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成为一个温暖关怀的人,细品挪威教养之道

成为一个温暖关怀的人,细品挪威教养之道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感谢老天,娜拉自满周岁起,生活作息渐趋规律。最高纪录有将近100万的观众同时在看这部戏,接近挪威人口的1/5。因为那确实不符合挪威人不擅冲突的民族个性。值得庆幸的是,这个国家的人民虽然天真,却相当注重实际。这一连串百年树人的教育信念,皆载明于挪威基础教育的官方指导纲领中。可以说,挪威学校是有计划、有系统地通过每个阶段,训练学生成为一个不对周遭冷漠的人。

成为一个温暖关怀的人,细品挪威教养之道

挪威学校除了从小教育学生不应该欺侮弱小外,还向他们灌输着与此同等重要的观念:绝不要在看见有人受欺侮时,认为事不关己而袖手旁观。

感谢老天,娜拉自满周岁起,生活作息渐趋规律。利用她白天午休小睡片刻的习惯,我们幸运地有了充裕时间去享受一顿假日早午餐。她每晚8点准时上床睡觉,葛罗莉亚和我甚至还能连续看完一整季的电视剧,例如在挪威红极一时的《利勒哈默尔》(Lilyhammer)[1]

这部连续剧的故事背景,是在奥斯陆北方一座名为利勒哈默尔的城镇,它因曾经举办过1994年冬季奥运会而闻名于世。剧情描述了一名纽约黑帮老大,为了躲避杀身之祸,不得不远渡重洋,躲到这个人口不过两万多的北欧乡下小镇。在试图展开新生活的同时,却发现自己和挪威当地民俗文化格格不入,日常生活中笑料百出。

对我这个外来者而言,其中某些桥段不免让人心有戚戚。但诙谐写实的内容,倒也让人因此更加了解,原来挪威真的就是这么一回事。挪威人并不介意这部喜剧片偶尔会显露出维京民族天真的个性,他们说不定还颇引以为傲。在人文环境高度相似的斯堪的纳维亚社会(包括瑞典和丹麦),他们的行为模式竟是如此独树一帜。这部剧首季开播即在当地创下高收视率。最高纪录有将近100万的观众同时在看这部戏,接近挪威人口的1/5。

其中一处剧情是,这位黑帮老大想要追求一位在利勒哈默尔当地小学教书的老师。这位老师是个单亲妈妈,黑帮老大为了示好,主动请缨去接她儿子放学。一天,黑帮老大开着两人座电动车(挪威曾大肆推广这类电动车,其造型十分滑稽)到学校接老师的儿子。就在他停妥车子等候的时候,撞见了一群小男生在操场一处角落里打打闹闹。凑近一瞧,原来是一群学生正在拳打脚踢那位老师的儿子,小孩的脑袋还被压在雪堆里。最后,是路过的学校老师出面制止了继续动粗的学生。

黑帮老大走上前去,想弄清楚学校将如何解决眼前这场纠纷。他劈头就问那位出面调解的老师:“这些欺负人的学生究竟是怎么回事?他们会因此受到惩罚吗?”老师谦和有礼地回答道:“噢,不会的。我们相信‘对话’和‘沟通’才是制止这类反社会行为最有效的方式。”黑帮老大皱了皱眉头低声说:“是吗?真是有趣的理论。”

小男孩拍掉身上的雪,脸上带着伤且心怀委屈地坐上黑帮老大的车。黑帮老大转过头对小男孩说:“你们老师刚刚说的什么‘对话’‘沟通’,都是没用的东西,它不会为你带来任何尊重。你唯一要做的,就是下次再见到那群欺负你的人,立刻朝带头的那个,也就是刚刚穿黄色夹克的那个人走过去,然后你什么都不用说,只需要把你塞满石头的手套砸到他的鼻子上,问题就解决了。”小男孩破涕为笑,仿佛茅塞顿开。

即使整个国家洋溢着和平气息,挪威校园里也难免会出现霸凌的现象。霸凌也许纯粹是青春期旺盛的激素在作祟。在社会越来越显多元的年代,说不定还带有种族歧视的因子。在苏珊娜就读的学校,学生曾主动发起过一场反霸凌行动,很多学生都在反霸凌的广告牌上签下名字以示支持。老师也会向学生倡导,随时都可以通过匿名的方式向校方反映是否有遭到同学欺侮的经历。诚如《利勒哈默尔》这部电视剧里演出的那样,挪威校方的后续解决之道,是以对话、沟通,来取代任何形式的处罚。当然,不太可能会有挪威家长认可那位黑帮老大的见解,要自己的小孩以暴制暴。因为那确实不符合挪威人不擅冲突的民族个性。

