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张良的战略决策造诣—《中国兵学通史·秦汉卷第四节》

张良的战略决策造诣—《中国兵学通史·秦汉卷第四节》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汉高祖二年四月,刘邦统率诸侯兵号称56万人讨伐项羽,正式拉开了楚汉战争战略决战的帷幕。张良是秦汉之际一位非常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张良认为,鉴于彭城之战的失利和汉弱楚强的实际,刘邦集团必须适时改变战略方针,转攻为守,积极防御,以挫败项羽速战速决的企图。可见,英布的向背足以影响楚汉战争的全局。因此,鼓动和支持彭越,使其在项羽的后方大肆骚扰楚军,既是可行的,又对于整个楚汉战争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张良的战略决策造诣—《中国兵学通史·秦汉卷第四节》

前后不过短短4年(前206—前202)的楚汉战争,上演了中国战争史上最为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一幕战争活剧。而这场战争活剧起承转合的关键,则在于作为“画策臣”和“帝王师”的张良,能够站在战争全局的高度运筹帷幄,贡献出了《下邑对》《荥阳对》等环环相扣的奇谋良策,使汉王刘邦数次绝处逢生,最终战胜“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霸王项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大一统王朝——汉朝

项羽在分封诸侯后,以为天下从此太平,于是率军东归,踌躇满志地回到彭城,做起了楚霸王号令天下的美梦。实际上,由于分封不均,从此诸侯间的割据战争此起彼伏。尤其是被分封为汉王的刘邦,因未如约据有关中之地,更是心怀不满,时刻谋划着推翻项羽,夺取天下。

分封之初,刘邦听从谋士萧何的建议,忍气吞声前往汉中。到了汉中后,他又根据韩信《汉中对》的战略谋划,在韩信、萧何的辅佐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于汉高祖元年(前206),乘项羽东归、人心思汉之机,立即发动战略反攻,一举还定三秦,收复了全部关中地区,从而为日后与项羽逐鹿天下奠定了基础。

夺取关中后,刘邦又趁项羽陷于北上伐齐之机,完成了战略进攻的各项准备。汉高祖二年(前205)四月,刘邦统率诸侯兵号称56万人讨伐项羽,正式拉开了楚汉战争战略决战的帷幕。汉军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一举攻克楚都彭城,取得伐楚战争的第一次大胜利。然而在袭占彭城之后,刘邦满足于表面的胜利,置酒作乐,疏于戒备。平叛在外的项羽立即亲率3万精锐骑兵回救,以迅雷不及掩耳的行动,自西、南两个方向,绕至汉军侧后,切断汉军归路,然后自西向东猛攻,与汉军战于彭城郊外,并速战速决,大败刘邦,歼灭汉军达20余万之众。战局的发展急转直下。

四月下旬,溃不成军的刘邦只带了数十名随从侥幸逃出重围,惊魂未定地向荥阳撤退。溃退到下邑时,面对前所未有的挫败,“下马踞鞍而问”,急切地向张良讨教转危为安的方略

张良是秦汉之际一位非常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太史公司马迁在其《史记》中,曾以其浪漫笔法记载了一个“圯桥授书”的故事,说是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张良雇人刺杀秦始皇失败后流亡于下邳期间,遇到了一位号称“黄石公”的圯上老人,这位个性鲜明而又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老人,以其特有的古怪方式对张良反复考察,认为张良“孺子可教”,于是把一本名为《太公兵法》的书“授”给张良,并告诫张良:“读此可为帝王师。”过了10年,到公元前209年,陈涉、吴广在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州东南)率应征戍边的数百士卒举起反秦义旗,张良也聚众响应,在下邳遇到汉高祖刘邦后,从此追随汉高祖,成为汉高祖最重要的谋臣。

