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接到过类似的电话,“您需要购买保险吗?”“你的房子需要装修吗?”素未谋面的陌生人不仅能清楚地知道我们的手机号码,甚至在电话里直呼我们的姓名,连家庭地址、身份证号码都了解得一清二楚!
在信息时代,个人信息泄露引发的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根据公开信息,2011年至今,已有11.27亿名用户隐私信息被泄露。这些个人信息的大规模泄露,除了恶意程序、各类钓鱼网站、黑客攻击等导致的外,老百姓个人对于自身信息的安全意识淡薄也是原因之一。
那么,有哪些个人金融信息是不能泄露的?又要如何保护个人金融信息呢?
(一)不能随意泄露的个人金融信息
1.个人身份信息。包括个人姓名、性别、国籍、民族、身份证件种类号码及有效期限、职业、联系方式、婚姻状况、家庭状况、住所或工作单位地址及照片等。
2.个人财产信息。包括个人收入状况、拥有的不动产状况、拥有的车辆状况、纳税额、公积金缴存金额等。
3.个人账户信息。包括账号、账户开立时间、开户行、账户余额、账户交易情况等。
4.个人信用信息。包括信用卡还款情况、贷款偿还情况、亲友间的借款等信息。
5.个人金融交易信息。包括在金融机构的存款、理财、投资、保险箱、证券账户、保险产品等产品信息。
6.衍生信息。包括个人的消费习惯、投资意愿等信息。
(二)如何保护个人金融信息
下面的情况您是否也遭遇过?
案例一 借“复诊”机会套取个人信息
梁老先生接到了一个陌生电话,对方自称是某人民医院的工作人员,称梁老先生前些天在医院做的检查已出结果,通知他去领取结果及复诊,还要核对身份证号码。由于梁老先生听力不太好,于是让儿子小梁先生来接电话。
“你好,请问我爸爸在医院做的是什么检查?”小梁先生问道。对方答复“抽血检查,检查甲状腺和乙肝”。小梁先生一听,心里觉得纳闷:“我爸爸的身体一直很好,极少去医院做检查。即使去做检查,也是我陪着去。”因此,小梁先生断定这是一个骗局,利用老人对健康的关注,套取老人的个人信息。
信博士提示
这种诈骗方式,实际上与大家熟知的假冒公检法电信诈骗方式类似。骗子冒充医院工作人员,假意打电话给梁老先生,不断验证,为的是套取身份证、银行卡、医保卡等个人信息,后续进行资金盗取。老人因为年纪大,分辨事情真伪能力较弱,听到对方能精准地说出自己的信息,很容易相信,导致上当受骗。因而,有陌生人向您询问个人信息时必须谨慎提防。
案例二 “免费”送礼来了
广场上来了自称是某通信公司的人,免费送居民流量卡,只要提供身份证复印件,并留下手机号码,就可领取一包免费的洗衣粉。很多老人觉得通信公司信得过,纷纷留下信息,领取了免费的洗衣粉。(www.daowen.com)
过了两三天,老人的手机及家里座机反复接到各种推销骚扰电话。老人及家人不堪其扰,向电信公司客服询问,得知公司从没有搞这个活动,这下才反应过来,原来个人信息已经被泄露了。
信博士提示
骗子以免费赠送为由,诱导居民填写个人信息或扫取二维码,从而获取居民个人信息,从事非法活动。合法的机构做活动时,均会在居委会、物业等机构组织下进行。因此,请与此类机构确认后再参加活动。
看到上面的案例,您是否了解到一些防止信息泄露的方法了?防止个人金融信息泄露,特别要注意以下行为:
1.不能将自己的身份证件、银行卡等转借他人使用;
2.不能随便透露个人金融信息、财产状况等基本信息,随意在网络上留下个人金融信息;
3.办理金融业务时,不能委托不熟悉的人或中介代办,谨防个人信息被盗;
4.身份证复印件上要注明使用用途,例如:“仅供××××××用”,以防被不法分子移作他用;
5.不能随意丢弃刷卡签购单、取款凭条、信用卡对账单等。对写错、作废的金融业务单据,应撕碎或用碎纸机及时销毁,不可随意丢弃,以防不法分子捡拾后查看、抄录、破译个人金融信息。
个人金融信息保护小诀窍:
遇人向你借手机,始终留意别远离;
贪图免费要不得,Wi-Fi扫码须谨慎;
陌生网站不要点,一不小心钱被盗;
卡号密码要保密,陌生电话勿轻信;
重要资料需锁好,不能让人来捡漏;
证件卡片自己用,账单丢弃要撕碎;
情况紧急速报警,冻结账户马上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