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公三略》以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和别具一格的鲜明特色,在中国兵学发展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成为人们相对比较熟悉并激赏珍视的少数几部兵学名著之一。这在它后世的流传情况,人们的一般评价,其在众多兵书中所享有的特殊待遇以及在海外的影响等方面均得到了相当充分的体现。
《黄石公三略》问世之后,即受到了社会的普遍重视,不仅为历代兵家、学者所青睐,而且也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早在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陈琳就在其《武军赋·序》中将《三略》与《孙子》《吴子》《六韬》相提并论,予以很高的评价。三国时期李康《运命论》称“张良受黄石之符,诵《三略》之说,以游于群雄”,把张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巨大成功,归结为熟诵《三略》,从中汲取智慧韬略的结果。可见《黄石公三略》成书不久,就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这种状况,在后世一直得到延续。《唐太宗李卫公问对》的作者指出:“张良所学,太公《六韬》《三略》是也;韩信所学,穰苴、孙武是也。”也把《三略》与《六韬》《司马法》《孙子》放在一起评骘,强调它是造就一代杰出军事家的巨大源泉。
正因为《三略》流传甚广,内涵丰富重要,所以它也常常成为古代著名类书、政书选录著述的重要对象。例如唐代著名政治家魏徵奉唐太宗李世民之命编撰的《群书治要》,就选录了《黄石公三略》的很多内容,作为“劝戒”皇帝治国安邦的重要“政术”参考。[135]又如,北宋时期,由右仆射、著名文学家李昉奉敕主编,宋太宗赵炅亲自题写书名的《太平御览》一书,也选录了《黄石公三略》的大量文字。
《黄石公三略》受到人们的重视,还表现在有不少人热衷于为它作注和进行阐说。据当代许保林先生等人的研究,从南北朝时期北魏著名学者刘昞为《黄石公三略》作注伊始,经唐宋直至清末,为该书作各种注释、解说的多达六十余家。
至于《黄石公三略》能够入选著名的《武经七书》,更反映出它在历史上享有的特殊地位。北宋神宗赵顼统治时期,朝廷有憾于王朝在对辽与西夏的军事斗争中屡遭失利的被动局面,决定兴办武学,培养优秀军事人才,以振衰起弊,扭转形势。为了适应“武学”教学和训练的需要,朝廷遂于元丰三年(1080)诏命国子监司业朱服和武学博士何去非等人“校定《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靖问对》等书,镂板行之”[136]。从此,《黄石公三略》《孙子兵法》等七部兵书被定名为兵家经典著作《武经七书》,此为中国古代第一部由官方校刊颁行的军事理论教科书。前已提到,《黄石公三略》的中心内容是论述政略,与《孙子》《唐太宗李卫公问对》等纯正意义上的兵学典籍情况有所不同,然而,它还是被选入《武经七书》,这说明它的确在中国传统军事思想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不可替代的地位。
历史上人们对《黄石公三略》的学术价值同样是赞誉有加、推崇备至。如南宋宁宗开禧间太子詹事、著名学者戴少望在《将鉴论断》中曾指出:“兵法传于今世者七家,惟《三略》通于道而适于用,可以立功而保身。”南宋孝宗乾道年间敷文阁直学士、著名学者晁公武也认为《黄石公三略》“其书论用兵机权之妙,严明之决,明妙审决,军可以死易生,国可以存易亡”[137]。而清代乾隆皇帝之第六子永瑢奉命领衔编撰的《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兵家类》则评价《三略》“其大旨出于黄老,务在沉几观变,先立于不败,以求敌人可胜,操术颇巧,兵家或往往用之”[138]。这些有关《三略》的评语,充分揭示了其书的鲜明特色,准确指出了它具有很高的军事学术价值和谋略实用价值。这也正是《黄石公三略》一书为历代众多政治家、军事家和兵学家所高度推重,为后世兵书著作或其他著作所广泛征引的原因所在。由此可见,《黄石公三略》对于推动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和军事学术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而重要的贡献,堪称我国古代兵学理论宝库中一颗璀璨明珠。
人类的精神活动,在某种意义上具有相通一致之处,这种相通一致性,能使得地域的界限悄然隐没,从而确保优秀思想文化超越空间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优秀的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黄石公三略》揭示了治国御军的某些内在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普遍的启迪意义和适用性。因此,它不仅为中国古代兵学家所推重,而且也很自然地得到异域他乡之人的青睐,很早就流传到国外,成为中外文化友好交流的使者。
