华人聚居的主要城市,如雅加达、三宝垄、棉兰等地逐渐兴旺起来。20世纪50年代,世界佛教复兴运动也影响到印度尼西亚,1952年印度尼西亚成立了“三达摩会”,这是近世纪第一所佛教组织。苏哈托执政时期,中国大乘佛教系佛法也遭受严重打击,但英文系之南传佛教仍然广为流通,那时候英语成为佛教徒主要的弘法语言。从大事记中可以清楚看到,政治环境缓和以后,中国大乘佛教系佛法迅速恢复了生机。各种弘法活动和文化交流活动如火如荼地进行。据2000年非正式统计,全印度尼西亚大约有1000万佛教徒、佛寺2400多所。
道教在三教中信徒相对较少,但印度尼西亚还发展出儒、道、释三教合一的三教会,把孔教的虔诚、佛教的超凡及道教的养性结合起来加以倡导。
宗教的传播与发展也带动了宗教典籍和宗教场所的发展,20世纪翻译出版的儒家经典和各地新建或翻建的寺庙即是体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