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活动时间,恬恬跟往常一样来到洗漱台洗手。
“阿嚏!”猝不及防的喷嚏让恬恬挂了两道长长的鼻涕。
“恬恬流了好多鼻涕!”范范离得远远的,看来是不太喜欢靠近流鼻涕的恬恬。
蓝蓝说:“鼻孔那么小,居然装了那么多鼻涕!”
“黏糊糊的,挂那么长。”
我没有急于介入孩子们的谈话,而是在一旁倾听孩子们对鼻涕的讨论。妙仪也参与了讨论,并主动帮恬恬拿纸巾清理鼻涕。
见状,我便提问:“你们的鼻孔里也有那么多鼻涕吗?”
“我没有啊,我都擦干净了。”
“我可能有。”桐桐小声地说。
“桐桐,你怎么知道可能有呢?”
“我感冒了,我的鼻子都不能呼吸了,堵住了。”
我意识到鼻子堵住了是桐桐判断自己有很多鼻涕的标准。我继续追问:“感冒了为什么会产生鼻涕?”这个问题难住了孩子们。
“怎么才能知道流鼻涕的原因呢?”
“可以问爸爸妈妈。”
“我看过一本书好像有答案,就在‘来读吧’的书架上!”蓝蓝兴奋地说完便跑到阅读区寻找图书,“老师,就是这一本,《鼻孔的秘密》。”(见图9-5)他一边说着一边打开图书。
其他孩子好奇地探过头去,于是,我让孩子们一起阅读图书(见图9-6)。蓝蓝是我们班里较为特殊的孩子,才读中班的他已经认识很多汉字了,其他孩子看不懂时便会请教他。“感冒时,鼻子产生更多的鼻涕来保持鼻腔湿润,鼻孔装不了了就会流出来。”这个答案得到孩子们的一致认可。(www.daowen.com)
图9-5 鼻孔的秘密
图9-6 图书里面找答案
为了让孩子们的探索更加深入,我又抛出了一个新问题:“鼻涕虫给你带来了什么麻烦?”
“鼻子被堵住了,都闻不到气味。”
“流鼻涕太脏了,小朋友都不和我玩。”
“流鼻涕时,我忍不住去抠鼻子,它就会受伤。”
“鼻涕在里面挠痒痒,我很不舒服。”
“鼻涕虫真是个讨厌鬼,我们要赶走它!”糖糖大声地说。
“怎样可以赶走鼻涕虫呢?”我追问。
孩子们各抒己见,最后讨论出了吃药、及时清理等方法。
从对鼻涕的描述和态度中可以看出范范和蓝蓝这两个孩子的特点:一个爱干净,不喜欢外表看上去脏脏的东西;一个乐观开朗,善于迁移经验。蓝蓝看到鼻涕很多,对小小鼻孔的容量产生疑问。刚开始范范因为对鼻涕的形态产生了排斥心理,就没有了后续的观察行为,但后来受同伴的影响,范范的态度慢慢发生了变化。可见同伴间的相互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们对相同的事物会产生不同的行为,这时教师应该尊重这种行为的差异性,不要着急介入。当孩子们不再排斥、投入研究时,其他孩子也会受其影响陆续转变态度,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一起探究。作为探究活动的观察者,教师要相信同伴的影响作用,相信孩子们对探究活动的兴趣。
由于未知,孩子们所有的猜测都有可能成立,但不是所有问题都可以探究出结果的,比如“为什么会流鼻涕”等。因此,孩子们就这个话题的争论也只能是无休止、没有结果的。在教师适时的提问下,孩子们能及时转移注意力而进行更集中的探究,形成自己的思考。实验过程中,孩子们的探索从表象的观察转向思考其背后的缘由,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进步。当然,探究活动中“分享自己的发现”也是至关重要的,这一过程可以帮助幼儿梳理探究经验,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此外,虽然“为什么流鼻涕”这一问题无法实验,但教师可以鼓励幼儿查阅书籍、搜索资料等,丰富幼儿对鼻子的了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