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亲近自然,感受挪威教养的力量

亲近自然,感受挪威教养的力量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挪威人的教养中,对环境的爱惜和保护,或许并非全然出于强烈的道德指令,或是崇高的使命和责任,而是他们从小就和自然极为亲近。根据其引述的挪威地理学院的调查报告统计,挪威峡湾、海湾和岛屿的海岸线总计长达10.1万千米。任何人久居其间,都不难体会到普通挪威人的生活方式和外在环境之间,依旧存在着许多不用刻意为之的友善关系,当然也因此降低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压力。

亲近自然,感受挪威教养的力量

在挪威人的教养中,对环境的爱惜和保护,或许并非全然出于强烈的道德指令,或是崇高的使命和责任,而是他们从小就和自然极为亲近。森林、湖泊、峡湾、溪流,风、雨、雪,都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良伴,偶尔还会是一名良师。

趁着户外阳光和煦,我们又一次推着娜拉的婴儿车到市中心南缘的阿克码头享受日光浴。阿克码头是一处奥斯陆成功打造的新兴住商混合区。市政厅的海滨步道两侧,餐厅、酒吧、咖啡厅与服饰店林立。面海而望,可远眺一座中世纪建成的阿克斯胡斯城堡(Akershus Festning)。有着仿古造型的观光用海盗船和市民通勤快艇,是此地与外围小岛往来的交通工具。步道末端,是一栋原木构成、外形简约的现代艺术馆,展出的作品风格以前卫、抽象著称。此区二楼以上的住家,户户阳台几乎都是面向大海,采光充足。少数住户在住家楼下的河堤边,还有专属小码头来停泊私人船只。可见这是多么棒的精华地段。

不过,尽管不是每个人都负担得起阿克港附近的房价,但依照挪威法规,任何住宅周边的港口沿岸,仍应是对所有人开放的公共空间。我们一家三口于是得以堂而皇之、自由自在地穿梭于这些豪宅的前庭后院。我们和娜拉在不需要付费、无人催赶的嫩绿草地上追逐嬉戏,偶尔会被闪耀的粼粼波尖刺得睁不开眼。

《国家地理》杂志曾有一篇报道介绍了挪威海岸。根据其引述的挪威地理学院的调查报告统计,挪威峡湾、海湾和岛屿海岸线总计长达10.1万千米。若拉长成一条线,长度足足可绕地球两圈半。[2]有本挪威儿童读物则是如此描述这个国家的:“森林茂密,多山、多雪、多湖泊,有广阔的麦田,以及面向大西洋的绵延海岸线。这样的地理位置,不仅造就了这块土地的生成演化,同时也影响了世世代代挪威人的生活。或许它为我们带来过暴风雨和船难的危险,但海洋就是我们的粮食、我们的财富。”

挪威倚海而生,“海岸属于大家”是这个北欧王国所有人理所当然都懂得的道理。阿克港区虽然是不折不扣的有钱人的专属高级住宅区,但幸好那不表示其他人没有资格享受那一片蔚蓝海岸。不过,我和娜拉在阿克港海边玩耍嬉闹时还是要遵守某些规矩的。那些花了大把钞票住在这里的人,无从阻止我们自由往来这个区域,但外来游客也不能就真的把这里当作自家庭院,毫无约束、随意妄行。

位于港口尽头,开放式的休赫曼雕塑公园(Tjuvholmen skulpturpark)入口处,立有一道告示牌,上面写有如下文字:

我们(公园管理人员)竭诚欢迎您在这里尽情玩乐以及欣赏周边的雕塑品。对想要好好体会这些美好经验的人们,我们希望您能遵守以下几点:

(1)体贴别人。您所感兴趣的事情,对别人来说可能会是一种噪声。

(2)那些雕塑品的作用是为满足视觉欣赏,它们不是玩具。而且其周边并无任何预防发生危险的安全措施,建议您和您的家人注意安全。

(3)我们虽然会在晚上打扫公园,但还是请您记得带走所有属于您自己的东西。

(4)请为您的狗拴上链子。

请尊重这个区域里的其他人。

(欲在此区游泳安危自负,请自行承担风险。)

这张告示牌颇能反映当地人和公共领域的互动关系。大自然是公共财产,没有谁有资格剥夺他人获取自然空间所提供的幸福感。但人们也得尊重游戏规则,通过有节制的行为,确保现场环境的质量。挪威全境大大小小的自然风景区,都是以类似的观念维持着当地原始景观数十年,甚至数百年如一日。他们从来不需要依靠过多的人为设施保护山川、湖泊或者海湾,而是自小就鼓励挪威人以最贴近自然的简朴方式,享受大自然的恩典。

基础教育阶段,人品道德教育是极获重视的课程之一。它除了启发个人的技能和特长之外,也使其行为能与自然保持和谐。它提醒着学生要关心环境,以良知对社会做出承诺,不要变成一个利己主义者。