自追随刘邦之后,在刘邦夺取天下的各个阶段,每每危难之际,张良都能以其聪明才智贡献出高明的谋划和奇计妙策,扭转乾坤,助刘邦的事业转危为安,走向胜利的坦途:在秦末农民起义斗争处于低潮时,张良力劝刘邦避开秦军主力,绕道南阳、蓝田,捷足先登,先入关中;当项羽挟战胜章邯等秦军主力之余威西进至霸上(今陕西西安东),部署军队进攻,刘邦面临覆亡的危险时,张良献计让刘邦卑辞求和,骗过项羽,从而化解鸿门宴上的危机,让刘邦逃过灭顶之灾;在刘邦闷闷不乐前往巴蜀时,张良一方面力劝刘邦烧毁栈道,以示无东进之意,从而麻痹项羽,并借暂栖巴蜀之机,暗中积极备战,另一方面又劝项羽不要防备刘邦,而将在齐地发动反楚战争的田荣作为最大的威胁;当刘邦“暗度陈仓”,夺取关中时,张良写信给项羽说“汉王失职,欲得关中,如约即止,不敢复东”,使项羽未能解决野心最大、心计最深的刘邦。

此次刘邦彭城惨败,形势危若累卵时,张良向刘邦奉献了著名的《下邑对》。

《下邑对》的核心,是提出了楚汉战争的战略方针,即正面坚持、敌后扰敌与南北两翼牵制,进而逐步夺取战略主动权,转变楚强汉弱的形势,最后战胜项羽。具体来说:

一是正面坚守,与敌周旋。张良认为,鉴于彭城之战的失利和汉弱楚强的实际,刘邦集团必须适时改变战略方针,转攻为守,积极防御,以挫败项羽速战速决的企图。为此,在正面战场,必须以荥阳为战略防线的主轴,利用荥阳、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镇)的优越地形,分兵把守险要,依托豫西丘陵山地,布置防御工事,拒项羽于汜水以东的黄河平原上,阻止楚军西进,屏蔽河南西部,确保关中安全。进而以关中为大后方,利用其人力、物力,以支持战略相持阶段的持久消耗战。

二是利用矛盾,分化瓦解项羽集团,支持彭越进行敌后袭扰。九江王英布是项羽手下最具智勇而且善用兵的大将,勇冠三军。他原为项梁部属,项梁阵亡后归项羽指挥,在巨鹿之战中,战功“为众军之最”,颇受项羽的器重,是项羽最强大、最重要的盟友。而且,英布的封地地处淮南,据六安及寿春附近地区,是项羽大军主要的粮食供应基地。此外,彭城之战后,九江王英布还是诸侯中唯一没有叛楚的强大势力。可见,英布的向背足以影响楚汉战争的全局。只要策反了英布,就可以孤立项羽的势力,切断项羽的“左臂”,使其侧背暴露,不敢全力进攻刘邦,甚至还势必导致项羽不得不分出一部分兵力去对付英布。

彭越是楚汉战争中的另一位枭雄。他的资历很老,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爆发前,他就在山东巨野泽(今山东巨野县北)聚众“为盗”。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爆发后,他率众响应起义,并跟随刘邦多次出战,此后一直转战梁地一带。项羽入关后,大封诸侯,彭越虽拥有数万之众,却因为不是项羽的亲信而未受片土之封,心中愤懑,于是接受反楚的齐王田荣的任命,率部攻楚。刘邦率“五路诸侯兵”偷袭彭城时,彭越又率3万余人加入讨伐项羽的阵营,被刘邦任命为魏国相,负责攻掠梁地。彭城之战刘邦惨败后,彭越率部退到河上(今属河南滑县),观望形势。应该说,彭越既有实力,又善用兵,其根据地还处于项羽的后方,可以作为游兵,予项羽以重大打击,实为项羽心腹之患。尤其是,彭越曾多次与项羽为敌,与项羽有不可调和的矛盾,而与刘邦则有故旧关系以及联合抗击项羽的经历。因此,鼓动和支持彭越,使其在项羽的后方大肆骚扰楚军,既是可行的,又对于整个楚汉战争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刘邦只要得到彭越之助,势必使项羽后方不宁,疲于奔命,无法专力进攻汉军。