日本宽平年间(889—898),日皇诏命藤原佐世撰《日本国见在书目》著录有《黄石公三略》一书。日本宽平年间相当于我国唐朝昭宗龙纪元年至光化元年。这说明,至迟到唐昭宗时期,该书就已流传到了日本。之后,日本不仅把该书与《六韬》定为武学的主要教科书之一,而且还产生了许多日本学者研究《三略》的专著,诸如林道春的《黄石公三略评判》《三略讲义私考》,山冢义炬的《三略备考》,山鹿素行的《三略句读》《三略谚义》《三略要证》,喜多村政方的《三略便义》等等。[139]另外,《黄石公三略》也流传到了朝鲜半岛,并且在1777年(清乾隆四十二年)出现了朝鲜文刊本。这些情况,足以表明《黄石公三略》的影响是远播海外的。
直至今天,《黄石公三略》兵学理论的合理内核仍不无积极的价值,剔除书中的某些封建糟粕,其富有哲理的辩证思维方式,颇具实践意义的治国御军战略思想,重视民众力量,崇尚知识与智慧,强调将帅以身作则,主张任人唯贤、用人所长,提倡维护统一等许多观点,对于国家和军队建设,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尤其是其谋略原则,对于启迪人们的人生智慧,仍不无积极的作用。对此,宫玉振先生《白话三略·前言》曾做过比较扼要准确的概括,即:刚柔兼济原则、顺应时势原则、知其所止原则。《三略》在把握事物属性上,能做到以柔为主导,以刚为辅助,刚柔兼济,松严和谐,将坚持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完美结合;在对待事物的态度上,能做到顺应时势,通识时务,善于审时度势,把握机遇;在处世上,能做到随遇而安、知其所止,“酒饮微醺,花看半开”,警惕和防止物极必反、盛极而衰之悲剧的发生。这乃是人生的大智慧,也即处世为人的理想境界。《黄石公三略》能够在这些方面予以人们极大的启示,足以表明它的影响和价值已经超越单纯的军事领域,而渗透、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黄石公三略》的生机是不会枯竭的,其价值也是永恒的。
【注释】
[1]《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
[2]《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上。
[3]《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上。
[4]施子美:《施氏七书讲义·三略讲义》,《中国兵书集成》编委会:《中国兵书集成》第八册,解放军出版社、辽沈书社,1992年。
[5]刘寅:《武经七书直解·黄石公三略》,岳麓书社,1992年。
[6]朱墉辑:《武经七书汇解·黄石公三略》,《中国兵书集成》编委会:《中国兵书集成》第四十三册,解放军出版社、辽沈书社,1992年。
[7]《淮南鸿烈集解》卷七《精神训》。
[8]见《后汉书·吴盖陈臧列传》所论。
[9]王应麟撰,栾保群、田松青校点:《困学纪闻》卷十《诸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10]《四库全书总目》卷九十九《子部九·兵家类·黄石公三略三卷》。
[11]余嘉锡:《古书通例》卷一《案著录第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5—26页。
[12]《汉书》卷三十《艺文志》。
[13]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卷九十二《陈琳》,中华书局,1958年。
[14]《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三国文》卷四十三《李康》。
[15]魏收:《魏书》卷五十二《刘昞传》,中华书局,1974年。
[16]《后汉书》卷十八《吴盖陈臧列传》。
[17]《上略》与《下略》皆有类似的内容,只是在具体文字上略有出入。
[18]《史记》卷一百二十一《儒林列传》。
[19]《史记》卷一百二《张释之冯唐列传》。
[20]《史记》卷一百二十七《日者列传》。
[21]《史记》卷一百四《田叔列传》。
[22]王利器:《新语校注》卷上《无为》,中华书局,1986年。
[23]《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汉文》卷十五《贾谊》。
[24]《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
[25]《三略》卷下《下略》。
[26]《后汉书》卷四十九《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
[27]《后汉书》卷六十下《蔡邕列传》。
[28]《后汉书》卷四十九《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
[29]《三略》卷上《上略》。
[30]《论语注疏》卷二《为政》。
[31]杨伯峻:《论语译注·为政篇》,中华书局,2006年,第19页。
[32]《孟子注疏》卷六下《滕文公下》。
[33]《墨子间诂》卷九《非儒下》。
[34]《庄子集释》卷十下《天下》。
[35]《汉书》卷三十《艺文志》;《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
[36]《后汉书》卷五十二《崔骃列传》。
[37]王符著,汪继培笺,彭铎校正:《潜夫论笺校正》卷五《衰制》,中华书局,1985年。
