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至善中华经典晨读:杜甫《篇十二新安吏》解析

至善中华经典晨读:杜甫《篇十二新安吏》解析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唐〕杜甫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按照正常的征兵制度,中男不该服役。杜甫讲这些话,都是对强征入伍的中男进行安慰。郭子仪退保东都洛阳,其余各节度使逃归各自镇守。安庆绪、史思明几乎又重新占领洛阳。幸而郭子仪率领他的朔方军拆断河阳桥,才阻止了安史军队南下。杜甫从洛阳回华州,路过新安,看到征兵的情况,写了这首诗。

至善中华经典晨读:杜甫《篇十二新安吏》解析

〔唐〕杜甫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注释〗

①更:岂。(www.daowen.com)

②府帖:指征兵的文书,即“军帖”。

③绝短小:极矮小。

④伶俜(pīng):形容孤独伶仃的样子。

⑤眼枯:哭干眼泪。

⑥天地:暗喻朝廷。

⑦壕:城下之池。不到水:指掘壕很浅。

⑧王师顺:朝廷的军队是堂堂正正的正义之师。

⑨仆射:指郭子仪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作品赏析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这两句是全篇的总起。“客”,杜甫自指。以下一切描写,都是从诗人“喧呼闻点兵”五字中生出。“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这是杜甫的问话。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定制:男子16岁为中男,21岁为丁。至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又改以18岁为中男,22岁为丁。按照正常的征兵制度,中男不该服役。“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跟官吏已经无话可说了,于是杜甫把目光转向被押送的人群。他怀着沉痛的心情,把这些中男仔细地打量再打量。“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这是杜甫劝慰征人的开头几句话。本来中男已经走了,他的话不能讲给他们听。杜甫写到“天地终无情”,已经极其深刻地揭露了兵役制度的不合理,然而这一场战争的性质不同于写《兵车行》的时候。杜甫讲这些话,都是对强征入伍的中男进行安慰。诗在揭露的同时,又对朝廷有所回护,杜甫这样说,用心良苦。实际上,人民蒙受的惨痛,国家面临的灾难,都深深地刺激着他沉重而痛苦的心灵。

创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郭子仪收复长安和洛阳,旋即和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乘胜率军进击,以二十万兵力在邺城(即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包围了安庆绪叛军,局势十分可喜。然而昏庸的唐肃宗李亨对郭子仪、李光弼等领兵并不信任,诸军不设统帅,只派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使诸军不相统属,又兼粮食不足,士气低落,两军相持到次年春天,史思明援军至,唐军遂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保东都洛阳,其余各节度使逃归各自镇守。安庆绪、史思明几乎又重新占领洛阳。幸而郭子仪率领他的朔方军拆断河阳桥,才阻止了安史军队南下。这一战之后,官军散亡,兵员亟待补充,于是朝廷下令征兵。杜甫从洛阳回华州,路过新安,看到征兵的情况,写了这首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