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麻省理工创新思考力:走出自己的道路

麻省理工创新思考力:走出自己的道路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同的校园有不同的学风,MIT开放自由的学术环境以及主导学术理论与实务创业结合,形成了一股不同于一般大学的风潮。无论在学术成就与社会贡献上,MIT都领先多数学校。随后他参加MIT全球挑战竞赛得到学生创新竞赛奖,同时创业,成立Takachar公司以推广。幸好后来在MIT找到新的指导教授,以制炭反应炉为博士论文题材,合二为一,方才解决。不过,作者的经历颇为坎坷,也只有在MIT的环境中才能有这种故事。人生的道路很长,要走出自己的路来。

麻省理工创新思考力:走出自己的道路

殷乃平(台湾政治大学金融学系教授)

麻省理工创新思考力》一书为作者叙述他在麻省理工学院(下文简称为“MIT”)求学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文中凸显出MIT独特的校园文化、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遭遇到的诸般问题与挫折,以及其功成名就、拥有数项专利、在非洲创立并投资两家公司的反省与感触。对许多正要到海外留学的朋友或返国的海归学子们而言,此书都值得一读。

拜读此书时,我顿时回想到数十年前独自赴美留学的景象。当时初抵陌生的地方,因时空互异所感受到的语言、习俗、社会文化的冲击,以及入学之后教学研究方式、学习环境与学习风气的不同,都对我这个新人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观察当时的学子,适应能力不足者多立即进入困境,但走出来的难道就真的成功了吗?

不同的校园有不同的学风,MIT开放自由的学术环境以及主导学术理论与实务创业结合,形成了一股不同于一般大学的风潮。至2017年,该校已有91位诺贝尔奖得主,同时在创业文化下,学生与校友的创业总值估计近两兆美元,超越世界第十一大经济体。无论在学术成就与社会贡献上,MIT都领先多数学校。(www.daowen.com)

本书作者申请进入MIT生物工程博士班做的是细胞荧光染料研究,但是在MIT的环境下,第一学期结束就去乌干达当义工,研究滤水器技术,结果发现当地人并无此需求而失败。随后,他开始规划用低成本的连锁砖去加纳取代高价水泥砖,最后发现当地使用的是黏土砖,与设想差距极大而无成。但是他为尼日利亚缺电医院设计的手动离心机却成功了,得到发明奖。此外,他为救护车设计的冬季保温设施亦取得了专利。选修课程他选择去肯尼亚做民调,返回波士顿前,发现当地以木炭为主要能源,遂起意为发展中国家设计废物制炭以取代伐木。随后他参加MIT全球挑战竞赛得到学生创新竞赛奖,同时创业,成立Takachar公司以推广。

但是他的这些课外工作与实验室里的博士研究却相互冲突,导致被指导教授批评,同时他的指导教授又决定离开MIT去荷兰研究院任所长一职,迫使作者得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究竟何去何从?他决定继续经营Takachar并先取得硕士学位,再另寻出路。幸好后来在MIT找到新的指导教授,以制炭反应炉为博士论文题材,合二为一,方才解决。但是博士论文的制炭技术如缺乏新意将难以通过。在指导教授多次要求之下,一再修改,最后终于完成,制出机器样品,获得学位,并且取得柏克莱国家能源实验室的支持,认为该发明在欧美大型再生能源、生物燃料、化学合成等领域均适用。总之,作者前后花了近八年,才在MIT修成正果。

难怪MIT毕业纪念戒指后面印有“IHTFP”,一般学生称之为“我恨透了这该死的地方”(I hate this fucking place.),但也有人将之美化为比较好听的说法——让人着迷的有趣恶作剧(interesting hacks to fascinate people)。不过,作者的经历颇为坎坷,也只有在MIT的环境中才能有这种故事。看完后不禁要问各位学子,求学的目的为何?只是拿一个学位吗?社会上许多高学位者是学非所用,可惜了!人生的道路很长,要走出自己的路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