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经典晨读:荀子修身-中华至善

经典晨读:荀子修身-中华至善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战国〕荀子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作品赏析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最好的治国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地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到了孔子,它的人格神色彩被淡化,孔子主要借亲亲之情论仁德,而视天命为一种盲目的主宰力。这种独特的思想环境为荀子哲学社会思想的建立创造了充分的思想条件。

经典晨读:荀子修身-中华至善

战国荀子

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礼然而然,则是情安礼也;师云而云,则是知若师也。情安礼,知若师,则是圣人也。故非礼,是无法也;非师,是无师也。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辩色,以聋辩声也,舍乱妄无为也。故学也者,礼法也;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诗》云:“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此之谓也。

〖注释〗

①礼然而然,则是情安礼也:礼法怎样规定就怎样去做,这就是性情习惯于按照礼的要求去做。

②情安礼,知若师,则是圣人也:性情习惯于遵礼而行,理智顺从老师,这就是圣人了。

③非:违背。

④是:遵照。

⑤舍乱妄无为也:除了胡说妄为,是不会干出什么好事来的。舍:除了。

⑥正仪:正确的准则,榜样。(www.daowen.com)

作品译文

礼法,是用来端正自身的行为的;老师,是用来正确解释礼法的。没有礼法,怎么能够端正身心呢?没有老师,又怎能知道礼义是正确的呢?礼法怎样规定就怎样去做,这就是性情习惯于按照礼的要求去做;老师怎么说就怎么说,这就是理智顺从老师。性情习惯于遵礼而行,理智顺从老师,这就是圣人了。所以,违背了礼法,就是无视法度;违背了老师,就是无视老师。不遵照老师的教导,违背礼法,喜欢自以为是,这就好像用盲人去分辨颜色,用聋子去分辨声音,除了胡说妄为是不会干出什么好事来的。所以,学习就是学礼法;老师,要以身作则,而且又要安心于这样做。《诗经》说:“不知不觉,顺应天帝的法则。”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作者简介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周朝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作品赏析

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最好的治国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地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地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天”“天命”“天道”的问题一直是先秦时期各家关切的问题。殷商西周时期,“天”“天命”是被作为人格神看待的。到了孔子,它的人格神色彩被淡化,孔子主要借亲亲之情论仁德,而视天命为一种盲目的主宰力。孔子之后,其弟子和后学力图使“仁德”“心性”“天命”得以贯通,这一方面是要使“仁德”“心性”的追求获得存在论的支撑,另一方面又将“天”“天命”“天道”义理化、价值化。荀子有取于道家在“天”“天命”“天道”上的自然观的成分,然而它的理论宗旨却不在于走向自然主义,而在于凸现“天人相分”,然后以“天人相分”为基础,建构自己的“人道”学说。

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正处于“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荀子说当时是“诸侯异政,百家异说”的年代,正说明那个时候在政治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各个阶级和各个集团、学派之间的斗争都是十分复杂而激烈的。这种独特的思想环境为荀子哲学社会思想的建立创造了充分的思想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