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恢恢抢我的水管玩具。”“老师,淼淼不和我一起玩比萨玩具。”……根据观察,孩子们之间每天发生的大部分冲突,是为了争抢想要的东西或玩具。
场景一:娃娃家区角的争抢冲突(见图3-3)
辰辰:“恢恢不是我的好朋友。”
老师:“为什么恢恢不是你的好朋友?”
辰辰:“因为他不跟我玩游戏,还抢我的医生玩具,那是我先拿到的。”
恢恢:“是我先拿到的。”
老师:“你们都想玩这个玩具,除了抢还有其他办法吗?还可以怎么做呢?”
辰辰:“老师,我知道,要分享。”
老师:“这是个好办法,要怎样分享呢?”
恢恢:“他先玩了,我再玩。”
老师:“轮流玩的办法很好,那你们能这样做吗?”
辰辰、恢恢:“可以的。”
说完,两个小朋友都笑了。
老师:“你们俩的表情都在笑,现在你们的心情怎么样?”
辰辰、恢恢:“开心了。”
图3-3 娃娃家区角的争抢冲突
场景二:玩沙池里的争执(见图3-4)
园园:“君君和小予抢我的工具。”
老师:“你们三个都想玩,可这样拉扯着,你们谁也玩不了呀,怎么办呢?”
小予:“他都玩了那么久,该我玩了。”
君君:“我要玩。”
园园:“是我先拿到的。”
老师:“除了这样抢还有其他办法吗?”
园园:“要分享,可这是我先拿到的。”(www.daowen.com)
老师:“嗯,分享是一个好办法,还有其他办法吗?”
小予:“我知道了,我再去找一个工具。”
小予在旁边的地上找来两个铲子,给君君一个,三人一起愉快地玩起了铲沙的游戏。
图3-4 玩沙池里的争执
场景三:我要和好朋友在一起
区域活动介绍后,突然听到阅阅大声哭起来,循着声音望去,阅阅正用手紧紧地抱着涵涵的脖子,涵涵一直躲着阅阅,很惧怕阅阅的样子,也不愿意跟阅阅站在一起。可阅阅一直追着涵涵跑,非要紧紧地抱着涵涵,还一直大声地哭。
老师:“阅阅,你为什么哭?”
阅阅:“涵涵不和我玩,她不想和我站在一起。”
老师:“涵涵,你为什么不和阅阅在一起呀?”
涵涵:“她抱着我,我不舒服。”
老师:“阅阅,你知道涵涵为什么不愿意和你一起玩吗?”
阅阅:“涵涵不想和我当好朋友了,她要和然然当好朋友,我就要抱着她。”
涵涵:“你抱着我很痛,你不抱我,我就和你在一起。”
老师:“阅阅,你这样抱着涵涵,让好朋友很痛,不舒服。阅阅可以不这样抱着涵涵吗?”
阅阅:“不好,她不和我当好朋友了,她和然然是好朋友。”
老师:“涵涵,你和然然是好朋友了,还愿意是阅阅的好朋友吗?”
涵涵:“她不要这样抱着我,我们还是好朋友。”
老师:“那你们俩加上然然,是不是有三个好朋友了。”
阅阅:“嗯嗯,我们有三个好朋友了,我们一起去找然然玩吧。”
说着两个好朋友手拉着手一起去找然然了。
在场景一和场景二中,分享行为是使他人获益的亲社会行为,是幼儿能够将自己的物品分给他人使用或与他人共同使用的行为。初入幼儿园的幼儿往往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很难顾及他人的情绪和需要,分享意识薄弱,自然也少有主动的分享行为。因此,小班幼儿在园常会出现同伴之间争抢玩具的现象。在老师的适时引导下,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在情境中习得怎样正确与同伴交往的方法。虽然这个过程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改变的,但通过长期和及时的引导,幼儿会有很大改变,当再遇到这类问题的时候,他们知道除了抢还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
生活处处皆课程,教育时时可开展。对于小班幼儿来说,老师的随机引导与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场景三的同伴交往问题上,阅阅看到涵涵与然然在一起玩,不和自己玩,害怕失去涵涵这位好朋友,就选择用紧紧抱住对方的方式想留好朋友在自己身边,而没有想到这一行为对好朋友会造成伤害,会把好朋友弄疼,会让好朋友害怕。老师发现幼儿交往的问题后,耐心倾听,启发式提问,对幼儿的行为进行适时引导,对整个行为过程进行询问梳理,让幼儿双方明白这样做的原因与后果,引导幼儿理解他人的情绪体验,这样的体验对幼儿社会性发展是有效的支持。
小班幼儿从家庭进入幼儿园,他们的社会性交往关系已经不仅仅是亲人之间的交往关系,而是扩展到和同伴的关系上。幼儿通过与同伴的交往能使其在更大范围内体验一种全新的人际关系。而现今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在家缺少同龄伙伴、接触面狭窄等原因,很容易产生以自我为中心、攻击性强、不合群等问题,小班幼儿尤其如此。通过“我的朋友”系列主题活动的开展,我对小班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的培养有了许多的新思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