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MIT百年经典名言:饮水从消防栓,麻省理工创新思考力

MIT百年经典名言:饮水从消防栓,麻省理工创新思考力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MIT有个传说,大约在三十年前,一群学生在期末考试期间做了恶作剧,把考场外面的饮水器连接到一个消防栓上。这个恶作剧的灵感来自更古老的MIT经典名言:“在MIT受教育,犹如从消防栓中饮水。”我刚进MIT时,以为“消防栓中饮水”这句话代表的是一种高压、填鸭式的工程教育,功课和考试都很多,学生每天都必须挑灯夜战。此外,刚进MIT时,我只是个二十出头的天真年轻人,怀有雄心

MIT百年经典名言:饮水从消防栓,麻省理工创新思考力

MIT有个传说,大约在三十年前,一群学生在期末考试期间做了恶作剧,把考场外面的饮水器连接到一个消防栓上。这个恶作剧的灵感来自更古老的MIT经典名言:“在MIT受教育,犹如从消防栓中饮水。”

2009年9月,我在接受MIT的新生训练时,一位学长嘴角带着微笑,跟我们讲的第一句话就是这句名言。

可能是初生牛犊不怕虎,那时我心中只觉得好奇:美国高等学府的教育,例如MIT,会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我刚进MIT时,以为“消防栓中饮水”这句话代表的是一种高压、填鸭式的工程教育,功课和考试都很多,学生每天都必须挑灯夜战。在大学念物理系时,我就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所以对此早就习以为常。

但我从MIT研究所毕业时,发现研究生生活和之前的大学生活截然不同,并没有每天被逼着念书。然而“消防栓中饮水”这话代表的却是另一种涵义:MIT各种不同的资源实在太丰富了。MIT没有逼迫学生做什么,而是不管学生想学什么,MIT几乎都可以支援。我主修的生物工程系有将近六十位教授,有着五花八门的研究兴趣和领域。若在本科系没有找到感兴趣的研究,有些科系在适当的条件下,也会允许学生去该科系找研究导师。

而在看待学生的研究上,大部分的教授都是鼓励学生探索自己的兴趣。有很多教授会带业界的合作伙伴来,和学生讨论一些让业界十分头痛的工程问题,看学生有没有兴趣作为论文研究。教授们和学生们发明新的解决方法之后,也常常会并肩创业,使其发明商业化。而我走的路比较不同,是在创业中找到一个值得作为我的博士研究的问题,MIT也尽可能在此过程中支持我。因此,我的研究从一开始便是一个业界实务和理论之间的对话。

这种多元化及实务性并不限于所投入的研究项目,还包含研究以外的活动。例如今天若想尝试当管理顾问,便可和商学院的学生组队,实地帮助开业诊所扩展他们的业务;明天若想开救护车,可以报考MIT救护车队,还可亲自改进救护车上的设备;后天若想去非洲创业,MIT有钱赞助,可将所做的事情发表在刊物上。上述这些事情都是我的亲身经历。

MIT以创新和理工闻名于世,因此很多人可能以为它成功的原因就是课堂上十分注重复杂的理论。但我发现这并非主因,从以上几个例子看来,我认为MIT教育的重点是鼓励学生将现实生活作为起点。

在真实世界里,MIT的学生学会聆听各种不同的声音,常常在过程中发掘一些值得解决的问题。当学生发现真实世界的需求,并针对问题加以研发改善时,MIT的工程教育便具意义,因为工程的初衷就是为了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许多时候,学生处在与真实世界脱轨的情况下,他们凭着想象、投入无数心血后所设计出来的创新,最多也只是自己空欢喜一场,实质并未成功解决任何问题。

然而,当学生针对一个真实问题做出工程设计时,做出来的不只是创新,更可能促进世界的进步与改变。因此这些年来,我就看到许多来自各国的学生,入学时只对某些方向有兴趣,但MIT凭借其强大资源,激发出他们潜在的创造力和潜能,教导他们如何领导自己和他人实现梦想,同时帮助解决世界上不同的危机及挑战。

我也看到许多新生刚入学时,绝大部分没有创业兴趣或相关经验,但毕业时,至少有一大半以上的学生都尝试过或至少认真思考过创业,百年传承下来,已在美国和全球造就了三万多家公司,如英特尔(Intel)、德州仪器(Texas Instruments)、基因泰克(Genetech)、Dropbox等。根据最近的调查,由MIT所衍生出来的公司总盈余相当于全球第十大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提供四百六十万名员工就业机会)。(1)

