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保证社教社工作不因战争爆发受到影响,在大规模举行年会不可能的情况下,理事会的正常的运作就十分必要。为此,1938年9月27日,该社在重庆左营街举行第18次理事会会议,钮永建、梁漱溟、陈礼江、甘豫源、邰爽秋等十多个理事与会,议决通过了三条重要议案:第一,组织社友通讯编辑委员会,以便继续编辑出版《社友通讯》。第二,与教育部第二社教工作团合作设立乡村青年学校。第三,参加中国教育学术团体联合会年会。[77]
随着全面抗战爆发这一巨变的到来,社教社敏锐地认识到中国社会教育内部出现了与从前不同的崭新动向,经过集体研究,他们以社教社集体的名义发表了《抗战建国时期中国社会教育的新动向》重要文章,认为社会教育发生了七大新的变化:社教目的“国策化”,求抗战必胜,建国必成;目标“国防化”,致力于唤起民族意识,灌输抗战知识,坚定抗战意志,训练抗战技能,充实基础知识,增进生产能力;教育对象“集中化”,以对壮丁、青年和妇女的训练为重点,并非以泛泛民众为对象;主体“扩张化”,实施社教不仅包括社教机关,而且包括家庭和一切知识分子;内容“扼要化”,民众基本训练和战时特殊训练结合;实施“效率化”,强调实践,产生效果;制度“组织化”,注重考核与训练、辅导,甚至督导结合。[78]
与此同时,社教社理事赵冕则发表了重要论文《社会教育统一论》,代表了社教社成员研究社会教育新的理论水平。该文写作是在全面抗战快进入中期的背景下,“社会教育活动的范围很广,事业的类别很多,近几年多未能取得密切的联络,密切的合作,致教育效率不够多,力量未能集中”,提出社教一个对象——“全社会的民众”,一种教育——“全民众的教育”,来促成社会教育的统一,以整合社教的各种对象和繁复的内容范围,认为“战时总动员,为民众精神总动员,民众战时训练,合作教育,抗战宣传,失学民众补习教育,电化教育,新教育,戏剧教育,民众教育,学校兼办社会教育,都是社会教育”,即提出了统一、大社会教育的新概念。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三大建议:第一,最重要的一点,多举行社会教育工作,“统一于基层机构内去实施”。第二,举行一个社会教育统一会议,产生一个统一委员会。中央首先联系设立,再推及省和县。第三,设立和充实社会教育研究机构。设立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发展社教社,扩充社员,网罗从事基层政治、基层经济、军队设训、民众训练的工作人员进去。[79]换言之,结合新县制在基层实施社会教育,提供组织保障;设立国家、省、县社教领导机关;设立培养社教人才的高级专门学校和扩大社教社的发展路径。不久,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得以在陪都重庆设立与此有关。
以全面抗战爆发为界,中国社会教育社的相关活动,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首先,关于全面抗战以前的工作和事业总结。这些工作包括学术研究、实验事业和编辑出版。关于学术研究工作,该社成立以后,即集中全体社员之精力,研究社会教育理论与实施方法。如社会教育和意义、社会教育范围、社会教育政策、社会教育制度、社会教育推行方法、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合流问题、村区及县民众教育实验、成人学习心理问题、民众学校教材编辑、民众教育推行计划、社会教育效率测量方法,以及成人教育比较研究等等。“凡此或著为论文,或辑为专书,或编为方案,直接间接对于社会教育之理论与实施,或树有相当基础。”[80]
关于实验工作的成效,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为江苏无锡之实验工作。该实验内容有二:其一,成人学习心理的实验。此项事业是社教社与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合办,并在该学院设立成人心理研究所,将研究之结果,分别在该院附属之各项实验中从事实验。其二,为工人教育、蓬户教育以及区单位实验工作等。此项事业也是与前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合办,且与该院在无锡合设工人教育实验区、蓬户教育实验区及北夏实验区等,具体展开。
