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三略》成书时间揭密!中国兵学通史内容详解

《三略》成书时间揭密!中国兵学通史内容详解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黄石公三略》作者究竟是谁?学术界在《三略》成书年代问题上的最普遍观点,是认为其大致成书于西汉末年。因为,一是都将《三略》视为两汉时期的作品,时差不过两百年左右,这在古书年代学上并非什么严重问题。现存史料表明,《三略》之名最早见于汉魏之际。由此可见,从文献著录角度考察,《三略》成书于东汉末年。总之,《后汉书·吴盖陈臧列传》虽引录了《黄石公记》文字,但这并不能作为《三略》成书于西汉的充足证据。

《三略》成书时间揭密!中国兵学通史内容详解

黄石公三略》作者究竟是谁?它究竟成书于何时?关于第一个问题,既然已基本排除了黄石公撰著的可能性,那么在缺乏充分材料来考定具体作者的情况下,大可存而不论。众所周知,秦汉以降,人们依托前代名人撰文作著的现象十分普遍,例如战国时期流行的黄帝之书,魏晋时期伪托列子所著的《列子》等等,都反映了这样的风气,它使得真正的作者姓名湮没无闻。《黄石公三略》作者的情况当与此类同,所以在今天我们大可不必在这个问题上花费太多的功夫。比较适宜的做法,是将《黄石公三略》的作者视为深富韬略、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隐逸高士

但是,关于《三略》成书年代,我们似有必要做进一步的考定,因为这对于我们从军事文化发展史的角度考察《三略》的特色和价值,深刻认识中国传统兵学嬗递之轨迹与一般规律实有裨益,而且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三略》的兵学地位。从这层意义上说,我们还要费些笔墨,谈谈《三略》的成书年代问题。

学术界在《三略》成书年代问题上的最普遍观点,是认为其大致成书于西汉末年。但也有少数学者论证其成书于东汉时期。虽说两说在时间界定上稍有先后,但是并无太大的分歧。因为,一是都将《三略》视为两汉时期的作品,时差不过两百年左右,这在古书年代学上并非什么严重问题。因为就古书成书一般规律而言,古书通常不成于一时一人之手,而往往有一个从雏形到定稿乃至流传的较长过程。[11]这样,无论将《三略》看成是西汉的作品抑或东汉的著述,均无大碍。二是就《三略》本身内容来看,不论是将其认定为西汉之作,还是将其认定为东汉之作,都有各自的道理,都能说得通。

当然,若有办法能更明晰地确定《三略》的成书年代,自是佳事。笔者的基本观点是《三略》当为东汉后期的兵学著作。以下略述主要理由。

一般而言,考定古书成书的确切年代,必须观照的重要因素不外乎历代典籍的著录以及文字引用,其书本身的主体思想倾向、主要内容以及文字风格、著作体例等等。而就这些方面来看,我们认为,将《三略》的成书年代确定在东汉晚期更为合理。

首先,从文献著录所透露的信息看,《黄石公三略》成书当在东汉末年。《汉书·艺文志·兵书略序》云:“汉兴,张良韩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删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12]然而《汉书·艺文志》并没有著录《黄石公三略》。这说明迄至东汉中期班固时,其书尚未定型与面世。

现存史料表明,《三略》之名最早见于汉魏之际。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在其《武军赋》中始有“《三略》《六韬》之术”的说法[13];三国魏明帝时隰阳侯李康《运命论》复称:“张良受黄石之符,诵《三略》之说,以游于群雄。”[14]这说明《三略》是在东汉末年才开始流传于世的,它的成书当基本与此同步。

至于其书全称《黄石公三略》则要更晚一些,始见于北齐史学家魏收所著的《魏书》中的《刘昞传》,其称北魏著名学者刘昞曾“注《周易》《韩子》《人物志》《黄石公三略》,并行于世”[15]。此处有个细微之处值得引起注意,即魏收对刘昞所注四部书的排列次序基本上是按时代顺序,刘劭《人物志》亦成书于汉魏之际,故与《黄石公三略》相属,这从一个侧面佐证了《三略》真正成书当在东汉末年。而其为“正史”正式著录则始于唐代著名政治魏徵等人所撰的《隋书·经籍志》,其后,历代正史“艺文志”“经籍志”及公私目录书均有著录。由此可见,从文献著录角度考察,《三略》成书于东汉末年。

当然,古籍成书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考定《三略》成书于东汉末年,并不意味着其书雏形在东汉初年不曾存在,这方面比较有力的证据是范晔后汉书·吴盖陈臧列传》中的一段记载。建武二十七年(51),朗陵侯臧宫与杨虚侯马武联名上书,请求朝廷发兵出击匈奴。光武帝刘秀对此进行了批复,其中引录了《黄石公记》之文作为重要依据:“诏报曰:《黄石公记》曰,‘柔能制刚,弱能制强’。柔者德也,刚者贼也,弱者仁之助也,强者怨之归也。故曰有德之君,以所乐乐人;无德之君,以所乐乐身。乐人者其乐长,乐身者不久而亡。舍近谋远者,劳而无功;舍远谋近者,逸而有终。逸政多忠臣,劳政多乱人。故曰务广地者荒,务广德者强。有其有者安,贪人有者残。残灭之政,虽成必败。今国无善政,灾变不息,百姓惊惶,人不自保,而复欲远事边外乎?”[16]