三是倚重韩信,开辟北方战场。韩信是整个楚汉战争中身系天下安危的名将。他智勇双全,作战指挥灵活机动,曾向刘邦奉献过著名的《汉中对》,提出了“还定三秦,东向争雄”的战略谋划,并辅佐刘邦顺利实现了这一战略目标。应该说,汉王刘邦手下虽猛将如云,但论才能谋略,没有一个可以与韩信相比。所以张良在《下邑对》中强调:“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47]这等于提醒刘邦,要取得反楚战争的最后胜利,最为关键的是要重用韩信,只有调动韩信的积极性,发挥其聪明才智和高超的作战指挥艺术,让其在战略上独当一面,才能真正转变被动的战略态势。

四是精心运筹,区分先后缓急。秦末以来,群雄纷起,豪杰并立,拥兵割地者不计其数。尤其是彭城惨败后,刘邦一路溃退,原来的反楚联盟土崩瓦解,各路诸侯纷纷叛汉归楚。在这样的形势下,张良独具慧眼,认为争取和重用英布、彭越、韩信这三大势力,做到奇正相生,正面坚持与侧翼袭扰相结合,是夺取战略主动权并最后战胜项羽的关键。张良进而提出,在韩信、英布、彭越三人之中,最迫切的工作是必须先争取英布和彭越,所谓“此两人可急使”。[48]张良的这一见解是非常高明的,因为:第一,在当时的形势下,只有争取时间,迅速策反英布,拉拢彭越,让英布在南方牵制项羽,让彭越在敌后骚扰项羽,才能确保正面战场荥阳、成皋防线稳定,否则,仅靠刘邦的力量,很难抵挡项羽的正面进攻,而一旦荥阳、成皋防线失守,必然导致全面崩溃;第二,英布、彭越的战略牵制除了可以保证稳定正面战场荥阳防线外,还可以使项羽主力陷于东方战场,为汉军后续的战略部署和战略行动的展开提供条件,确保韩信有机会开辟北方战场,并集中力量逐一歼灭黄河以北的魏、代、赵、燕、齐等割据势力,向楚军侧后发展,威胁楚军侧背,孤立楚军,进而完成大迂回的战略包围,彻底陷楚军于被动境地。

刘邦退据荥阳后,一方面收拾彭城战后之残局,稳定诸侯叛离的危势;另一方面按照张良《下邑对》提出的策略,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措施和部署。

其一,坚守战略正面。为遏制项羽的进攻态势,挫败项羽欲乘胜追击,彻底消灭刘邦集团的战略企图,刘邦迅速召集残部,亲自率军在荥阳、成皋、广武一线艰苦支撑。他接受郦食其守敖仓(在今河南荥阳东北敖山上,山上有城,东北临汴水,秦时在城中筑仓储粮,因名敖仓)之粟的建议,修筑甬道以连接敖仓、荥阳与黄河,取敖仓的粮食储备为军粮,利用荥阳一带的丘陵地形和敖仓丰足的粮食储备,屯重兵于成皋、巩县(今河南巩义)、洛阳一线,形成多层次的防御体系,以迎击楚军的正面进攻,将项羽的主力遏制在荥阳一带。为确保正面抗击项羽,与项羽长期抗衡,在荥阳防线初步稳定后,刘邦又亲自率樊哙周勃等回关中镇压反叛势力,部署关中部队防守各要塞,以确保关中根据地的安全。此外,刘邦还特意派萧何镇守关中,巩固后方,整顿内政,发展生产,使关中能够为荥阳前线源源不断地输送物资和兵员。结果,虽然项羽大军不断猛烈攻击,正面战场处境困难,荥阳、成皋几经易手,形势经常不利于汉军,但有关中根据地兵员、物力源源不断的补充,以及敌后战场与北方战场的积极策应配合,刘邦终于守住了荥阳一线。这对实现既定的正面坚守、侧翼包围的战略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其二,策反九江王英布,瓦解项羽集团。张良于四月下旬提出《下邑对》后,刘邦立即派随何率20人南使九江,并嘱咐随何:“公能说九江王布使举兵畔楚,项王必留击之。得留数月,吾取天下必矣。”[49]随何不负刘邦重托,克服重重困难,于五月初带着刘邦的书信到了九江。得到面见英布的机会后,随何以楚汉强弱之形势,从去之利弊得失,以及扩大九江封地为劝诱,终于说服英布背楚归汉,“起兵而攻楚”,[50]进攻项羽的侧背,这样就切断了项羽的“左臂”,迫使项羽暂缓对荥阳的正面进攻,抽出生力军南征,他的两员大将项声、龙且率军与英布大战数月之久。英布失败后,干脆率军投降了刘邦,转战于成皋和南阳一带,成为在侧翼牵制项羽的一支重要力量。