我认为这就是MIT教育的非凡之处。所谓“消防栓中饮水”,指的并不是MIT为学生提供了什么魔术配方,而是它重视且鼓励学生努力探索、创新与创业,始终如一地坚持这个理念,并竭力实践。

可是,这种教育理念对学生有什么帮助呢?(www.daowen.com)

在20世纪,有些人受教育的目的是要得到足够的技能,以便将来找一份铁饭碗工作,稳稳当当过一生。到了21世纪,这样的工作依旧存在,但随着时代更迭,整个职场已出现重大变化,要谋得一份可以终老的职业愈来愈困难。现在,我们必须更积极地为自己的生涯做规划,为自己找到合适的机会。

MIT这个“探索、创新、创业”三部曲,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在真实世界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机会,并提供解决方案,甚至创造出新的机会。要在现今这个多变的社会能闯出一片天,这无疑是最重要的生存技能了。

我有办法证明以上所说的一切吗?

我不是社会学家,也没有拿MIT与其他学校毕业生加以比较,所以本书的目的不是要以科学方法来证明MIT教育的特点。经历八年MIT博士教育洗礼,我想要借由本书分享我在MIT的发展和学习过程,让大家了解这所学校的文化及其独特的教育方式。

刚入学MIT时,我只是个懵懂的纯理论科系学生,只会解方程式,没有任何实务工作经验,对创业及管理毫无兴趣,对工程设计也一无所知,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但我心想,既然MIT录取了我,花个几年时间去念一个博士学位应该不会出错吧?!到我毕业时,我已经徒手打造了自己管理的实验室和测试仪器,在美国申请了三项发明的暂时专利,并在东非的肯尼亚帮忙创立、投资了两家公司。在此过程中我和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从街头的拾荒者到政府高层的内阁秘书长,这是我当初入学时完全意想不到的一段人生旅程!

刚进MIT时,除了欧美几国,我对于其他国家的发展几乎懵懂无知。然而MIT把我送到了非洲、印度等地去和当地机构往来,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除了微积分机械设计,我也学会了粗浅的史瓦希利文和印地语。

刚进MIT时,我对自己十分没自信,除了知道自己是乖宝宝型的书呆子,就是认为自己是个不会交朋友、没有领导能力、做事优柔寡断的人。这或许与我早年在台湾接受的教育模式有关,我对于长者和教授都十分恭敬,认为他们有一切的答案,因此我只要遵从他们的建议、争取他们的赞同,那么凡事都能一帆风顺,也可以使自己登峰造极。但毕业时,我发现那个可以使我登峰造极的能力,其实一直存在我的内心深处,而MIT却通过不同的方法或渠道帮助我发掘它,把它从我心底深处激发出来,只是最后的成败得由自己承担。

此外,刚进MIT时,我只是个二十出头的天真年轻人,怀有雄心壮志。我一直以为,尽量让自己在MIT的“消防栓”中畅饮不同的机会,让自己的人生五彩缤纷,便是达到成功的不二法门。可是我始终不了解的是,我如果不能制订明确的人生目标,只是一味地跟着这些机会随波逐流,那么数年下来,这些经验终究只是一场梦,对于自己的人生我仍十分茫然,也不见得快乐。从MIT毕业后,我发现从消防栓中喝水的秘诀不是胃容量要够大,也不是吞咽要够快,而是在浩大的水流中学会拒绝其中可能是一生只有一次的经验,只选择其中一小部分细细品尝,犹如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之。我发现,尽管这一瓢水再小,它仍包含了整个宇宙的美。而在追溯及揣摩它的过程中,我体验到的是宇宙中所有能体会到的经验。

因此,本书不是一本传授如何考进MIT的教学手册,也不是专门介绍MIT课程及研究方案的指南,而是一篇篇记录我在MIT的博士生涯以对照美国高等教育的经验。前半段探索MIT如何提供学生多元化的资源、机会和人脉,在传授学术理论教育的同时,也给予学生充分的机会从现实生活中累积实践经验,在错误中学习;后半段讨论MIT如何运用这些资源,让我借由不同的错误及危机来激发自己的潜力,从而发现、了解自己的使命,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实践这个使命,打造目前所拥有的事业。

这本书讲的是我在MIT的故事,而它说的也正是MIT的灵魂。

(1) 参见http://web.mit.edu/innovate/entrepreneurship2015.pdf。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