[38]《潜夫论笺校正》卷八《德化》。
[39]《后汉书》卷八十下《文苑列传》。
[40]《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
[41]王利器:《文子疏义》卷九《下德》,中华书局,2000年。
[42]《文子疏义》卷十一《上义》。
[43]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马王堆汉墓帛书:经法·十大经·五政》,文物出版社,1976年,第55页。
[44]黄怀信:《鹖冠子校注》卷下《兵政》,中华书局,2014年。
[45]《文子疏义》卷十一《上义》。
[46]《马王堆汉墓帛书:经法·君正》,第13页。
[47]《文子疏义》卷八《自然》。
[48]《三略》卷下《下略》。
[49]《三略》卷下《下略》。
[50]《三略》卷上《上略》。
[51]《三略》卷上《上略》。
[53]《老子道德经注校释》下篇《六十七章》。
[54]《老子道德经注校释》下篇《六十九章》。
[55]《三略》卷上《上略》。
[56]《三略》卷上《上略》。
[57]《三略》卷下《下略》。
[58]《三略》卷下《下略》。
[59]《三略》卷下《下略》。
[60]《三略》卷下《下略》。
[61]《三略》卷上《上略》。
[62]《三略》卷中《中略》。
[63]《三略》卷上《上略》。
[64]《三略》卷上《上略》。
[65]《三略》卷上《上略》。(www.daowen.com)
[66]《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
[67]《汉书》卷三十《艺文志》。
[68]《三略》卷下《下略》。
[69]《三略》卷下《下略》。
[70]《三略》卷上《上略》。
[71]《三略》卷上《上略》。
[72]《三略》卷上《上略》。
[73]《三略》卷中《中略》。
[74]《三略》卷上《上略》。
[75]《三略》卷上《上略》。
[76]《三略》卷上《上略》。
[77]《三略》卷上《上略》。
[78]《孙子兵法新注·计篇》。
[79]《三略》卷上《上略》。
[80]《司马法》卷上《仁本》。
[81]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编:《银雀山汉墓竹简》第一册,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48页。
[82]《六韬》卷二《武韬·发启》。
[83]《三略》卷下《下略》。
[84]《三略》卷下《下略》。
[85]《三略》卷中《中略》。
[86]《三略》卷中《中略》。
[87]《三略》卷下《下略》。
[88]《三略》卷中《中略》。
[89]《三略》卷上《上略》。
[90]《三略》卷上《上略》。
[91]《三略》卷下《下略》。
[92]《三略》卷上《上略》。
[93]《三略》卷上《上略》。
[94]《三略》卷上《上略》。
[95]《孙子兵法新注·九地篇》。
[96]《史记》卷九十七《郦生陆贾列传》。
[97]《三略》卷中《中略》。
[98]《三略》卷中《中略》。
[99]《三略》卷下《下略》。
[100]《三略》卷下《下略》。
[101]《三略》卷中《中略》。
[102]《三略》卷下《下略》。
[103]《三略》卷上《上略》。
[104]《三略》卷中《中略》。
[105]《韩非子集解》卷十五《难一》。
[106]《三略》卷中《中略》。
[107]《三略》卷下《下略》。
[108]《三略》卷上《上略》。
[109]《三略》卷上《上略》。
[110]《三略》卷下《下略》。
[111]《三略》卷上《上略》。
[112]《三略》卷下《下略》。
[113]《三略》卷下《下略》。
[114]《三略》卷上《上略》。
[115]《三略》卷上《上略》。
[116]《三略》卷上《上略》。
[117]《三略》卷上《上略》。
[118]《三略》卷上《上略》。
[119]《三略》卷下《下略》。
[120]《三略》卷上《上略》。
[121]《三略》卷上《上略》。
[122]《三略》卷上《上略》。
[123]《三略》卷上《上略》。
[124]《三略》卷上《上略》。
[125]《三略》卷上《上略》。
[126]《三略》卷上《上略》。
[127]《三略》卷上《上略》。
[128]《三略》卷上《上略》。
[129]《三略》卷下《下略》。
[130]《三略》卷上《上略》。
[131]《三略》卷下《下略》。
[132]《三略》卷下《下略》。
[133]《三略》卷下《下略》。
[134]《三略》卷中《中略》。
[135]阮元撰,傅以礼重编:《四库未收书目提要》卷三《子部·杂家类·群书治要五十卷》,商务印书馆,1955年。
[136]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三,元丰三年四月乙未,中华书局,2004年。
[137]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卷十四《兵家类·黄石公三略三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138]《四库全书总目》卷九十九《子部九·兵家类·三略直解三卷》。
[139]许保林:《黄石公三略浅说》,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第3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