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方法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方法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常在耳边响的有两种效益,经济效益(即赚钱)和社会效益。对于经济效益,执笔的人与出版的人,态度不尽同。想发,就不能不顾及销路,这就会引来两种效益的不能协调,且按下不表。有概括的,是给了读者什么算产生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打架了。以上兼顾两种效益的道道,我看都是可行的。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方法

去岁(1993年)近年尾,我写了一篇《弗洛伊德,吾之师也》(刊于《文学自由谈》1994年第1期),大言炎炎,说执笔为文,要有趋有避,这里想仿流水之作业,说下推至于出版,也要有趋有避。适用场合不同而理无二致,为省力,抄点现成的:

人同样是受多种欲望支配的动物。因而率性而行,就容易趋向野,而不容易趋向文。野,对于己身,对于他人(或说社会),会引来不合意的结果,小如个人的堕落,大如社会的混乱。所以,为了避免不合意,对于人(包括个体和群体),要以“文”化之,使之趋近文而远离野。可是趋近文如逆水行舟,要长期努力;而流向野或退向野则非常容易,可以成于一旦。所以人事方面的一切活动,小至一言一笑,大至制度和立法,其选定,其评价,都要以能否使人趋向文为标准。……以小说戏剧为例,事实是,也应该,用故事的形式“说教”。这教是作者自己的关于人生(怎样活才好)的信念,它应该是引导人趋向文的。

写,能够让多数读者看见,要经过出版,因而适用于写的道理或要求,也就同样适用于出版。

但也要知道,出版的花样更多,问题也就更加复杂。所有的问题都是由“效益”来。常在耳边响的有两种效益,经济效益(即赚钱)和社会效益(不同量的多数人得到己之所需)。对于经济效益,执笔的人与出版的人,态度不尽同。据我所知,有不少拿笔杆的,写,首先想到的并不是多得稿酬,快发(自然也因为靠这个发不了);干出版业的就不能这样,要赚钱,以便轻则能维持,重则能发。想发,就不能不顾及销路,这就会引来两种效益的不能协调,且按下不表。先说所谓效益,就清晰的程度说,两种差得很多:譬如出一本书,赚了十万,钞票可以数,账本上可以见;也譬如得主管部门批准,印了没有“以下删去多少字”的《金瓶梅词话》,一下子赚了近百万,几乎路人皆知。至于究竟产生了什么以及多少社会效益,就只有天知道了。诸多问题几乎都是由经济效益过于清晰、社会效益过于模胡来。但为了能够真正产生效益,模胡又必须化为清晰。这个问题不简单。有概括的,是给了读者什么算产生了社会效益。有具体的,是出版了某一本书,读者看了,多多少少受了某种影响,算不算产生了社会效益。这里只好大题小作,说,凡是有助于读者“益智”和“进德”的,我们说是产生了社会效益;反之,投合读者的低级趣味,供给一些刺激,甚至宣扬迷信,诲淫诲盗,引导读者愚昧堕落的,我们说是没有产生社会效益。为了解说的方便,我们称前一类为好书,后一类为坏书。

不幸的是,由于前面所说,趋野易而趋文难,以及其他原因,形成时风,好书难销而坏书总是不胫而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打架了。如果竟是孟子设想的二者不可得兼的情况摆在面前,是舍钱而保留良知呢,还是不管良知而只向钱看呢?大家都知道,有的出版家(地下盗版的不值一提)就毫不迟疑地扔开良知而只向钱看,如靠多开几个天窗而捞得几十万的就是。相反的一路是保留良知,看别人发财不眼红,坚决出版好书。这后一条路会碰到难题,轻的是不能发,重的是入不敷出,有关门的危险。作为一种企业,轻的不好受,重的不能受,如果还不能放弃良知,怎么办?只能说个原则,是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两者的夹缝中挤出点道道来。这不可能吗?也不尽然。以下说说道道兼理由。

一,上好的道道是出版学文化离不开的书。最典型的是教材和辞书(冒充的如什么什么鉴赏辞典之类不能算)。当然,走这条路不容易,要有权力和人力。但作为理,是任何出版家都可以采用的。只是要记住,选题,是要真能够帮助读者学习某种学业,而不是标个什么好名堂,看了等于不看甚至不如不看的。(www.daowen.com)

二,有大量的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书,读者读了有益。至少是无害,而有很多读者会高兴看看的。选这样的书出版,就可以既有经济效益,又没有放弃社会效益。选,要有经验,我想,干出版这一行,天长日久,钻进去,必没有什么大困难。

三,有些书,好,性质偏于专,估计征订数必很少,上书店之架,上街头之摊,必很少人注意,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几乎不两立了,怎么办?我的想法,如果出版者与读者间的渠道能够畅通,偏于专的,因为还有“好”,也未必就卖得很少。理由有来自数学的,是损之又损,估计十万人中有一个人买,全国十二亿人,就可以卖一万多本;如果十万缩为一万,就可以卖十几万本了。理由还有来自日常经验的,是常有读者找我急如星火,托我代问某作者(因为我们认识),能否想法给他买一本。结果总是作者抱歉而读者失望,可见好书不是没有人买,而是渠道堵塞。多印卖不出去,少印读者买不到。

四,还可以或应该以肥养瘦。以钱锺书先生的名作为例,《围城》销得快而多,《管锥编》销得慢而少,出版家就应该都印,不要见《围城》笑容满面,见《管锥编》就面有难色。

以上兼顾两种效益的道道,我看都是可行的。但行,就要有个先决条件,是眼看钱,也看良知,安于不快发。这容易吗?大概不容易,因而我所能做的,只是希望,还有不很少的出版家,肯勉为其难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