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全面抗战后实验区工作中国社会教育社史

全面抗战后实验区工作中国社会教育社史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全面抗战期间,洛阳社会教育实验区积极承担起战时教育的责任,促进这一区域的战时教育开展与推行。报告接下来的内容,主要分为“干部训练”“普及训练”“社会活动”“战地服务”等四个方面,对洛阳实验区在战时教育领域的推进工作进行汇报。

全面抗战后实验区工作中国社会教育社史

在全面抗战期间,洛阳社会教育实验区积极承担起战时教育的责任,促进这一区域的战时教育开展与推行。洛阳自全面抗战以来,即为中原国防重地,因此洛阳教育实验区负有组织民众、训练民众之责,战事初起时即拟订《抗战教育计划纲要》,并积极推行,其主要实施情况包括干部训练、普及训练、社会活动和战地服务等四个方面,具体内容为:

第一,干部训练:干部训练以全区为单位,由实验区指导员主办,召集全区教师与乡村工作人员,进行为期半个月的短期训练,训练时间为每日下午2时至5时,训练科目为防护常识、战时教育、战时经济自卫新知、精神讲话与唱歌等。训练结束后分派赴各村办理战时民众普及训练班,进而从事普遍的训练。

第二,普及训练:普及训练以各村为单位,但小村可联合二村以上共同办理,由战时民众干部训练班受训学员分别担任教导及组织的职责。凡区内11岁至25岁的民众,体格健全,且无不良嗜好者,一律采用强迫征学制的办法,强迫受训。训练周期为四周,训练时间为晚间7时至9时,训练科目为时事讲述、防护常识、自卫新知、精神讲话、唱歌等。至各班学员毕业后,则组织战时工作团,从事宣传防卫救护与办理造产事业。

第三,社会活动:在实验区内采取社会活动的方式,开展各项训练,如纪念日集会活动、庙会活动等。

第四,战地服务:在实验区内,利用麦假时期,组织战地服务团,从事战地社会工作,以抚慰战地民众,激发抗敌情绪,发动民众力量,并与前方将士相联合,共同保卫乡土。其具体组织为:团设正、副团长各一人,下分总务、训练、宣传、调查四组,主要工作为创办战地民众学校,组织联庄会,进行调查访问与抗敌宣传等,地点为收复不久之济源、温县及孟县等处。[23]

1938年9月,俞庆棠作为中国社会教育社的负责人向中央社会部汇报近期社教社的活动时,重点汇报了洛阳实验区在实施抗战教育领域所取得的进展。在呈文中首先指出,“洛阳馆毂中原,为五千年名都,自抗战以来,即踞国防重地,敌机轰炸,肆虐殊甚,民众恨之切骨,抗战情绪因之噪起。二月中旬,华北战事失利,敌军直揭黄河,我敌仅一河之隔,时局异常紧张。本区负组织民众、训练民众之责,希以动员全民,增强抗战力量。战争初起时,即拟订洛阳实验区抗战教育计划纲要,着手积极进行,训练干部人才,普及全民训练,发动民众活动。最近并组织战地服务团,从事战地社会服务”[24]

报告接下来的内容,主要分为“干部训练”“普及训练”“社会活动”“战地服务”等四个方面,对洛阳实验区在战时教育领域的推进工作进行汇报。

其一,干部训练方面。洛阳实验区创办战时民众干部训练班,主要是为培养民众训练干部人才,推行实验区全民抗战事业。其具体内容如下:

训练办法。干部训练以全区为单位,即由实验区指导处主办,招集全区教师与乡村工作人员,进行干部训练。授课训练周期为两周,时间为每日下午2时至5时,训练科目为防护常识、战时教育、战时经济、自卫新知、精神讲话与唱歌等。训练结束后,接受训练的学员分赴各村,办理战时民众普及训练班,并且从事普及训练。

召集学员。民众干部训练班筹备就绪后,即开始召集学员。因之前指导处曾与全区教师、保长与乡村工作人员召开过联席会议,将开展民众干部训练的意义进行阐明,因此报名学员较为踊跃。但因名额所限,不得不“加以甄别”,经指导处审查合格者共计五十名,其中教师占多数,乡村工作人员较少。

