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地球上美丽的
七巧板——大陆漂移说你有没有世界地图?如果有的话,我们来做个游戏吧。你把七大洲看做几块七巧板,看看能不能把它们给拼起来。
在1912年的德国地质协会的演讲会上,魏格纳郑重地向科学界人士宣布:现在世界上的各大洲,在古生代是一个连接在一起的巨大的大陆块。那时还没有大西洋,整个陆地的周围被原始海洋所包围。在2亿年前,由于太阳、月球对地球的引潮力,以及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的作用,古大陆开始出现分离。
大陆慢慢分裂成若干块,就像冰块浮在水面上一样,这些花岗岩质陆地浮在玄武岩质基底上,逐渐漂移分离。美洲脱离了欧洲和非洲向西移动,在它们中间逐渐形成了大西洋。非洲有一半脱离了亚洲,在漂移过程中,它的南端沿顺时针方向略有扭动,渐渐与南亚次大陆分开,中间形成了印度洋。南极洲、澳大利亚则脱离亚洲、非洲向南移动,而后又彼此分离,形成了今天的南极洲和澳大利亚。
由于在大陆漂移过程中,大陆前缘受阻,于是形成了褶皱山脉,如科迪勒拉山系等。大陆漂移的最后结果是形成了今天地球上的各大洲。
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说”,否定了自古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大陆不变的观点,第一次成功地解释了地球上陆地和海洋分布现状的成因,把地质学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同时,也为找矿、地震预报等提供了科学依据。(www.daowen.com)
1970年后,板块构造学说确立,根据这一新学说,地球表面覆盖着不变形且坚固的板块(地壳),这些板块确实在以每年1~10厘米的速度移动。由于地球表面积是有限的,地球板块分类为三种状态:一为彼此接近的汇聚型板块边界;二为彼此远离的分离型板块边界;三为彼此交错的转换型板块边界。板块本身是不会变形的,地球表面活动都在这三种状态下集中发生,比如海岭就是在分离型板块边界下形成的,海沟则是在海洋板块彼此碰撞,一个板块俯冲至另一板块的下方的汇聚型板块边界下形成的。沿北美大陆西海岸分布的圣安德烈斯断层,则是在太平洋板块和北美大陆板块间形成的很具代表性的转换型板块边界下形成的。
由于与被称为“环太平洋带”的太平洋板块周围的状态相关,这个地区内的大地震、深源地震和火山活动等都十分活跃。由于印度次大陆与欧亚大陆间的碰撞,在大陆板块彼此碰撞的汇聚型板块边界下,形成了大陆与大陆间的冲突带,形成了大褶皱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和西藏高原。
由于板块构造学说的进展,迄今被视为不解之谜的地球活动大多得到了解释。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证实板块构造学说为目的的世界规模的地球观测活动蓬勃开展。通过这些观测,海底的年代分布被详尽确定,弄清了以往地质时期板块运动的过程,更由于空间观测技术的发展就连每年一厘米的板块运动,也能够连续数年进行观测,解读整个地球的历史。
板块构造学说证实了魏格纳当年提出的“大陆漂移说”,由于“大陆漂移说”凭借板块运动,于是很长时间里被视为待揭之谜的“大陆漂移说”的原动力问题迎刃而解。然而板块构造学说并没有搞清所有的地球活动,板块构造学说证实的只是历经46亿年的地球历史中最近2亿年的事实,此前的地球活动仍然作为重要的研究课题留至今天,而且导致板块运动的地幔深处的活动,还需要进一步的观测和研究。
对于地球的地幔和地核的活动,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家采用了被称为“地震学X射线断层摄影法”的技术,利用地震波研究了地球内部的不均匀构造,这种科学手段使研究得到进展。研究结果表明,曾被认为是板块运动原动力的地幔对流的实际状态似乎可以触摸了。对于地球板块构造是从地球演化史的哪一时刻开始形成的,科学家将对部分比2亿年前更古老的海底地壳进行进一步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