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事记
2.6月,新加坡《南洋学报》出版第一卷(创刊号),许云樵任主编。
3.6月1日,林子钦、魏善光等在诗巫创办《华侨日报》,该报是由《诗巫新闻日刊》和《鹅江日报》合并而成,1948年12月停刊。
4.梁伟华在霹雳怡保创办《建国日报》,1986年停刊。
二、书(文)目录
《星洲十年》,姚楠、关楚璞、郁达夫、许云樵合编,星洲日报社,新加坡。
三、备注
1.新加坡南洋学会 (Singapore South Seas Society) 创办于1940年,初定名为中国南洋学会,1958年改称南洋学会。创办人包括姚楠、刘士木(槟城)、李长傅(上海)、关楚璞、张礼千、郁达夫及许云樵等7人,他们组成第一届理事会。南洋学会的成员当中,多数是精通双语甚至是精通多种语言的知识分子。
许云樵先生指出,南洋学会的创立,是中国研究南洋的重心自国内转移到海外来的具体表现。南洋学会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学术团体,以南洋(即东南亚)课题为研究对象,它的成立与新加坡华文报业历史有着密切的关系。
南洋学会主办之学报,创刊于1940年5月,翌年6月因日军南侵而停刊,直至1946年恢复。该刊与巴黎之《亚洲学报》、荷兰莱顿大学之《通报》、越南远东考古学院之院刊等,同为国际汉学界所注目的刊物。运用中国典籍进行南洋地区的史地考证成为该学报的主要特征。1940年6月出版的《南洋学报》第一卷第一辑发刊旨趣开宗明义地提出:“推动一切与南洋、与华侨有关系的学术和问题,整理一切旧的研究资料以便后人参考。宣扬华人文化,仿《通报》(荷文)、《亚洲学报》(法文)以及《皇家亚洲学会学报》(英文)期刊。”
该会创立的宗旨,以研究与发扬南洋文化学术为主,并出版学报、丛书等,截至1999年年底,已出版学报53期、丛书42种,有关海外华人研究的专著与论文数目众多。该学会已成为海外华人学术团体中重要的学会。
2.许云樵(1905—1981),原名钰,号梦飞,别号希夷室主。祖籍江苏无锡,1905年出生于苏州。父母早故,赖外祖母抚育成人。他得亲友资助,于20世纪20年代先后肄业于苏州东吴大学和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辍学后刻苦自学,矢志于南洋史地的研究,曾先后在《东方杂志》《教育杂志》等刊物上发表有关暹罗的文章。(www.daowen.com)
1931年,许云樵南渡新加坡,后又转往马来半岛柔佛州的新山宽柔学校担任教务主任。一年后返回新加坡,执教于静芬女子学校。在《星洲日报》副刊《南洋文化》上发表《大泥考》。1938年,他辞去曼谷教职,再次回到新加坡,应聘于星洲日报社,与张礼千、姚楠合编《星洲日报》10周年纪念刊《星洲十年》。1940年春,又联络星洲日报社同事关楚璞、郁达夫、张礼千、姚楠以及槟榔屿的刘士木、新加坡的韩槐准、上海的李长傅等共同发起创办中国南洋学会。这是中国学者在海外最早成立的研究东南亚的学术团体。许云樵为学会理事,任会刊《南洋学报》主编长达18年,并撰写中英文论文共60多篇。后受聘于南洋书局,主编《南洋杂志》和《马来亚少年》。 1949年,他辞去南洋书局职务,与友人合资创办新加坡印铁厂。后因经营不善而亏损歇业。其时,他曾为《南洋年鉴》撰写《华侨篇》,约40万字。
1957年,许云樵应新加坡南洋大学之聘,任史地系副教授兼南洋研究室主任。曾于1959年率领该校史地系毕业生赴印度进行旅行考察,回来后著有《天竺散记》一书。6 年后,任满离职,自办东南亚研究所,并出版所刊《东南亚研究》,积极培养新一代学者。1970年春,应南洋大学校长黄丽松之约,汇辑《清实录》中有关南洋史料,加以注释并编索引。
