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娃娃家里投放了一些新材料,深受孩子们的喜欢,尤其是婴儿车和洋娃娃,是最受孩子们欢迎的玩具。
场景一(见图7-3、图7-4)
今天的区角游戏时间,小勤和姗姗在橱柜旁“炒菜”,小江无目的地闲逛了一会儿,开始看小勤“炒菜”。小宸率先跑到了娃娃家拿走了婴儿车并在教室里推来推去。小可来到小宸身边,问:“我可以拿走娃娃吗?”小宸点点头,把娃娃给了小可,自己继续推着婴儿车玩耍。小可轻柔地抱着娃娃摇晃着,动作十分娴熟。
图7-3 小宸推娃娃
图7-4 小可抱娃娃
场景二
不一会儿,小宸推着婴儿车回到小可身边,伸出手想拿走娃娃,说:“让我抱一会儿。”
这时,小江走过来说:“男孩子不可以抱娃娃!”
小宸用力地跺着脚说:“可以抱!”
我问小江:“为什么男孩子不可以抱娃娃呢?”
小江回答我:“因为妈妈抱娃娃。”
我追问道:“是因为妈妈才抱娃娃,爸爸不抱娃娃吗?”
小江还没有回答,等等就大声地说道:“爸爸可以抱妹妹!”
周围的小朋友越来越多,娃娃家的很多孩子都放下玩具围了过来。我意识到这个问题引发了孩子们的兴趣,于是我们开展了一场简短的“辩论”活动。(www.daowen.com)
我问孩子们:“你们觉得爸爸可以抱娃娃吗?”
有的孩子说可以,有的孩子说不行。
我又问:“那你们在家里,谁的爸爸抱过你们?”
这一次,每一个孩子都高高地举起了手。
我追问道:“你们的爸爸都抱过你们,那为什么爸爸不可以抱娃娃呢?”
孩子们都不说话了。过了一会儿,小江说:“爸爸可以抱娃娃。”
仿佛受到认可似的,小宸开心地凑到小可身边,轻轻地抚摸着娃娃。等等和小江也凑了小脑袋过来,好奇地看小可给娃娃换衣服。(见图7-5、图7-6)
图7-5 一起照顾娃娃1
图7-6 一起照顾娃娃2
1.抓住幼儿模仿的契机
小班阶段,孩子的很多行为都源于模仿。场景一小可抱娃娃的娴熟姿势必然来源于曾经看见别人做过。孩子的行为一定有大人的影子。此时,孩子们在娃娃家的分工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了他们家庭的分工。因此,即便有孩子游离在外,我也没急于介入他们的游戏,没有急于企图帮助他们找到自己在游戏中的定位。我希望借这个机会了解孩子们对家庭角色的看法,看看孩子们自己是怎么做的。另外,能够看出我班幼儿已经基本可以有目的地开展游戏了,虽然大部分幼儿仍然处于独自游戏到平行游戏的阶段,但遇到问题可以主动与同伴沟通。
2.结合家庭、社会具体问题引发幼儿思考
在场景二中,我意识到孩子们在“爸爸可不可以抱娃娃”这个问题上存在一种群体无意识行为,这源于他们从家庭或者社会中得来的性别刻板印象。这种刻板印象由来已久,就像是父母认为男孩就应该爱玩车,女孩就应该玩娃娃一样。在社会和家庭的耳濡目染中,孩子也会认为爸爸就该在外工作,妈妈就该煮饭、照顾孩子。长期的刻板印象可能导致幼儿在社会角色意识上的混淆,不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小班孩子难以理解这个复杂的问题,因此在活动中,我仅通过“爸爸有没有抱过你”这个问题来引导孩子,让孩子们有自己的思考。
本次活动后,我给孩子们布置了一项“任务”,请他们每天晚上观察爸爸妈妈在家里都做了些什么,彼此的事情有什么不同。相信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思考,孩子们会有自己的想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