课程内容。在抗战时期,课程内容为适应实际需要,即以抗战为中心,主要课程内容包括:1.防护常识(每周3小时):灌输防空防毒常识及简易救护消防实施等。2.自卫新知(每周3小时):普及军事常识,熟娴简易技能,“借以参加抗战保卫乡土”,如巡察、守护、射击、游击、战术与防卫工作等。3.战时经济(每周3小时):发展战时生产,统制战时经济,以备充实资源与长期抗战,如指导麦产,提倡手工与金融流通等。4.战时教育(每周3小时):授以战时教育方法,供应战时教育材料,以资普及推广,如战时教育概论、实施战时教育方案与应注意之事项。5.精神讲话(每周2小时):激发抗战情绪,坚定抗战认识,精诚团结,发扬民族力量,其要项如国际形势、中国现势、民族复兴历史英雄故事与抗战重要新闻等。6.唱歌(每周1小时):授以音调激昂雄壮之歌曲,激发爱国观念,增进抗战情绪,如《冲锋歌》《打回老家去》等抗日救亡歌曲。

社会服务。依照“训练为过程,服务为目的”之原则,训练以后即应就训练之所得,向实际社会应用,发挥全民训练之效率。因此干部训练班结束后,凡受训学员应积极分赴各村,办理战时民众普及训练班(即战时民众学校),担任教导与组织,以期唤醒大众,增强抗战力量。[25]

其二,普及训练方面。动员全区民众,发挥教育和训练的效能。在战时民众干部训练班结束后,继续举办各村战时民众普及训练班,以“激发民众抗战意识,普及民众战时知识”,进而动员全区民众,完成实验区全民抗战事业。普及训练开展的具体情形如下:

训练办法。普及训练以各村为单位,但小村可联合二村以上共同办理,由接受过战时民众干部训练的学员分团创办,同时承担教导与组织的责任。实验区内11岁起至25岁的民众,体格健全,且无不良嗜好者,一律采用强迫征学制的办法,强迫受训,训练周期为一个月,每晚7时至9时;训练科目为时事讲述、防护常识、自卫新知、精神讲话、唱歌等。至各班学员毕业后,则组织战时工作团,从事防卫救护宣传等。

征集学众。实验区采用“征学制”的经验,借助政治力量推动教育事业的开展,因此普及训练班的运作,也采用征学制的办法,由实验区指导处函请当地区署通令全区保甲长按丁征集,强迫受训。

课程内容。训练课程内容围绕战时实际需要设置,主要科目包括:时事讲述、防护常识、自卫新知、精神讲话、唱歌等。在具体课程内容方面,大致与干部训练班课程相近。但二者仍有课程难度深浅的差异,干部训练班的课程程度较深,注重高深战时知识与技能训练,普及训练班程度则较浅,仅注意战时民众必备简易知识与技能,内容力求浅显简要。(www.daowen.com)

集团组织。战时民众训练班之目标,不仅在使学员能够获得战时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受训学员能够组织团体,从事社会服务,展开乡村救亡运动,所以训练结束后即分别组织战时工作团,由学员与导师协同组织,其组织采用军队编制,从事救护、宣传、防卫、劝募与办理造产等事宜。

其三,社会活动方面。在抗战时期,主要依托多种社会活动开展教育,主要包括集会活动、庙会活动、报纸巡回、战时服务等。

集会活动。集会分固定与临时两种,固定集会包括国庆纪念、国耻纪念、总理诞辰、总理纪念周等;临时集会包括兵役宣传会、抗敌宣传会、庆祝台儿庄胜利大会等。借助上述诸多活动,讲演民众英雄历史、先贤逸事、暴敌侵略政策、战时重要新闻等内容,以增进民众对抗战之认识,激发民众的抗敌情绪与爱国观念,参加的活动主体为保甲长与教师、学生等。

庙会运动。庙会是乡村中开展活动的最好机会,如某村有庙会时,附近各村之男女老少都会参加,借助此活动的机会,可以从事救亡歌剧之表演、抗战漫画之展览、战时新闻之讲述等。

报纸巡回。由实验区指导处购买各种报纸多份,分别巡回阅读。各导师阅读过后,除负责编写本村壁报外,同时召集村民对他们做简要之时事报告,使得一般大众也能了解战争时事,以激发民众抗战情绪,增强抗战力量。

战时服务。为开展乡村救亡活动,除战时民众普及训练班组织战时工作团外,各村基础学校均设立战时工作团,以保长为正团长,导师为副团长,下设宣传、救护、防卫与造产各组。[26]

其四,战地服务方面。实验区为适应战地实际需要,利用麦假时期,积极组织战地服务团,从事战地社会工作,以抚慰战地民众,发动民众力量,并且与前方将士相联合,共同保卫乡土。

