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汉字争坐位,维新力量蚕食汉字,阿拉伯数字请退位

汉字争坐位,维新力量蚕食汉字,阿拉伯数字请退位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颜鲁公有《争坐位帖》,那是为人,我,如题目所示,是为汉字。再说近因,是维新的力量形成大潮,已经出现蚕食汉字之势。如果竟至这样,又如果我是汉字,我将振臂高呼:“阿拉伯数字诸君,你们还是请下来,把坐位让给我吧!”用汉字表示的书面语言呢?少用或不用,还来于一个更有力的原则,是维持汉字调和系统的原则。但愿门不开得这样大,使汉字还有足够的坐息之地。

汉字争坐位,维新力量蚕食汉字,阿拉伯数字请退位

颜鲁公有《争坐位帖》,那是为人,我,如题目所示,是为汉字。与什么字争?曰,与阿拉伯数字。何以忽而不能心平气和?有远因。比如我诌文,有时说到一甲子之前,我朱颜绿鬓之时,习惯写“三十年代”,文寄出,幸而变成铅字或激光照排,自己也得意,摊开欣赏,原来的“三十年代”经常变为“30年代”。这显然是编辑大人之笔,何以如此不惮烦?据说是管出版的某权威机构有规定,编辑大人乃照章办理。这规定,记得我也扫过一眼,细节不记得了。但可以推想,必如多年来我们的宪法,有些人不守,你也不能奈他何。还不只是推想,也有铅字或激光照排为证,是寄出之文,分明写的是“1857—1928”,印回来一看,却变成“一八五七—一九二八”了。这表示,情况是有人喜欢仍旧贯,有人却趋向维新了。再说近因,是维新的力量形成大潮,已经出现蚕食汉字之势。怎见得?有文为证。是偶然翻阅1994年7月29日《参考消息》,第1版法新社金边7月27日电,其中有这样的文字:“打死9人,打伤数10人,抓走200余名乘客。”这“数10人”,我看了,觉得很别扭。问题来自前边有个汉字“数”,如果不管这汉字,硬性规定表数量的数字必须换用阿拉伯,那就必致出现以下这样的文字:数100人,数1000人,数10000人,乃至数1000000000人。如果竟至这样,又如果我是汉字,我将振臂高呼:“阿拉伯数字诸君,你们还是请下来,把坐位让给我吧!”

用汉语写非科技专业的文章,遇见数字,如何表示,问题关系不大,却也会有不少麻烦。昔年,西学还未输入的时候,汉语表示数目,有自己的一套办法,像是也没有什么困难。情况是现在,西学不只输入,而且成为远来的和尚会念经。形势是不得不多方面吸收,儿童的可口可乐,佳人的巴黎香粉,乃至大如历法的纪年,小如握别的bāi bāi,皆是也。这诸多的新事物之中,阿拉伯数字是重要的一种,数学以及有类似性质的学科,用它方便,当然应该大敞仪门欢迎。用汉字表示的书面语言呢?如上面的举例所示,不写“数十人”,写“数10人”,是开门派,改“1857”为“一八五七”的人是闭门派,意见不一致,或说好恶不一致。我的想法,何去何从,不当由好恶决定,应该由衡量得失决定。衡量要有原则。我想到的原则有三个:承认现实的原则,方便的原则,维持汉字调和系统的原则。

先说承认现实的原则。不管你欢迎也罢,不欢迎也罢,反正西学(包括生活的许多细节)已经进来,我们只得容纳。这容纳的当然也不能排除有些表数字的形式。典型的例是公元纪年,人家习惯写1857,1928,等等,我们就以照办为是。这样的新事物想当不少,如波音747,“波音”虽然变了形,“747”却是原样,我们笔下用到,也以照抄为是。

再说方便的原则,意思是用阿拉伯数字方便,不用就不方便,就用;用汉字同样方便或更方便,就不用阿拉伯数字。这方面的情况非常复杂,我没有精力多搜集材料,归类,确定处理办法,只能就一时想到的举一点点例。“如37摄氏度”“每人平均2.5亩”“共有125人参加”,不用阿拉伯,就要写“三十七摄氏度”“每人平均二点五亩”“共有一百二十五人参加”,用字多,反而不明朗,服从经济的原则,我也赞成开门。如“距离7华里”“1天3顿饭”“张3李4”,改用汉字,写“距离七华里”“一天三顿饭”“张三李四”,两种写法表意能力半斤八两,我以为就可以不开门(兼用维持汉字调和系统的原则)。如“她是50年生的”“50年代初期”,这个“0”,因为其后有“代”无“代”不同,读音要有别,讲理,就不如用汉字,写“五零年”“五十年代”。如“77事变”“318惨案”,“77”有七十七的歧义,“318”有三百一十八的歧义,就不如用汉字,写“七七事变”“三一八惨案”。如“行百里者半九十”,改为阿拉伯,写“行100里者半90”,不只费事,还会把“100”读成一百,“90”读成九零,那就错了。如“万一他不来怎么办”,也写作“10000·1他不来怎么办”吗?由以上的举例可以推知,我是主张尽量少开门的。但这样会碰到一个困难,是有时候,方便的原则与类推的原则不能调和。仍以“125人”为例,这样的处所已经开门迎客,同样的处所,如“25人”“5人”,依类推的原则,就不能不也开门迎客。可是“万人空巷”呢?也类推,写“10000人空巷”吗?衡量轻重得失,至少在这里,我们只能放弃类推的原则。可是放弃也是“原则”,它同样是可以类推的,这就必致给我们带来多种麻烦,甚至多种痛苦。我的经验,逃避的办法是尽量少开门,只要不用(阿拉伯数字)也顺理成章,就不用。(www.daowen.com)

少用或不用,还来于一个更有力的原则,是维持汉字调和系统的原则。这或者没有什么深奥的理由,调和,即仍旧贯,不过是看着舒服。记得昔年游览东陵,见一个守陵门的人穿清朝袍褂,头上顶的却是草帽,脚下登的却是皮鞋,感到滑稽,心里不舒服,原因就是不调和。人同此心,看汉语作品,碰到“相距3里”“一家5口”“带2支笔”,总不如看“相距三里”“一家五口”“带两支笔”,心里舒服。可是新潮不管你舒不舒服,总是硬往里挤。挤挤挤,会不会终有一日,版面上也见“天宝14载”“3令5申”,甚至“张9龄”“祭12郎文”呢?但愿门不开得这样大,使汉字还有足够的坐息之地。

最后,我,也代表一些不高兴开门的,向编辑大人请个愿,是审稿,稿中数字多用汉字,也顺理成章的,就不要趋新潮,或拘泥新框框,改为阿拉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