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惜墨如金—深入探讨创新的价值

惜墨如金—深入探讨创新的价值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件,是在北京故宫看到的,元人黄大痴的山水卷,只记得眼一晃就大吃一惊,平远的小山,气韵如何且不说,夸张些说是几乎没有用墨,当时想,如果倪云林看到,也当五体投地吧?所以我的私见,古人常说的要惜墨如金,就说是贵在创新,也应该琢磨琢磨吧?我不会画,间或写些不三不四的文章,是不是也当惜墨如金呢?

惜墨如金—深入探讨创新的价值

豆村(梁树年)老先生是张大千入室弟子,过去微闻其名而未得识荆,因一个忘年小友好事,我们有了交往。且说交往之前,有那么一天,这位小友靳君拿来一个纸条,上写“此处无声胜有声”,说是梁老先生所拟,希望我给配个上联,书于宣纸,以便悬于座右云云。我也老了,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知道字条上的“无声”可能有浅深二义。梁老先生住在北京东郊僻远之地,坐在室内看南窗外小院,草木扶疏,有村野意,可谓无声,此浅义也。深义更明显,是像我这喜爱书画的老朽,对于他这样有高深造诣的也只是微有所知。总之是下联分量很重,对联要上下联门当户对,配个合适的就难了。于是搜索枯肠,因为他是书画名家,就由书画方面找门路。忽然什么机一动,居然想到一种意思,是画以笔墨简淡为胜,于是东拼西凑,成为上联,是“何时少墨同多墨”。用对偶的规矩衡量,各个字,音(平对仄)和义(名对名之类)都合格;只是这样的话出于我之口,要附加个条件,是代梁老先生所说,那就“何时”可以表示谦逊,如果不是代言,“何时”表示希望,那我就不得不连说“不敢”了。

不过撇开梁老先生,我还是想说说“希望”。这或者应该说是偏见,但是语云,人各有见,又知无不言,也无妨说说。为“千字文”的篇幅所限,用开门见山法,是对于近年大为流行的浓墨涂抹、满纸黑糊糊的国画,我总是摇头而不欣赏。理由是,有韵味的,是不淡,因而不雅;有功力的,涂,也就难见笔画的清刚流利;还有经济的,比如墨数滴三五笔同样能够表现,为什么非洒墨汁半瓶不可呢?为了不空口说白话,还想动动真刀真枪。一件,是在北京故宫看到的,元人黄大痴的山水卷,只记得眼一晃就大吃一惊,平远小山,气韵如何且不说,夸张些说是几乎没有用墨,当时想,如果倪云林看到,也当五体投地吧?提起倪云林,还想不避宣扬敝帚之嫌,说说手头一件溥心畬仿作的,大小树四株,根部半遮一草房,上部远山若有若无,也是几乎没有用墨。想来作者也是颇为自负的,题云:“岂但秾华谢桃李,疏林黄叶亦无多(案为昔人诗句)。学云林者但求疏旷,皆皮相也。”我每次翻看这幅画,就不禁有些感慨,是“求疏旷”只是望道而未之见,至于今日的浓墨涂抹,就是连道也不想望了。所以我的私见,古人常说的要惜墨如金,就说是贵在创新,也应该琢磨琢磨吧?(www.daowen.com)

我不会画,间或写些不三不四的文章,是不是也当惜墨如金呢?这个问题不简单。只说内容的量已定,那当然以少费话为好。可惜有时候我还是不能符合编辑大人的版面要求,知而能力不够,惭愧惭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