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做了实验之后,就把小孔成像的材料投放到了益智区,孩子们非常感兴趣,拿着材料研究。但是教室的灯光太亮了,蜡烛点亮的时候看不到倒影,于是我带着在益智区玩耍的孩子们来到了光线黑暗的开心小屋。我把蜡烛点亮,孩子们探索的欲望又被激发了,拿着带有小圆孔的黑板看了又看,摸了又摸,几个人小声地说着话,似乎在讨论着什么。
“老师说这个圆圆的孔就是我们的眼睛。”陈思承说。
“这个洞好小啊,我们把它挖大一点吧!”
“你们想把它挖成大大的圆吗?”我好奇地问。
“老师,我们挖大一点吧,挖一个爱心,我喜欢爱心!”文珊马上补充她的想法。
“好!我们再去找一个板子,再来做一次实验。”
“好啊,好啊,好啊!”孩子们瞬间激动起来。
我找了一块黑色的硬卡纸,在中间挖出一个小爱心的孔。材料准备就绪,我问孩子们:“小孔变成了爱心,蜡烛的倒影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会变成爱心!”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我把蜡烛点燃,孩子们纷纷凑近仔细地看,害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见图8-21)
“没有爱心,还是蜡烛!”文珊大声地说。(www.daowen.com)
“影子还是倒着的,跟圆孔是一样的!”卓辰说。
“那我如果把爱心变成三角形,蜡烛的倒影会变成三角形吗?”
“不会!”
图8-21 小孔成像实验
有了一次“爱心”的实验,孩子们似乎都知道了形状和倒影没有关系,所以都确定不会变成三角形。但是为了印证孩子们的想法是对的,我还是在硬卡纸上剪了一个三角形孔洞,再一次把蜡烛点燃,孩子们都高兴得跳了起来!
“耶,我猜对了,没有变成三角形!”
幼儿园的科学实验不同于其他专业的科学实验,由于幼儿动作的精细性相对较差,不可能做很精确的实验。因此,幼儿园的实验多以操作简单、便于观察的实验为主。对实验材料的要求也不是很高,不需要有精确的刻度,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或很容易买到的东西。故事中的实验材料都是生活中常见的,而且可以投放在活动区,幼儿在家中也可以轻易找到,方便幼儿多次操作。
幼儿园的科学实验的过程和操作方法都比较简单,现象比较典型,幼儿能很快掌握或探索出实验的方法。幼儿能亲自动手操作、实验,并在操作过程中观察到所发生的明显变化和产生的有趣现象。在故事中,幼儿在实验中最大限度地运用各种感官去看、听、摸材料,获得对材料的认识,直接观察到有趣的现象,理解相关的科学道理。
幼儿通过不断地观察、感知、操作、体验,不仅验证了猜想的结果,而且在实验的过程中体验了科学探究的神奇和快乐。故事中,在两次实验条件改变的前提下孩子们重复着猜测、验证的过程,有着不同的猜想。当小孔是爱心的形状时,孩子们认为蜡烛成像会变成“爱心”的形状,然而蜡烛成像并没有变成“爱心”,只是变成了倒立的像;而当小孔是三角形的时候,孩子们便一致认为形状不会改变。在实验过程中,老师并不急于去否定孩子们的想法,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感知、理解实验的过程,同时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和提升幼儿的认识,从而让幼儿在讨论中形成自己的实验结果。对于这次实验探究来说,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幼儿亲身体验的过程。在接下来的实践中,幼儿就能带着问题和方法去继续他们对眼睛的探索之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