其三,鼓动和支持彭越,开辟敌后战场。彭越处于项羽的右侧背,此前曾配合刘邦反楚。彭城之战后,刘邦立即派人以梁地为诱饵,鼓动彭越以“游兵击楚”,[51]继续袭击、骚扰项羽的后方,以调动楚军,使项羽疲于奔命,从而配合正面战场的防御作战。在项羽发动对荥阳的第一次进攻时,彭越率军千里跃进,绕到彭城东南的下邳,击败留守彭城的楚将,造成威逼彭城之势,迫项羽撤荥阳之围,回救彭城。当项羽在正面战场发动第二次进攻,一度攻克荥阳、成皋之时,彭越又率军袭击梁地,断绝了荥阳前线楚军的后勤供应,逼迫项羽第二次回师,从而予刘邦以喘息之机。在项羽第三次围攻荥阳、成皋时,彭越又乘机在东方攻城略地,控制梁地,使项羽处于前后夹击之中。

其四,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棋,是按照张良的建议真正重用韩信,拜韩信为左丞相,令其率兵北上“当一面”,开辟北方战场,以减轻荥阳、成皋一线的压力。韩信不负厚望,集中力量逐一歼灭黄河以北的魏、代、赵、燕、楚和东面的齐等割据势力,向楚军侧后发展,威胁楚军侧背,切断楚军的粮道,进而指挥汉军大举出击。

以上部署,体现了依托关中,正面相持,南翼牵制,北翼进攻,以及敌后扰敌与间谋攻心战相结合的对楚作战的全面方针。于是,在西起荥阳,东到彭城,南起九江,北至燕、代的广大的地域,刘项双方展开了中国战争史上空前壮观的战争。

但刘邦在执行既定战略的过程中,曾一度发生动摇,尤其是汉高祖三年(前204),项羽大举进攻荥阳,数次袭击破坏汉军运粮之甬道,荥阳、成皋也几度易手。虽然其间彭越不断进行敌后袭扰,逼得项羽两次回军,但正面战场危机频频。到了十二月,荥阳仍处于项羽的包围之中,战局仍然处于胶着状态。在这战略相持的关键时刻,谋士郦食其向焦头烂额的刘邦提出了一个建议:分封和扶植六国的后人,让项羽多面树敌,以削弱楚军,使刘邦取代项羽成为天下霸主。刘邦本来已经接受了这个建议,并派人铸刻印玺,准备实行分封。恰巧张良前来,刘邦很得意地讲了这个计策,并征求张良的意见。张良一听就急了,认为这是个馊主意,张良说:“陛下事去矣!”[52]为了给刘邦讲清其中道理,张良于匆忙之中借用刘邦吃饭的筷子作为算筹进行分析,于是就有了历史上著名的《荥阳对》。