组织概况。战地服务团设正、副团长各一人,总理全团事务;下设总务、训育、宣传、调查四组,每组设组长一人,干事若干,分任各该组事宜。其主要工作为创办战地民众学校、组织联庄会、调查访问与抗敌宣传等,地点为济源、温县、孟县等地,组织活动周期为一个月。在撰写汇报内容时,相关工作正在积极进行中。

工作事项。主要包括四大方面:其一,创办战时民众学校,激发民众的爱国情绪,增进民众抗战知识与技能,联合当地军政机关协助办理,召集附近民众,给予短期训练,科目为时事讲述、防护常识、自卫新知、精神讲话等,课程内容着重战时民众必备简易知识与技能,授课原则以简要为主。其二,组织联庄会,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战时民众学校组织办法,组织联庄会,协助军队工作,增强抗战力量。其三,调查访问,搜集敌人暴虐行为,慰问伤难同胞,并散发医药用品及办理相关救护事业。其四,抗敌宣传,宣传方法分为讲演、歌咏与戏剧三种。除此之外,相关工作也涉及绘制抗战漫画、国耻地图与抗敌标语,并张贴于村庄与市镇,以造成抗战救亡之印象环境[27]

在报告最后,俞庆棠指出“按此种组织系为试行,一俟稍有结果,当再撰述报告,以供各战地服务团之参考”。[28]洛阳实验区所实行的教育组织具有一定的试验性,其具体收效与相关经验须进一步实践后方能推广实施。

洛阳所处的地理位置,使得在此时此地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独具意义。洛阳城距黄河四十余里,实验区介于洛城与黄河之间,随着战事的扩展,时有敌军炮弹飞来区内,但附近民众辛勤劳作,一如往昔,大家抱着严肃镇静的态度,一面协助军队保乡卫国,一面努力生产事业,以供应军需,使敌寇只能望河兴叹,而不能越雷池一步。其在战时主要的活动为:

其一,深沟窑洞实施教育。实验区位于“邙山之麓”,地势高,土层厚,水位普遍都在五六丈以下,山水下流处冲成深沟,民众即利用此种蜿蜒曲折沟壑开凿窑洞。战时敌机横行,乡村受损严重,因此民众将深沟洞窑作为天然防空之地,也可在深沟窑洞中开展教育活动。实验区之马沟及搅驾沟等地的基础学校,便设在地洞内,既经济,又适用,可在深沟窑洞中举办诸多教育活动。此外,实验区也积极准备指导附近各村妇孺携带粮食用品,避居深远之沟内,作有计划之撤退,同时使各村壮丁,扼守要隘,打击敌人。

其二,举行“割麦运动”及“一本书运动”。实验区为宣传军民合一、倡导军民合作起见,在乡间麦熟的时期,提倡进行割麦运动,召集驻军帮助农民收割。乡村中由于一部分农夫,正应征兵役或其他军事服役,远离家乡,乡中缺少劳动力。在此时开展割麦运动,有助于促进军民密切合作,收效甚佳。实验区为供应前方将士之精神食粮起见,联合各方举行征募一本书运动,所募得书籍的一部分,交由中原社会教育馆转送至前方将士。

其三,筹办工业合作,动员妇女参加生产。实验区对发展妇女从事生产,之前虽曾有所倡导,但收效不大。全面抗战开始后,交通碍滞,外货来源断绝,一切用品均依靠本地自给,所以拟采购手工纺织机,将原有之纺织事业,予以扩充,动员更多的妇女参与纺织生产。关于工业合作方面,积极与中国工业合作协会西北区办事处接洽,在洛阳附近举办小规模之工业合作事业,以促进战时生产。[29]

关于洛阳实验区办理的成绩,在1940年实验区基本完成实验工作时,《申报》上对其示范作用及实验成绩予以较高评价:洛阳实验区系中国社会教育社俞庆棠、陈礼江、赵步霞等发起,联络河南教育厅洛阳县政府协作办理,由陈大白主持其事,开办已六载,“事业实验颇著成绩”,如教育实验,有基础教育制、强迫征学制与传习导生制;政治实验,有村政辅导制、政务督导制与保教合一制;经济实验,有军农合一、合作中心与全民造产。从事单元实验,于乡建学术殊多贡献[30]。后人的回忆也证明俞庆棠所倡导建立的洛阳实验区“是以中国社会教育社为主体,冀图使中国社会教育社成为有理想、有实验、有实践经验的社会学术团体。更重要的是使我国民众教育事业从江苏无锡一隅,迅速扩展到全国南北各地”。[31]由此可知,洛阳实验区对推广民众教育事业上的重要影响。洛阳实验区地处中原和首都南京的西北方向重要地域,对中国社会教育的辐射与引领作用十分显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