其次,为河南洛阳民众教育实验工作。此项事业系社教社与河南教育厅及洛阳县政府合办,并设洛阳实验区。其实验项目包括:关于教育者,有基础教育制之实验,强迫征学制之实验;关于政治者,有村或辅导制之实验,政务督导制之实验及保教合一之实验等;关于经济者,有合作中心之经济建设实验,军农合一之经济建设实验,全民造产之经济建设实验等。
再次,为广东花县实验区工作。此项事业是与国立中山大学、广东省教育厅合办,在花县设花县实验区,实验项目有乡村基础教育的实验,继续教育的实验及乡村建设的实验等。其学团组织与学制对接,尤为社会教育制度与学校教育制度合流的初步实验之重要工作。(www.daowen.com)
关于编辑出版工作。此项工作计成专著者有各项研究实验报告,《中国社会教育概况》(中英文本各一册)以及民众学校各科教材等。定期出版社教社机关刊物《社友通讯》。
从全面抗战爆发以后到1941年底,社教社进行的重要工作有七项,具体如下。
其一,社会教育备战的研究。计有中华民国战时民众教育方案、中国民众教育哲学等研究。其二,战时动员教育的实验。此项实验计有战时民众训练、战时民众组织以及战时社会服务的实验等。其三,岩洞教育的实验。社教社自抗战后即迁往广西桂林,该地岩洞甚多,且每洞容量甚大,敌机来袭,市民多避至洞内,社教社随即利用空袭时机,自编教材,联合生活教育社实施岩洞教育。其目的在灌输市民以战时各种常识,以激励民气,增强抗战力量。其四,创办战时民众补习学校。此项事业是迁桂之前与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合办,教育对象为失学青年及妇女,由该院实习同学义务担任教学工作。该校共设两个班,即补习甲班与补习乙班,同时为家庭妇女之入学便利起见,另附设托儿所一班。结果“成绩甚佳”。其五,创办战时青年学校。社教社自桂迁渝后,与教育部第二社会教育工作团合办战时青年学校,又与松溉纺织实验区合办战时妇女青年学校。这两所学校的教育程度分别包括初中、小学以及补习三种,其目的着重农业工业生产常识及技能,以为战后生产工作干预人员之补充。其六,动员各地社员参加抗战工作。一方面策动社员研究战时社会教育之动员方案,一方面策动社员参加抗战工作。其七,继续编辑发行《社友通讯》。全面抗战以后此定期刊物初仍按期出版,后因经费困难,物价昂贵,遂不得不将定期刊物改为不定期刊物。
社教社1943年到1944年的重要工作包括五大方面:其一,研究成人学习心理。其二,编辑社会教育教材。其三,搜集国外成人教育资料。其四,举行全国战时社会教育事业调查。其五,研究战后社会教育建设问题。[81]
由于抗战期间条件受限,中国社会教育社也向有关方面指出战时社教社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工作开展之不易,并表明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惟本社经费,原不宽裕,抗战以后,各省市教育厅局未能继续补助,社员社费亦不易征收,事业进行,颇多困艰,克服此种困难,尚待本社全体社员共同努力!”[82]
中国社会教育社向其主管机关国民政府社会部立案以及简要汇报工作,受到好评。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社会教育社也从无锡迁往西部,其日常运作与年会举行受到很大影响。1938年9月,社教社向新的主管机关国民政府社会部简要汇报自身此前尤其是在战时所开展的社会教育工作情况。
“本社平日工作,除与全体社员致力于社会教育之研究与实施外,曾先后与豫、粤两省合办洛阳实验区暨花县实验区各一处。自民族抗战发动以来,对于战时社会教育工作,本社曾拟订实施方案,与全体千余社员竭力推行,洛阳及花县两实验区,则更在南北两地,加紧教导民众,协助各种抗战工作。”[83]
文中对社址迁移、各地实验区开展情况及战时主要工作进行了说明。一个月后,社会部回复并肯定了社教社告知基本工作情况,并且提出进一步的要求。“该社办理社会教育及各种生产事业,尚称实事求是,殊堪嘉慰,仍希继续努力,以赴事功。至因战事关系,散处各地之社员,尤须切实联系,随时策动其工作。嗣后遇有集会,亦须先期呈报,以便派员列席。”[84]一方面社会部肯定社教社所开展的相关工作,鼓励其继续深入下去;另一方面希望社教社进一步联络各地社教人员,发挥联系的枢纽和桥梁作用;同时指出之后的集会活动需要提前报备,以便派员列席会议,加强双方的联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