张良认为,分封六国后裔有“八不可”。这“八不可”,既源于刘邦和项羽双方实力对比的悬殊,又因为时异势异。更重要的是,一旦分封,势必动摇军心,导致自己集团的瓦解:“且天下游士离其亲戚,弃坟墓,去故旧,从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今复六国,立韩、魏、燕、赵、齐、楚之后,天下游士各归事其主,从其亲戚,反其故旧坟墓,陛下与谁取天下乎?其不可八矣。且夫楚唯无强,六国立者复桡而从之,陛下焉得而臣之?”[53]换言之,分封六国后裔完全是一种饮鸩止渴的方法,其结果不但不能削弱楚军,反而会使自己内部人心不稳,并树立更多的与汉争天下的敌人,所谓“诚用客之谋,陛下事去矣”,也就是说,灭楚统一天下的事业必然难以实现!刘邦听了张良《荥阳对》的分析,猛然省悟,正在吃的饭几乎要喷出来,并大骂郦食其是个毫无见识的儒生,差一点坏了自己的大事,然后立即下令,将刻铸好准备分封六国后裔的印玺销毁。

《荥阳对》的高明之处,在于敏锐地指出了分封之策在现实中既不可行,又遗患无穷,也完全违背了既定的战略方针,更与既定的战略目标背道而驰。张良《荥阳对》合情合理的战略分析,促使刘邦在战略相持转入战略反攻的关键时刻,能够坚持既定的战略方针,从而正兵与奇兵交替使用,互为协同,巧妙策应,以主力抗衡敌之主力,以偏师打开战场局面。结果,项羽发动的多次的正面进攻和围困几乎一无所获,而刘邦则开辟了多个战场,使楚军陷入多面作战的困境,顾此而失彼。待韩信破齐之后,项羽已经进退不得,只好与刘邦议和,双方遂以鸿沟为界,平分天下。至此,战略主动权已经完全转移到刘邦之手。

公元前202年十月,鸿沟划界刚一结束,张良又劝刘邦把握战略反攻的契机,趁项羽在议和后率军东归之际,适时发起战略反攻。刘邦听从张良建议,指挥汉军对楚军实施战略追击,穷追猛打,并于当年十一月,令韩信统一指挥数量占优势的兵力,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南)与项羽进行战略决战,予项羽以致命一击。经此一役,楚军主力遭汉军包围聚歼,曾经不可一世的项羽也自刎乌江(今安徽和县)。至此,长达4年之久的楚汉战争以刘邦的彻底胜利而告结束。次年二月,刘邦在洛阳正式称帝,建立汉朝,重新建立了大一统的帝国。

弱小的刘邦之所以战胜强大的项羽,除了政治上注重争取人心和团结内部外,军事上的胜算主要在于对战略全局的适当处置,作战指挥的高明正确,也即善于行“权谋”,而这些“智”,主要来自张良。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曾盛赞张良“运筹神算”,并感叹:“高祖离(遭遇)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天乎?”[54]而刘邦在夺取全国统治权后论功行赏时也承认:“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55]称赞张良为“三杰”之一,论为首功,并在称帝后仍称子房,而不像对萧何、韩信那样直呼其名,以示对这位“画策臣”“帝王师”的由衷尊重。

张良的功名事业将黄老兵学的精髓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境界。司马迁说,他原以为张良是个伟丈夫,及至见到张良的画像,才知道其“状貌如妇人好女”[56],足见张良身上道家恬淡而外示柔弱的气质。宋代大哲学家朱熹在回答学生的提问时,也明确地讲:“子房分明是得老子之术,其处己、谋人皆是。”[57]又说,“子房全是黄老”,能将老子隐忍待机、柔弱胜刚强的理论在实践中发挥到极致:“老氏之学最忍,它闲时似个虚无卑弱底人,莫教紧要处发出来,更教你枝梧不住,如张子房是也。子房皆老氏之学。如峣关之战,与秦将连和了,忽乘其懈击之;鸿沟之约,与项羽讲和了,忽回军杀之,这个便是他柔弱之发处。可畏!可畏!它计策不须多,只消两三次如此,高祖之业成矣。”[58]总之,作为秦汉之际一位看似闲云野鹤的人物,黄老式的张良实则更是一位擅长战略谋划,深通进退之道的哲人。

