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苏轼
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②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已妄推③之矣。呜呼!吾子其去此④,而务学⑤也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⑥,吾告子止于此矣。
〖注释〗
①本文是苏轼创作的一篇杂说,是作者写给好友的,也是一篇赠序。
②早得:很早登第。
③妄推:错误地推崇。
④去此:抛弃已得(登第)的浮名。
⑤务学:勤学。
⑥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广泛地观览而精当地取用,丰富地积累而稀少地表现出去。约:简,少。薄:这里有谨慎、有力不尽使的意思。
作者简介(www.daowen.com)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四川人,葬于颍昌。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东坡乐府》等。
作品赏析
此文以“稼”作喻,以穷富两种人的耕种环境、耕种方法以及收获成果作比,为下文的治学之道做了铺垫。下文则着重阐释了治学与种庄稼的联系,进而揭示文章的主旨:种庄稼要等到成熟才能收割;学习要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使人于形象的事物中感受到抽象的事理,生动形象,至诚动人。
创作背景
这篇杂说作于北宋熙宁九年(1076)末或十年初,苏轼正在京都任职,时逢进士张琥归家之前来看望苏轼,苏轼有感于当时士大夫中滋长着急功近利、浅薄轻率的风气,因而特地写了这篇短文送给张琥,并愿与之共勉。
知识链接
明日黄花
明日:指重阳节后;黄花:菊花。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比喻过时或无意义的事物,后多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重阳(农历九月初九)赏菊,是我国的民俗之一。所以,古代的文人骚客常在这一天相聚赏花,吟诗作文。在我国的文学史上,有不少歌咏重阳,或颂菊花的佳作,像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安石的《城东寺菊》等都是。此外,史称“三苏”之一的宋代大学士苏东坡,也曾写下过相应诗篇,其中之一就是《九日次韵王巩》。在这首诗中,苏东坡写道:“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意思是:既已相聚在一起就不要着急回去,还是趁这菊花盛开的重阳节日赏花为好。因为,倘等到“明日”,重阳已过,不但人观之无趣,恐怕飞舞的彩蝶看了那过时的菊花也会犯愁的。后来,大家便将“明日黄花”作为一个固定词组(成语),用来表示事情已“过期”之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