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排中间陈德霖。二排左三王瑶卿,左五梅兰芳,左六芙蓉草。三排左二王惠芳,左五姜妙香。
我的祖父叫陈德霖,祖籍山东黄县,逃难到北京。由于生活所迫,先参加了恭王府里边的全福昆班,学习昆曲,打下深厚的昆曲基础。后进入了三庆班,它是四大徽班之一。
京剧“同光十三绝”画像
三庆班是清乾隆时期由安徽到北京的四大徽班之一,最初的掌班人是余老四,后来高朗亭与陈金彩、程长庚、杨月楼相继为该班的班主。著名演员有程长庚、徐小香、杨月楼、谭鑫培、何桂山等。三庆班还亦演亦教,科班中培养了陈德霖、钱金福等为京剧艺术的传承做出巨大贡献的优秀人才。陈德霖灵敏聪慧,初进科班就得到程长庚的重视与培养。陈德霖不但表演做工上乘,他的嗓音更是清脆响亮,唱腔简洁流畅。
清光绪末年陈德霖便装照
我的祖父进科以后,跟程长庚的公子程章圃学习刀马戏,打下了深厚的武功基础。有《金山寺》《昭君出塞》动作繁重的、武打的武戏。他跟“十三绝”里有一个拿着云帚的叫朱莲芬的学习文戏,这样打下了文武基础,学的戏挺多。程大老板为了提高他们的素质,规范他们的身段,特别从南方请了一位昆曲先生叫朱洪福。这位老先生文武昆乱不挡,什么都会,京剧也会。教昆曲开始就教一出《芦花荡》,完了就可以给你说旦角戏了,如《金山寺》。你说这旦角跟那花脸差哪儿了?就是说他会的特别多,他来教这几位学生的戏。钱金福先生把朱老师一个身段的口诀给传承下来了,这个口诀就是规范身上的——京剧的身段的法则。主要讲用腰、云帚、山膀、台步怎么走、身上怎么圆的道理以及腰劲儿等等这些方面。所以他们对下一代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包括王瑶卿先生、梅兰芳先生,底下的杨小楼先生等等这些名家都跟三庆班的这几位学过。所以说他们就把京剧规范的东西,特别是北京京剧这种最规范的东西传承下来了。出科以后,我爷爷就挑班了。因为什么呢,他当时年轻,基础好,练得苦,年轻、扮相也好,武功也好,有这实力。他挑班了,恢复了三庆班,被皇家选入皇上的剧团。后来老佛爷又给我爷爷下任务,要把昆曲的好些戏移植过来。要改剧本、要调整剧情、调整人物,要把昆曲改成京剧,需要编腔、设计腔,很困难。当时他发愁,这时候谭鑫培老板就看见了,说怎么了,你最近老愁眉不展的。说老佛爷让编腔,有的太不顺了,有好多地方戏由昆曲改过来的,这字韵不行啊。字韵不行怎么办?我这儿编不过来。谭鑫培老板就说了:“我告诉你,以好听为主。你别光考虑那四声是不是湖广韵,准确不准确,当时也不会太不准确,就个别字它过不来,没法编腔。”哦,我爷爷这才明白这道理,这就省太多劲儿了。西太后当然懂戏了,深谙里头的字韵。就这样,把这个任务完成得很好。另外,在宫里头他基础也好,他模仿西太后,老见,举手投足,怎么走道儿、跟旁人说话那种神气掌握得非常好。他把这种生活体验用在《四郎探母》的太后上了。西太后看了非常高兴,后来他这个太后是典范,唱太后就得按陈德霖这个表演方式。因为他的根源准啊,台步,走的分量,那稳重劲儿准确。(www.daowen.com)
陈德霖
陈德霖还热心传授技艺,其中的六大弟子是王瑶卿、梅兰芳、姜妙香、王琴侬、姚玉芙、王蕙芳。
陈德霖(前坐者)与(右起)梅兰芳、王瑶卿、王惠芳、姜妙香、王琴侬、姚玉芙于1921年在梅宅合影
照片中间儿坐着的是我爷爷嘛,那是他的60年大寿,是梅兰芳老板出资给他办的,吃饭、请客、照相这一切都是。
陈德霖全家合影(1913年)
中排左起:陈时氏、时小福夫人、陈少云、陈德霖
后排左起:时慧宝、陈少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