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事记
1.4月22日,柔佛颍川陈氏公会儒乐团于该年复办。
2.8月20日开始,陈广才与马来西亚华校教师公会共同开办《红楼梦》研读班,积极组织马来西亚各地爱好《红楼梦》的学者和各界人士进行《红楼梦》的精读研习。主持人是公会理事孔亚光校长。马华学人孙彦庄和潘碧华被选为导读人。每个星期日早上,大家在吉隆坡教师公会进行专题研讨。其他活动包括交流会、《红楼梦》电视剧观赏会以及到陈广才的《红楼梦》书斋收集资料及编写论著目录。
3.12月6日,马来西亚中华道教道学研究理事会在马来西亚麻坡成立。
4.12月30日,第10届马来西亚华人舞蹈节在吉隆坡开幕。此次舞蹈节由雪隆舞蹈协会主办,星洲日报社协办,主题为“展十汇演”。马来西亚全国各地舞迷对这项一年一度的华人文化活动反应非常热烈。
二、书(文)目录
1.《头部、脸部、手部的中国艺术》(The Chinese Art of Studing Head,Face and Hands),李绍茂著,鼠鹿出版社(Pelanduk Publications),八打灵再也(Petaling Jaya)。
3.《历史的跫音:三保山资料选辑》,马来西亚华社资料研究中心编,马六甲中华总商会,马六甲。(www.daowen.com)
三、备注
1.马来西亚华人舞蹈的发展能取得今天的成绩,与马来西亚华人先辈舞蹈家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由于马来文化是该国文化的主流和主体,所以华人文化始终处在一个附庸的地位,因此华人的舞蹈活动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近年来,马来政府逐渐意识到多元文化并存的重要性和大趋势,开始支持非马来文化的发展,这为一直处于弱势的中华文化和印度文化带来了一线生机。同时,随着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崛起,中华文化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华人子弟,他们开始通过艺术了解并积极学习中国文化。
马来西亚第一代较为著名的舞蹈家首推刘其信和柯荣添。刘其信曾留学中国台湾,回到马来西亚后一直以传播传统的、大众的舞蹈形式为己任,组织过各种舞蹈活动,带动了马来西亚华人舞蹈事业的发展。由他倡导创办的“马来西亚华人舞蹈节”为繁荣马来西亚的华人舞蹈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柯荣添是马六甲人,他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发展大马华人舞蹈事业的功勋人物,曾培养出许多舞蹈人才。他的许多弟子今天都成为马来西亚华人舞坛的精英人物,如钟永强和后来赴香港演艺学院深造的张凌葆等。张凌葆女士在创作上将传统的中国舞蹈元素加以现代化的改造,创作出带有鲜明中华特色的当代华人舞蹈。
除了这些人物,将大马华人舞坛的旗帜共同举起来的重要人物还有罗碧芳、李莲有、马国荣、李亚泉、陈清水、陈连和、黄福泉、马金泉等优秀舞蹈家。
马来西亚的华人舞蹈与中国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有一定衔接的,特别是古典舞、民间舞和民族舞这几种舞蹈。在大马,民间舞专指汉族舞,而民族舞则特指中国各少数民族舞蹈。这些舞蹈大都是当地舞蹈家通过各种渠道从中国学习的,虽然也有创作的,但变化不是太大。但在“华族当代舞”这个舞种上,大马舞蹈界则显示出了更为自由、更为自主的理念。由于与世界舞坛的直接接触,信息灵且交往多,大马的华人当代舞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感。
马来西亚华人舞蹈还包括舞狮、舞龙等。舞狮、舞龙在马来西亚开展得很普遍,不少华人社团组织都有舞狮、舞龙队,每逢节日及庆典活动,总少不了舞狮、舞龙助兴。马来西亚华社还成立了马来西亚狮团总会,不少舞狮队具有很高水平,在国际舞狮比赛中夺得过狮王称号。
2.柔佛颍川陈氏公会儒乐团是马来西亚至今唯一的业余潮剧团。颍川陈氏公会是血缘性的宗亲组织,具有浓厚的地缘色彩,因为新山早年潮人云集,素有“小汕头”之称。柔佛颍川陈氏公会早在1948年就已有儒乐团,其中风风雨雨,几经周折停办。该儒乐团演出的剧目有《辩十本》《京城会》《桃花搭渡》《剪辫记》《三哭殿》《真假驸马》《回窑》《告亲夫》《假王真后》《梅亭雪》《一门三进士》等。该团还参加了1999年10月潮州汕头市举办的“国际潮剧节”,其演出的《剪辫记》《胭脂河》《程咬金宿店》,深获好评,不但开拓了剧团的艺术视野,也建立了儒乐团与潮汕潮剧艺术的密切联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