光武帝“诏报”中称引的这段《黄石公记》文字,多近于今本《黄石公三略》。[17]但是,究竟应该怎样看待这一点,我们与“西汉说”者见解不同。我们不赞同《黄石公记》与《黄石公三略》是同一部书的不同名字的说法,而认为这恰好表明《三略》从酝酿到最终成书乃有一个漫长的过程。《黄石公记》充其量为《三略》之雏形,而绝非《三略》本身,这是符合古籍成书的一般规律的。总之,《后汉书·吴盖陈臧列传》虽引录了《黄石公记》文字,但这并不能作为《三略》成书于西汉的充足证据。(www.daowen.com)

其次,也是更为重要的,《三略》本身内容反映出它的成书年代只能是在东汉末年。这种“内证”较之于文献著录等“外证”“旁证”往往显得更有说服力。

很显然,阅读《三略》并考证其成书年代,有两个关键性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一是要充分考虑《三略》兵学思想体系中的黄老思想主导特征;二是要高度重视《三略·中略》所给的提示:“是故《三略》为衰世作。”而完全符合黄老思想盛行与“衰世”这两个基本条件的,综观整个两汉时期,只有东汉末年这一特定历史阶段。

考察《三略》全书,其内容杂采儒家的仁、义、礼、信,法家的权、术、势,墨家的“尚贤”“尚同”,道家的“贵柔守雌”,阴阳家的“贵因”观甚至谶纬等诸家学说,而以“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为特点的黄老思想为全书立论的基础,具有鲜明的思想特色。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从哲学属性上来说,《三略》属于典型的黄老兵学体系”。

《三略》既然以黄老思想为主导,那么它的问世,必然是在黄老思想成为社会主导思潮的特定历史阶段。而在两汉时期,这种情况只出现于西汉初年和汉魏之际。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及窦太后等最高统治者,均尊奉黄老之学,所谓“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18]。在统治者的提倡下,当时崇尚黄老之学的士人亦不在少数。文帝时有一位王生,其“善为黄老言,处士也”[19]。有长安卜者司马季主,“通《易经》,术黄帝、老子,博闻远见”[20]。景帝时有个黄生,也是位黄老学者。另外还有位田叔,也曾“学黄老术于乐巨公所”[21]。社会上对黄老之学的热衷与倾慕,势必要在学术领域中得到体现,故陆贾强调“道莫大于无为”[22]贾谊认为“忧喜聚门兮,吉凶同域”“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则;千变万化兮,未始有极”[23];司马谈盛赞黄老之学“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24]。而在典籍方面,则出现了不少以黄老思想为主体内容的著述,如著名的《淮南子》。这种现象,一直到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才基本得以改观。黄老之学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中心位置,让位于儒学,转化为思想界的潜流。

不过,《黄石公三略》显然不可能产生于西汉初年,因为当时虽说是大乱之后,百废待兴,但毕竟不是“王泽竭”的“衰世”,与《三略》所称的“政不正则道不通,道不通则邪臣胜,邪臣胜则主威伤”[25]景况风马牛不相及。所以其成书于西汉初年的假设基本上可以排除。

而倘若以东汉末年的状况来观照《三略》成书,则诸多问题就可迎刃而解,成书年代能够基本确定。一是因为东汉末年完全符合“衰世”的时代特征,表现为皇权衰落,吏治腐败,政治黑暗,外戚与宦竖交替擅权,豪强横行,边患迭至,儒林异化,大一统政治格局面临严重危机,有识之士对政局深感绝望,愤然浩叹:“嗟乎!不知来世圣人救此之道,将何用也?又不知天若穷此之数,欲何至邪?”[26]这样的世道,的的确确属于《三略》所指称的“衰世”。也与其书所述的“夫命失则令不行,令不行则政不正”的情况相一致。

二是因为东汉末年是黄老思想从儒学阴影中走出来,在思想界重新崛起的重要阶段。儒学自西汉中叶占据思想界统治地位后,经过漫长的凝固与僵化过程,至东汉后期,已沦落为近乎宗教神学的理论体系。它将大量的谶纬援引入自己的思想体系,使其在形式上与内容上都呈现荒诞怪异的特征,严重窒息了儒学继续发展的活力和生机,在经学形式上遭到了古文经学的挑战,而在思想体系方面,又遇上部分具有独立人格的思想家(王符、仲长统、崔寔等)的批判。这一切均表明儒学在东汉末年已开始衰落。而儒学的中衰,势必导致其他思想流派,如黄老之学、法家学说,渐渐摆脱长期以来遭受的压抑,再度活跃于当时的思想领域。换言之,当时诸子百家之学(尤其是黄老之学)重新风靡于世乃是不争的事实。如著名学者蔡邕在《释诲》中津津乐道于淡泊之道:“心恬澹于守高,意无为于持盈。粲乎煌煌,莫非华荣。明哲泊焉,不失所宁。”[27]又如仲长统亦汲汲追慕出世的欢乐:“安神闺房,思老氏之玄虚;呼吸精和,求至人之仿佛……消摇一世之上,睥睨天地之间。不受当时之责,永保性命之期。如是,则可以陵霄汉,出宇宙之外矣。岂羡夫入帝王之门哉!”[28]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思潮之下,《三略》的作者才会把思想旨趣归结于“尚柔”“守微”,“莫不贪强,鲜能守微。若能守微,乃保其生”[29]。由此可见,《三略》主导思想之确立乃是东汉末年黄老之学再兴之产物,它只能成书于东汉末年。换言之,它是当时儒家一统格局遭到冲击,黄老之学等重新抬头的学术大趋势在兵学领域中的客观反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