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孙子兵法节选-至善中华晨读

孙子兵法节选-至善中华晨读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孙武带着《孙子兵法》十三篇晋见吴王,获得重用。晚至唐代,流传的《孙子兵法》共三卷,其中13篇为上卷,还有中、下二卷。注家杜牧认为,曹操将82篇《孙子兵法》删节为13篇;但其他注家认为13篇出自孙子本人,不是曹操删节的结果,是由孙武草创,后经其弟子整理成书。

孙子兵法节选-至善中华晨读

春秋孙武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注释〗

①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用兵的原则,使敌人举国屈服,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国就次一等。

②全军为上,破军次之:使敌全军降服是上策,打败敌人的军队就次一等。军、旅、卒、伍是春秋时期的军队编制,每军为12500人,每旅为500人,每卒为100人,每伍为5人。

③全旅为上,破旅次之:使敌人全旅降服是上策,击破一个旅就次一等。

④全卒为上,破卒次之:使敌人全卒降服是上策,打败一个卒就次一等。

⑤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因此百战百胜,不算是最好的用兵策略,只有在攻城之前,先让敌人的军事能力严重短缺,无力抵抗,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

作品译文

孙子说:大凡用兵的原则,使敌人举国屈服,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国就次一等;使敌全军降服是上策,打败敌人的军队就次一等;使敌人全旅的队伍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旅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卒降服是上策,打败敌人一个卒的队伍就次一等;使敌人全伍投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伍就次一等。因此,百战百胜,不算是最好的用兵策略,只有在攻城之前,先让敌人的军事能力(包括指挥能力和作战能力)严重短缺,根本无力抵抗,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注释〗

①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所以上等的用兵策略是以谋取胜,其次是以外交手段挫敌,再次是出动军队攻敌取胜,最下策才是攻城。

②修:建造。橹:一种用藤草制成的大盾牌。轒(fén)輼(wēn):一种用桃木制成四周用牛皮遮蔽的大型攻城战车。

③距堙(yīn):构筑攻城的土山。堙:土山。

④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将帅控制不住忿怒的情绪,驱使士卒像蚂蚁一样去爬梯攻城,使士卒伤亡三分之一而不能攻克,这便是攻城所带来的危害。蚁:蚂蚁。附:依附。

作品译文(www.daowen.com)

所以上等的用兵策略是以谋取胜,其次是以外交手段挫敌,再次是出动军队攻敌取胜,最下策才是攻城。攻城为万不得已时才使用。制造攻城的蔽橹、轒輼,准备各种攻城器械,需要花费三个月的时间。构筑攻城的土山又要三个月。将帅控制不住忿怒的情绪,驱使士卒像蚂蚁一样去爬梯攻城,使士卒伤亡三分之一而不能攻克,这便是攻城所带来的危害。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注释〗

①屈人之兵而非战也:使敌人屈服而不是靠战争

②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攻取敌人的城池而不是靠硬攻。

③毁人之国而非久也:消灭敌国而不是靠久战。久:这里指旷日持久的战争。

④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用完善的计策争胜于天下,兵力不至于折损,却可以获得全胜,这就是以谋攻敌的方法。必以全争于天下:这里指的是对敌国的全国、全军、全旅、全卒、全伍的胜利。顿:通“钝”,疲惫、挫折。谋攻:用计谋进行攻伐。

作品译文

因此,善于用兵的人,使敌人屈服而不是靠战争,攻取敌人的城池而不是靠硬攻,消灭敌国而不是靠久战,用完善的计策争胜于天下,兵力不至于折损,却可以获得全胜,这就是以谋攻敌的方法。

作者简介

孙武(约前545—约前470),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被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孙武大约活动于公元前6世纪末至前5世纪初,由齐至吴,经吴国重臣伍员(伍子胥)举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为将。他曾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占领楚国都城郢城,几近覆亡楚国。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

作品赏析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6000字左右,一共13篇。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被奉为兵家经典。诞生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

创作背景

孙武辗转到吴国时,适逢公子光政变。吴光即位后,伍子胥听说其才能,向吴王推荐。孙武带着《孙子兵法》十三篇晋见吴王,获得重用。《汉书·艺文志》记载:“兵权谋家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82篇中的13篇著于见吴王前,见吴王后又着问答多篇。晚至唐代,流传的《孙子兵法》共三卷,其中13篇为上卷,还有中、下二卷。注家杜牧认为,曹操将82篇《孙子兵法》删节为13篇;但其他注家认为13篇出自孙子本人,不是曹操删节的结果,是由孙武草创,后经其弟子整理成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