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霖的女婿正是后来创立京剧老生余派艺术的余叔岩。余叔岩1890年生于北京,出身梨园世家,自幼天资聪颖。他先向姚增禄学习《石秀探庄》《蜈蚣岭》等武生戏,打下了很好的武功基础,后又向吴连奎学老生戏。年轻的余叔岩曾以“小小余三胜”的艺名在天津演出,崭露头角,受到观众的欢迎。
余叔岩十几岁就挑班儿唱戏了,在天津“下天仙”那个园子唱红了。当时好多演员想去跟他对台,想碰,都没碰过他。最后他唱得变声了,嗓子不行了,没办法才回到北京。他每天去陶然亭喊嗓子,我祖父跟姜妙香也去,都去喊嗓子,这么着就认识了余叔岩。我爷爷问姜妙香先生,这谁的孩子呀,怎么这么有心哪?每次他们刚去的时候,人家都基本快喊完了,快练完了。这不是一天两天。所以说他看中这孩子了,一看这扮相、这脸型、嗓音的音色,当时嗓子还不太好呢。这谁的后代?听说这是余紫云的公子。唉哟,好家伙!就这样我爷爷就喜欢上他了。这么又考验了他一二年,嗓子也见出息。这孩子将来错不了,这么着把闺女就许给他了。那时候还不太行呢,也没钱,家里很困难了,就卖点古玩维持生活。
陈德霖、余叔岩翁婿合影
余叔岩嗓音恢复以后,除了向前辈名家钱金福、王长林、陈彦衡等学习表演技艺,还经他岳父陈德霖介绍,拜谭鑫培为师,潜心研习谭派艺术。他在继承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条件有发挥、有创新,再呈现于舞台。做到了似谭又不是谭,当时曾被誉为“新谭派”。(www.daowen.com)
余叔岩(左)与张伯驹(右)
刚才说的给他请的那些老师,那都冲我爷爷的面子。他们是同代人,王长林,这个是小花脸;龚云甫,老旦;他们是合作者。钱金福给他说身上,余叔岩后来身上好,好多都来自钱金福的传授。钱金福当时受朱洪福先生的那种传授,继承了京剧身段的法则。余叔岩经过自己的努力,经过演出,最后把谭鑫培的东西结合自身的条件进行调整,形成自己的流派。余叔岩经过三个阶段:第一步他首先要模仿流派,你适合什么条件,你就往这里学。适合谭派你就得先走谭派,把谭派基本学不能说精通了,至少学得差不多了,你才能自己进行下一步。第二步就是他自己的创造,实践创造,来结合自己的条件,哪点我合适,按谭鑫培的不合适。这很难,你没有很深的基础的话,你达不到这一点。经过调整,按唱腔、字韵这些东西来调整。第三步,就是余叔岩先生的发展,他这个发展很明白。首先他嗓子不好的时候,回来时候,一方面学戏、准备、积累,然后就是练;另外就看其他演员、同代演员谁有什么优点,谁有什么缺点。我看王又宸,噢这点我可以跟他比,那点他的戏我唱不过我不唱;再看看王凤卿,噢,他心里有数了,不打无准备之仗;言菊朋我看看,他都心里有数了。然后根据自己的条件去练,所以出来的东西就好。他搭梅兰芳的班,当时梅兰芳那儿二牌老生是王凤卿。他到那儿以后,别人说你到那儿不行,人那儿有老生了。余叔岩说,他的戏我一概不唱。王凤卿嗓子好,身上扮相也好,唱《文昭关》这类用嗓子的戏,《武家坡》这些戏。余先生说我不唱这些戏,跟梅先生唱《宫门带》《盗宗卷》《游龙戏凤》《打渔杀家》。余先生特别喜欢这个梅派的艺术,因为风格特别统一。梅先生呢也喜欢余派这种风格、特色的。所以说虽然有王凤卿,也请余叔岩进来。别人都不同意,说有老生您再弄一个不是浪费吗。过去私人挑班儿,大伙的钱本来是十块钱,来一个人,这是不是只有九块五了。有人说您给他压点儿钱看他还来不来。王凤卿拿四十块大洋,跟余叔岩说,您要来行,不要紧的,您只能挣二十块大洋。余叔岩说我去,大伙儿没想到的。还得说他的本领大,唱、念、做、打,无一不精。都演化到极致,唱腔流畅自如、平和、含蓄,特别地规范。你学起来很难,但是越学越想学。这东西,我们听着真是有美感,是享受。这“十八张半”永远是这个京剧的一个宝贵的资料,现在还是拿这个作为规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