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盐铁会议:激烈评价汉武帝征伐匈奴的功过与国防政策

盐铁会议:激烈评价汉武帝征伐匈奴的功过与国防政策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盐铁会议关于和战问题的激烈论战,实际上是对汉武帝征伐匈奴的功过和其国防政策得失的评价,也是对当时国防建设基本发展方向的深入探讨。但是,他们所指出的民族战争另一方面的后果,的确也是武帝继承者在当时应该引起重视的。

盐铁会议:激烈评价汉武帝征伐匈奴的功过与国防政策

盐铁会议关于和战问题的激烈论战,实际上是对武帝征伐匈奴的功过和其国防政策得失的评价,也是对当时国防建设基本发展方向的深入探讨。我们认为,今天评价这场论战,至少有两点值得引起注意。

第一,无论是桑弘羊派,还是贤良文学,其对战争问题的认识都既有合理的因素,又有偏颇的一面。他们都提出了某些正确的见解,然而由于观察问题的片面性,特别是对战争还缺乏科学的认识,因此都未能恰当地回答当时军事建设的时代课题。

桑弘羊等人充分肯定汉武帝反击匈奴侵扰的历史功绩,主张加强边地军事建设,这无疑是非常正确的。事实也是如此,如果没有汉武帝坚决反击匈奴的侵扰,汉朝的边患就无法解除,人民正常的生产活动就无法获得保证,汉朝的版图就无法得到巩固。如果边地的军事建设不予以加强,也就无从根除边患,实现长治久安的目的。但是,他们无视已经变化了的形势,讳言对匈奴战争的某些客观不良后果,继续原封不动地推行武帝后期的基本国策(其实武帝最后几年已经对政策做了必要的调整),单纯注重军事手段,忽视用物质文化交流手段争取少数民族的归附,全盘否定和亲的意义,这显然是不足为取的。

贤良文学们对战争问题的认识,明显地受儒学教条的束缚,表现出“迂远而阔于事情”的特点。他们只看到战争的消极方面,进而对反击匈奴的战争横加指责,这就完全抹杀了这场战争的正义性和必要性,可谓“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同样,他们对边防建设的见解也非常幼稚可笑。但是,他们所指出的民族战争另一方面的后果,的确也是武帝继承者在当时应该引起重视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的见识还是有可取之处的。同时,他们提倡仁义,崇尚德服,主张和亲,反对穷兵黩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纯依靠战争的不足。(www.daowen.com)

桑弘羊等人和贤良文学们在战争问题上的论战,给予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就是必须把握事物的本质,以全面的辩证的观点进行观察,防止表面化和片面化。盐铁会议上论战双方之所以都陷于偏颇片面的窠臼,说到底,是他们仅仅把握了部分真理,并不恰当地加以夸大,没有也不可能从对方的意见中汲取合理的因素,用以完善、丰富自己的认识,使之能够圆满地解决现实课题。这一历史经验教训值得引起重视。

第二,盐铁会议对有关问题展开正确和充分的论战,对于决策者全面听取不同意见,在反复比较各自的优劣长短基础上,综合吸取其合理内涵,从而做出切合实际的战略抉择,指导社会实践,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盐铁会议上关于战争问题的论战,是十分尖锐、完全对立的。但会议的实际操纵者霍光等人,在会议进行过程中并没有表现出明显偏袒一方的态度,而是让论战双方充分亮出自己的观点,然后有选择地批判性吸取双方观点中的合理成分。事实的发展也是如此,霍光等人没有按照桑弘羊的方案去指导汉王朝的军事活动,因为在当时国民生计凋敝、匈奴边患基本被抑制的历史条件下,再一味主战,就会进一步激化阶级矛盾,导致统治秩序的严重不稳。同时,霍光也并未根据贤良文学的意见,放弃军队和边防建设,因为照此办理,就会造成边防松弛、军队战斗力瓦解的严重恶果。霍光等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能够虚心听取各种不同意见,从中发现其正确的成分,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最终制定出对待匈奴问题的符合实际的战略方针。这就是根据汉武帝对匈战争的实际后果,结合西汉王朝当时的政治、经济需要,在屯军戍边、对匈奴小规模入侵进行必要反击的同时,稳妥持重,不再主动出击匈奴,贯彻“知时务之要,轻徭薄赋,与民休息”[129]的方针,从而造就了“始元、元凤之间,匈奴和亲,百姓充实”[130]的清明政治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