挪威人自幼儿园开始,童年就经常是在原始的森林里和海边度过的,而不是在儿童乐园或拥有琳琅满目游乐设施的海水浴场。及至升入小学(基础教育的前七年),当地学生同样有非常多的时间在荒野中度过。他们学习滑雪、登山、健行、钓鱼、冰钓,在野地露营、夜宿森林小木屋,以及和父母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深山里度过暑假。如此的成长背景及深植在他们脑海里的环境意识,使他们自然有别于在高楼大厦、水泥丛林中长大的孩子。

挪威人理所当然地把这个国家的地理条件,当作是一组最鲜活的教材。因而官方拟定的基础教育目的,其一就是学校应该通过这个国家的四季变化和丰富的田园景致,让生活在这块美丽土地上的孩子,借由巍巍山林、壮阔的峡湾和从山顶激流而下的瀑布,于自身心头升起一种喜悦的情感

这些年下来,我颇能从中体会出挪威人环保意识的形成逻辑。每每带着娜拉出游,我也会告诉她垃圾不能乱丢,不要乱攀折花木,不要做出任何破坏环境的行为。因为那有违道德,乖孩子不会这么做。但在挪威人的教养中,对环境的爱惜和保护,或许并非全然出于强烈的道德指令,或是崇高的使命和责任,而是他们从小就和自然极为亲近。森林、湖泊、峡湾、溪流,风、雨、雪,都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良伴,偶尔还会是一名良师。因而有机会培养出他们一种油然而生的心灵状态,一种比任何法令或道德约束下更能让人乐于善待自然的本能。住在罗阿小镇的卡琳娜,求学阶段若是感情失意,对前途迷惘时,总会到住家后方的山林幽谷寻求平静。对照与她年岁相近时的我,比较熟悉的方式则是呼朋引伴,相约在昏暗嘈杂的KTV引吭高歌,借由一阵喧嚣来抒发青春的忧郁。(www.daowen.com)

无可讳言,这几年的挪威之旅,遇见的不尽然都是赏心悦目之事。报上曾引起全国关注的新闻,包括激烈的哈当厄尔峡湾(Hardangerfjord)电厂兴建争议,以及罗弗敦群岛(Lofoten)的住民成天忧心忡忡,生怕外海油田终究动工开挖,会影响罗弗敦“挪威最美仙境”的赞誉。随着现代化的进行,挪威人的生活习惯确实越来越少纯粹地依赖大自然了,且日益被人为打造的世界所主导。新式的科技、产品、技术,解决了不少当地人传统生活的不便。和世界上许多地方一样,他们也难以幸免地被卷入到环保和经济的战役中。

任何人久居其间,都不难体会到普通挪威人的生活方式和外在环境之间,依旧存在着许多不用刻意为之的友善关系,当然也因此降低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压力。不止一位挪威朋友告诉我大自然就是他们最好的朋友。

《下一个全球超级典范——北欧:经济富足,人民幸福,全球跟着北欧学》(The Almost Nearly Perfect People)的作者布斯(Michael Booth)对北欧社会有着深刻的观察。这本书开头即是:“这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天空,一如既往地拥有纯美无瑕的湛蓝。不知何故,它似乎比世界上任何一处天空都要高远辽阔……”我相信造访过挪威的人,任谁都不会觉得这句话太过夸张。当地报纸有则花絮附和了布斯的观察。文章说,有位挪威驻丹麦的外交官在久居丹麦结束外派任务回到自己的国家后,朋友问他最想念挪威的什么,他毫不迟疑地说:“若说对挪威有任何想念,我个人最想念的就是挪威的天空。”

“天空”也许只是一个代表性的名词。历史上未曾有过严重工业污染的挪威,长期以来都被视为欧洲高环境质量的国家之一。尤其是当地城镇和森林原野临近,无论城市、乡下都能享有同样清爽的空气,这为挪威人所自豪。

21世纪含着金汤匙出生的挪威新一代,多在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的环境下成长。不禁让人怀疑他们能否还有意愿,像他们的上一辈一样,尽可能地为自己所生活的环境承担责任。

鲁娜曾对我说,老师在课堂上告诉他们,除非大家对科学以及其他关于自然的知识和技术有更多的了解,否则现代化的科技是很难掌握的。即使科技为我们带来了很多方便,我们也不要让推陈出新的科技左右了我们的生活,就像它改变大自然那样。学校里科学教育的目的,不光是让我们有足够的知识去运用它。我们也需要借由它去思考我们的未来,去了解我们的抉择可能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科技为人类社会带来便利、舒适生活的同时也制造出了紧张和矛盾。因为它确实正在危害人们世代一直居住的自然环境,毁掉了不少人原有的生活条件。

翻开鲁娜的中年级自然科学教材,其中论及了温室效应、遗传工程和国土资源。除了传递专业知识、借由不同实验活动设计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之外,当地老师还留给了他们更多的思考空间,去培养个人对自然界的洞察力,并以此建立起关于环保议题的道德观

