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兵学通史:秦汉时期的大一统观念起源》

《中国兵学通史:秦汉时期的大一统观念起源》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9]但对于“大一统”的理念,他们却是一致认同的。在他们和其他儒家人物的努力倡导下,“大一统”的思想观念更加深入人心,成为人们普遍的精神寄托和政治信仰。

《中国兵学通史:秦汉时期的大一统观念起源》

“大一统”的思想产生于先秦时期,早在殷周时期,这一观念即已萌芽,渐渐地为人们所认同:

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15]

维禹之绩,四方攸同。[16]

以陟禹之迹,方行天下[17]

用于天下,越王显。[18](www.daowen.com)

到了春秋战国,这一思想遂进入基本定型的阶段。在当时,西周礼乐文明遭到根本性的冲击,早期初始形态的“大一统”格局趋于瓦解,天下缺乏合法一统的政治秩序,导致诸侯争霸称雄,混战绵延。所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大夫出”,“陪臣执国命”等等,即为此现实之形象写照。人们饱受这一政治无序所造成的苦难,渴望重新实现政治上的统一,建立起合理合法的政治秩序。于是出现了《尚书·禹贡》《左传》所称道的“九州”说,虚拟所谓的黄帝“大一统”。《史记·五帝本纪》云:“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获宝鼎,迎日推策。”[19]想象所谓的夏代“大一统”:“芒芒禹迹,画为九州”[20],“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21]。在“大一统”思想确立过程中,先秦诸子曾发挥过突出的作用,在其学说中普遍反映了这个社会基本要求。虽然诸子各家在统一的方式和内容上存在歧见,但天下必须“定于一”则是他们的共识。如法家积极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22]墨家竭力提倡“尚同”,“天子唯能一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23]道家虽然追慕小国寡民式的理想社会,但同时也不乏企求一统的愿望,故倡言“圣人抱一,为天下式”[24]。正因具备这样的思想基础,才有后来的秦统一与汉统一,才有秦始皇的“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25]之举。

当然,真正在“大一统”理论构建中作出特殊贡献的,应首推儒家儒家思想较之于其他诸子思想,在整体上占有较大的优势,其突出的优点是《孔丛子·儒服》中所说的“包众美,兼六艺,动静不失中道”[26]。因此在“大一统”思想的构建中,儒家也起到了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儒家看来,其他诸子各家所提倡的“大一统”尽管政治目标正确,但是其实行的方式或途径却是错误的,并不能真正实现。按儒家的理解,“大一统”的政治秩序不能像法家所鼓吹的那样统于暴力,不能像道家所主张的那样统于抽象不可捉摸的“道”,也不能像墨家所提倡的那样统于纯粹的人格化的“天”,而必须一统于“仁义礼乐”“王道教化”,即孟子所说的“不嗜杀人者能一之”[27]

孔子是儒家“大一统”思想的奠基者。面对当时社会“礼崩乐坏”的局面,他一再强调“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抨击“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大夫出”。他褒扬管仲,着眼点也落在管仲能辅佐齐桓公尊王攘夷,维护华夏名义上的统一这一点上:“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28]。为此,他提倡“克己复礼”,反对“犯上作乱”,主张重建一统的社会政治秩序,并将这一“大一统”理念作为微言大义隐寓于自己所整理修订的《春秋》一书之中,遂成为儒家乃至整个古代“大一统”思想的不祧之祖。

孔子身后,儒分为八,“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他们在某些问题上存有歧见,不尽一致,即《韩非子·显学》所说的:“取舍相反不同。”[29]但对于“大一统”的理念,他们却是一致认同的。如孟子与荀子,一个大声疾呼“(天下)定于一”[30],另一个也明确指出“四海之内若一家,故近者不隐其能,远者不疾其劳,无幽间隐僻之国,莫不趋使而安乐之”[31]。在他们和其他儒家人物的努力倡导下,“大一统”的思想观念更加深入人心,成为人们普遍的精神寄托和政治信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