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民贵文辑·说梦楼谈屑·谈文论语集:罪孽深重的两面性

民贵文辑·说梦楼谈屑·谈文论语集:罪孽深重的两面性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题目来自旧时代的讣闻,开篇云:“不孝男某某罪孽深重,不自殒灭,祸延先考(或先妣)……”情欲是与生俱来的,这样,佛家眼里的人就都具有两面性,理想的一面是有佛性,实际的一面是罪孽深重。我有时想,这罪孽深重的片面看法,也许更值得我们借鉴。至少是桑榆晚景,回首前尖,面壁算总账的时候,对照比丘尼戒本,也会想到“畏天命”和罪孽深重之类的问题吧?

民贵文辑·说梦楼谈屑·谈文论语集:罪孽深重的两面性

题目来自旧时代的讣闻,开篇云:“不孝男某某罪孽深重,不自殒灭,祸延先考(或先妣)……”而想说的却不是这位不孝男,或不限于这位不孝男。干脆从正面说,是从某一个角度看,花花世界的男男女女,至少某一个时期,都可以戴上这顶帽子。何以忽而发这种奇想?是因为打开书橱找书,想找的没找到,无意中碰到一本,又无意中翻翻,就想到人生大为不易的问题,接着是问题深化,不得不夸而张之,于是旧时代的旧话就浮上心头,诌文,抓个题目不容易,有机会送上门,就乐得顺手牵羊,看看能不能敷衍成篇。

且说这本书是封面书名下标明“在家人勿看”的《四分比丘尼戒本》,姚秦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光绪二十一年秋九月金陵刻经处刻。内容不很多,旧计页法四十二页,连圈计字将近一万五千字。封面有两处需要解释一下。一,四分,即四分律,标明四分,因为还有五分律。二,在家人勿看,推想是因为律规定的“不得”如何如何,有不少是涉及男女之事的,所谓不足为外人道也。我国有女人是祸水之说,佛土印度也这样看,就戒律的条文说,比丘是二百多,比丘尼是三百多。这不平等有更深远的原因,释迦牟尼是男性,创解脱成佛之说,至少在早期,是为男性设计的,所以女性想成佛,要先转为男身。也是男本位,出家求解脱,扯后腿的最大的力量是罗裙粉黛,所以由主方面用力,要躲开人烟稠密的处所,外加修不净观,由客方面用力,在家人管不了,管出家人,在比丘尼身上严加防范。于是就有了下面这样的诸多规定:

若比丘尼,作淫欲,犯不净行,乃至共畜生,是比丘尼波罗夷(弃罪),不共住(应开除)。

若比丘尼,染污心,共染污心男子,从腋已(以)下,膝已上,身相触,若捉摩,若牵,若推,若上摩,若下摩,若举,若下,若捉,若捺,是比丘尼波罗夷,不共住,是身相触故。

若比丘尼,入村内巷陌中,遣伴远去,在屏处(外人不能见处)与男子共立耳语者,波逸提(堕罪)。

若比丘尼,露身形,在河水、泉水、流水中浴者,波逸提。

若比丘尼,入白衣(在家人)舍内,在小床、大床上,若坐若卧,波逸提。(www.daowen.com)

若比丘尼,作妇女庄严(打扮),香涂摩身,波逸提。

用当今的眼光看,第一条是动了真格的,随着开放,就不可以吗?屁股仍旧坐在传统上,说不可以,可是许多人,尤其年轻的,早已扔掉传统。其余几条显然就管得太多,至少是常进卡拉OK的,必以为不可解。

我在家人,既然看了,倒想躲开卡拉OK,说几句为佛门,或由佛门引起的话。戒律管得严,不可解,是因为自己的人生之道是不思不算,顺流而下。佛家不然,要思要算。则一思一算,就看见“苦”。认为人生是苦,用现在的话说有片面性。但并不都错。内省,我们自己的感受,外观,街头巷尾的万象,都可以为证。直截了当地说,是确实有苦,而且,只是泛论,也为数不少。如何对待?最常用的办法是常人的,先是求避,避不了,求减少,也办不到,祭起祖传的法宝,忍加认命。忍,就更足以证明,确是有苦。佛家的眼镜是特制的,戴上之后就只看见苦。道家也看见苦,对待的办法是退让的,即认为无所谓。佛家是进取的,即求彻底灭。如何灭?只说我的私见,讲目的用玄学,很难把捉;讲办法用心理学,就大有道理。

这道理,仍用我的私见讲,是苦来于“人生而有欲”(荀子语),表现为有所求、为情的波功,所以不能灭情欲,就不能彻底灭苦。情欲是与生俱来的,本诸基督教人有原罪的说法。在佛家眼里,情欲是原罪因,戒律的作用就在于扫除这原罪因。片面吗?既然所说非无中生有,我们就无妨取其片面,甚至进一步,利用其片面。然后看戒本。与优婆夷(女居士)相比,比丘尼是决心连根扫除苦的,所以对情欲就不能手下留情,可是情欲偏偏顽固有力(难制服,而且无孔不入),为达目的,就不能不见孔就塞。于是而连同男子单独说话,坐世俗人的床,洒点巴黎香水,等等,也不许了。这样谨防,显然是因为怕,怕情欲冲破戒律的堤防,千日之功,毁于一旦。情欲是与生俱来的,这样,佛家眼里的人就都具有两面性,理想的一面是有佛性,实际的一面是罪孽深重。

我有时想,这罪孽深重的片面看法,也许更值得我们借鉴。我们是在家人,可是“师姑元是女人作”,同理,禅和子元是男人作,人同样受命于天,也就同样会碰到情欲常常带来苦的问题。仍说男女范围内的,男本位,“但目送芳尘去”是小苦,“身无彩凤双飞翼”是中苦,“侯门一入深如海”是大苦,如何对待?至少是桑榆晚景,回首前尖,面壁算总账的时候,对照比丘尼戒本,也会想到“畏天命”和罪孽深重之类的问题吧?想到又怎么样?曰不怎么样。也可以说是略有所得,即增加一点自知之明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