我并非鼓励娜拉向鲁娜学习,但挪威人的教育内容,确实是个值得参考的模式。鲁娜因为关切环境,她对自己生长的土地有了更多一层相互依存的感受。娜拉现在还不懂得思考该如何让经济和环保保持平衡的道理。不过,我至少可以为她多制造点儿机会和大自然交朋友,尽可能不让她和平板电脑智能手机走得太近。不只是环保议题,如果能对周遭环境时时抱有关切之情,并广及各类公共事务,娜拉说不定也有机会成为一个具有丰富思考能力的人。

这些年下来,我颇能从中体会出挪威人环保意识的形成逻辑。每每带着娜拉出游,我也会告诉她垃圾不能乱丢,不要乱攀折花木,不要做出任何破坏环境的行为。因为那有违道德,乖孩子不会这么做。但在挪威人的教养中,对环境的爱惜和保护,或许并非全然出于强烈的道德指令,或是崇高的使命和责任,而是他们从小就和自然极为亲近。森林、湖泊、峡湾、溪流,风、雨、雪,都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良伴,偶尔还会是一名良师。因而有机会培养出他们一种油然而生的心灵状态,一种比任何法令或道德约束下更能让人乐于善待自然的本能。住在罗阿小镇的卡琳娜,求学阶段若是感情失意,对前途迷惘时,总会到住家后方的山林幽谷寻求平静。对照与她年岁相近时的我,比较熟悉的方式则是呼朋引伴,相约在昏暗嘈杂的KTV引吭高歌,借由一阵喧嚣来抒发青春的忧郁。

无可讳言,这几年的挪威之旅,遇见的不尽然都是赏心悦目之事。报上曾引起全国关注的新闻,包括激烈的哈当厄尔峡湾(Hardangerfjord)电厂兴建争议,以及罗弗敦群岛(Lofoten)的住民成天忧心忡忡,生怕外海油田终究动工开挖,会影响罗弗敦“挪威最美仙境”的赞誉。随着现代化的进行,挪威人的生活习惯确实越来越少纯粹地依赖大自然了,且日益被人为打造的世界所主导。新式的科技、产品、技术,解决了不少当地人传统生活的不便。和世界上许多地方一样,他们也难以幸免地被卷入到环保和经济的战役中。

任何人久居其间,都不难体会到普通挪威人的生活方式和外在环境之间,依旧存在着许多不用刻意为之的友善关系,当然也因此降低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压力。不止一位挪威朋友告诉我大自然就是他们最好的朋友。

《下一个全球超级典范——北欧:经济富足,人民幸福,全球跟着北欧学》(The Almost Nearly Perfect People)的作者布斯(Michael Booth)对北欧社会有着深刻的观察。这本书开头即是:“这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天空,一如既往地拥有纯美无瑕的湛蓝。不知何故,它似乎比世界上任何一处天空都要高远辽阔……”我相信造访过挪威的人,任谁都不会觉得这句话太过夸张。当地报纸有则花絮附和了布斯的观察。文章说,有位挪威驻丹麦的外交官在久居丹麦结束外派任务回到自己的国家后,朋友问他最想念挪威的什么,他毫不迟疑地说:“若说对挪威有任何想念,我个人最想念的就是挪威的天空。”

“天空”也许只是一个代表性的名词。历史上未曾有过严重工业污染的挪威,长期以来都被视为欧洲高环境质量的国家之一。尤其是当地城镇和森林原野临近,无论城市、乡下都能享有同样清爽的空气,这为挪威人所自豪。

21世纪含着金汤匙出生的挪威新一代,多在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的环境下成长。不禁让人怀疑他们能否还有意愿,像他们的上一辈一样,尽可能地为自己所生活的环境承担责任。

鲁娜曾对我说,老师在课堂上告诉他们,除非大家对科学以及其他关于自然的知识和技术有更多的了解,否则现代化的科技是很难掌握的。即使科技为我们带来了很多方便,我们也不要让推陈出新的科技左右了我们的生活,就像它改变大自然那样。学校里科学教育的目的,不光是让我们有足够的知识去运用它。我们也需要借由它去思考我们的未来,去了解我们的抉择可能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科技为人类社会带来便利、舒适生活的同时也制造出了紧张和矛盾。因为它确实正在危害人们世代一直居住的自然环境,毁掉了不少人原有的生活条件。

翻开鲁娜的中年级自然科学教材,其中论及了温室效应、遗传工程和国土资源。除了传递专业知识、借由不同实验活动设计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之外,当地老师还留给了他们更多的思考空间,去培养个人对自然界的洞察力,并以此建立起关于环保议题的道德观。

我并非鼓励娜拉向鲁娜学习,但挪威人的教育内容,确实是个值得参考的模式。鲁娜因为关切环境,她对自己生长的土地有了更多一层相互依存的感受。娜拉现在还不懂得思考该如何让经济和环保保持平衡的道理。不过,我至少可以为她多制造点儿机会和大自然交朋友,尽可能不让她和平板电脑、智能手机走得太近。不只是环保议题,如果能对周遭环境时时抱有关切之情,并广及各类公共事务,娜拉说不定也有机会成为一个具有丰富思考能力的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