许云樵平生酷爱图书,节衣缩食购置中外图书3 万多册,其中以东南亚文献为多,曾写出书评《南洋文献叙录长编》。他对新马地方典故的掌握可以说前无古人,对各地语言学与音韵学也颇有心得。他长期从事南洋史地研究,著作甚丰,蜚声国际,曾被选为英国皇家亚洲学会马来亚分会副会长以及中国学会副会长。他中文根底深厚,擅诗文,有《希夷室诗文集》《文心雕虫集》等问世;于中医药也颇有研究,编有《传统中药展览目录》《马来验方新编》等。新加坡中医学术研究院聘他为终身名誉顾问。其主要著作除《北大年史》外,还有《马来纪年》、《南洋史》(上册)、《马来亚史》(上下册)、《马来亚近代史》、《佛罗利氏航海记》(译注)及《新加坡风土记》(校注)等。他在学术上的影响很大,当今许多研究新马历史的学者,如颜清湟、李业霖、崔贵强等都受到他的影响。
1981年11月17日许先生病故于新加坡,享年76岁。
3.姚楠(Yao Nan,1912—1996),字梓良,笔名有施平、南迁、史耀南等。1912年出生于上海,幼年丧父,早失怙恃,自学成才,聪颖过人。15岁就读于上海南洋中学。1929年入上海暨南大学攻读,并任南洋文化事业部英文翻译。1933年任暨南大学理学院院长助理。1935年与黄素封合译的《十七世纪南洋群岛航海记两种》,是他从事译者的第一部著作,也是他从事南洋研究的开始。1935年他只身南来新加坡侨居7年,至1941年12月日军侵占新加坡前携妻女离新经缅甸返回重庆。
姚先生于1939年在新加坡星洲日报社任编委主任及该报出版部主任编辑,并主持编辑《南洋文化》《南洋经济》等副刊。1940年,他与刘士木、张礼千、许云樵、关楚璞、李长傅、韩槐准、郁达夫等在新加坡南天酒楼成立中国南洋学会并被推选为常务理事。
姚教授于1942年初抵达重庆,任职于南洋研究所,继续从事南洋研究工作,苦心钻研,成绩斐然。1945年,膺任国立东方语文专科学校校长,时年仅33岁。他出任校长后,十分重视东南亚研究,不久成立东南亚研究室,由张礼千教授主持,培养了不少东方语文翻译人才和研究东南亚问题专家。1949年上海解放后,受聘为华东师大外文专修学校东南亚语系主任。
姚教授在1980年以后,在学术上非常活跃,担任过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大学教授或研究员,并兼任上海华侨历史学会会长及中外关系史学会、海外交通史学会等学会顾问。1990年以后,他虽年入耄耋,病魔缠身,但他以惊人的毅力,笔耕不辍,锲而不舍,出版了15种译著,即使是病重期间,他还完成和出版了最后一部遗著《南天余墨》。
姚教授从事南洋研究长达60年,著作等身,译作亦多,编著作品及译作约30部。而先后在《南洋学报》《星洲日报》《大公报》《新中华》《广西日报》《文史杂志》《东方杂志》等报刊上刊载的论文和短文杂记有百余篇。他除了在学术研究园地努力耕耘,也极力奖掖后进,培育英才,桃李满天下。姚教授于1996年4月21日因病逝世,享年84岁。他毕生勤研侨史,心系南洋,是东南亚研究学科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也是当代东南亚研究的一代宗师。
4.张礼千(Chang Lee Chien,1900—1955),早期南洋研究的拓荒者,1900年出生于江苏南汇。早年自学,后毕业于英国多利大学函授算学专业。在20世纪30年代初到南洋,曾任马六甲培风中学教务长、新加坡华侨中学教务主任。因支持学生运动被殖民地政府勒令出境。1939年又重返新加坡,在星洲日报社从事《星洲十年》编纂工作并主编《南洋经济》副刊。1940年参与创办南洋学会,历任理事、常务理事多年,并在学报发表论文多篇。
抗日战争时期,张先生由新加坡北上重庆,出任南洋研究所研究员兼学术秘书,后转任国立东方语文专科学校教务主任、代校长兼东南亚研究室主任。1949年任北京大学东方语文系教授。1955年自沉未名湖,猝然辞世。
张教授毕生从事文化教育工作,辛勤浇锄,桃李满天下。他毕生精研南洋史地数十年,笔耕不辍,著译宏富。主要著作是东南亚地理与地名的考证。译著有7种,并有论文多篇散见于《南洋学会会刊》《南洋学报》及《东方杂志》等学术刊物。
5.湘灵音乐社拥有众多著名艺人,技艺精湛,直到今日仍为新加坡的主要南音团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