【注释】

[1]吕思勉:《经子解题》,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第234页。

[2]《史记》卷八十五《吕不韦列传》。

[3]《史记》卷十四《十二诸侯年表》。

[4]《史记》卷八十五《吕不韦列传》。

[5]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秦汉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页。

[6]《吕氏春秋集释》卷七《禁塞》。

[7]《吕氏春秋集释》卷七《荡兵》。

[8]《吕氏春秋集释》卷七《禁塞》。

[9]《吕氏春秋集释》卷七《振乱》。

[10]《吕氏春秋集释》卷十九《上德》。

[11]《吕氏春秋集释》卷九《顺民》。

[12]《吕氏春秋集释》卷十九《适威》。

[13]《吕氏春秋集释》卷九《精通》。

[14]《吕氏春秋集释》卷七《怀宠》。

[15]《吕氏春秋集释》卷八《论威》。

[16]《吕氏春秋集释》卷十五《不广》。(www.daowen.com)

[17]《吕氏春秋集释》卷八《简选》。

[18][古罗马]韦格蒂乌斯·雷纳图斯著,袁坚译:《兵法简述》,解放军出版社,1998年,第41页。

[19]《吕氏春秋集释》卷八《简选》。

[20]《吕氏春秋集释》卷十六《察微》。

[21]《吕氏春秋集释》卷八《论威》。

[22]《吕氏春秋集释》卷八《决胜》。

[23]《吕氏春秋集释》卷二十《召类》。

[24]《吕氏春秋集释》卷八《决胜》。

[25]《吕氏春秋集释》卷十四《长攻》。

[26]《吕氏春秋集释》卷十五《贵因》。

[27]《吕氏春秋集释》卷二十一《贵卒》。

[28]《吕氏春秋集释》卷八《论威》。

[29]《吕氏春秋集释》卷八《决胜》。

[30]《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下。

[31]《孙子兵法新注·九地篇》。

[32]霍印章:《秦代军事史》,第190页。

[33]《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

[34]司马光编著,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十一《汉纪三》,高帝五年,中华书局,1956年。

[35]《孙子兵法新注·九地篇》。

[36]《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

[37]《孙子兵法新注·计篇》。

[38]《孙子兵法新注·九地篇》。

[39]《六韬》卷二《武韬·发启》。

[40]《孙子兵法新注·军争篇》。

[41]《阵纪注释》卷一《赏罚》。

[42][德]克劳塞维茨著,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译:《战争论》,解放军出版社,2004年,第87、179、246页。

[43][法]安德烈·博福尔著,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译:《战略入门》,军事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8页。

[44][英]富勒著,绽旭译,周驰校:《战争指导》,解放军出版社,2006年,第145页。

[45][英]富勒著,周德等译:《装甲战》,第53页。

[46]《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

[47]《史记》卷五十五《留侯世家》。

[48]《史记》卷五十五《留侯世家》。

[49]《汉书》卷一上《高帝纪上》。

[50]《史记》卷九十一《黥布列传》。

[51]《汉书》卷三十四《韩彭英卢吴传》。

[52]《史记》卷五十五《留侯世家》。

[53]《史记》卷五十五《留侯世家》。

[54]《史记》卷五十五《留侯世家》。

[55]《史记》卷八《高祖本纪》。

[56]《史记》卷五十五《留侯世家》。

[57]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五《历代二》,中华书局,1986年。

[58]《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五《老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