分别站在欺侮者和被欺侮者的角度看,什么才是有助于解决纷争的方法?什么又是保护自己的最佳手段?我自己也曾在中学时期被他校学生在放学途中围堵勒索。班上有的同学也曾因为口角而得罪他人,下课时被一群穿着便服的中学生殴打成伤。无论如何,我的看法是,遇到这些事情,任何形式的武力反击,或者对加害者施以严厉处分,通常都比看似“纵容”的沟通、对话,更容易引发难以预想的后遗症。

我不确定假如娜拉在班上遭到同学霸凌,我会不会劝她如我当年一样,消极地隐身在人群中。说不定让她学习空手道会是个不错的主意。在此之前,挪威人的应对哲学,可能会提供给我们另一层思考。当我走访当地的校园探访此事,所得的答复是:一旦有霸凌情况发生,除了加害者和被害者两方,挪威人同时也关切“旁观者”的反应。挪威学校除了从小教育学生不应该欺侮弱小外,还向他们灌输着与此同等重要的观念:绝不要在看见有人受欺侮时,认为事不关己而袖手旁观。

这也许是我们较少在霸凌问题中论及的部分。如果娜拉动辄纠众欺侮弱小,我会相当自责没有把她教育成良善之人。如果她三天两头遭人捉弄、欺侮,以至于对上学感到恐惧,我也会十分懊恼心疼。但假如当她撞见弱小的同学被欺凌却无动于衷,或者害怕给自己惹麻烦而默许了那些行为的发生,我想我会更加不能原谅自己。我究竟是给了她什么样的成长环境,让她最终怯懦地选择以私利、冷漠来保护自己。

挪威教育的每个阶段都有其核心理念、纲领。值得庆幸的是,这个国家的人民虽然天真,却相当注重实际。他们总是尽可能地尝试和努力,不会让学校定下的教学目的只剩下一堆华丽的文字。

例如面对霸凌问题,自基础教育第一年(小学一年级)开始,挪威学校便对学生传递出明确的信息,即每个人都要有“你”“我”“他”是不同个体的认知。彼此有不同的需求,内在的希望也会不一样。尽管我们在某些阶段会非常依赖同辈人的认可,但我们必须明辨个人行为的对错,同时学习原谅和宽恕他人。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彼此尊重,对待他人要有耐性和宽容。一旦身边出现霸凌、揶揄、嘲弄、取笑或者任何一类的歧视,都是让我们从中学习到更多的怜悯与同理心的机会,让我们理解人与人之间互助的道德责任,以及为他人站出来的勇气。

这一连串百年树人的教育信念,皆载明于挪威基础教育的官方指导纲领中。可以说,挪威学校是有计划、有系统地通过每个阶段,训练学生成为一个不对周遭冷漠的人。幼儿园时期,学生经常被带往户外,除了亲近大自然,利用环境学习生活技能外,他们多数时间都是自由活动。可以蹲在地上堆石头、挖沙坑,或者像只猴子一样爬树。可以尽其所能地测试自己游泳能游多远,爬树能爬多高,跑步能跑多快。一旁的老师,除了注意学生的安全,学校赋予他们的一项更重要的任务就是:时时刻刻注意学生彼此之间的互动以及如何去对待他人。尤其是同学之间是否会互相帮忙,会不会自私自利。比如爬树时,某位学生是不是只在乎自己一人一路往上爬,会不会停下脚步,在必要时拉底下的同学一把。他们关切的是,在任何环境下,你是如何对待周遭朋友的,尤其是比你弱小的人。因为这其中的态度对一个学生的人格养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娜拉满周岁那年,我驾车载着她,前往郊区的百货公司为她选购生日礼物。返家的途中,前方路口突然传来一阵巨大的声响。一辆重型机车不慎和公交车擦撞,骑车的人闪避不及摔倒在地,幸好身穿标准护具,他看起来并无大碍。事发之后,公交车上一位身材壮硕的女士立刻推开车门,跳下车,检查和询问被撞者的伤势。原本在我面前悠悠步行的一名男子,也连忙冲向现场,扮起临时交通警察的角色,在情况未明朗之前,先挡下了双向来车。

之后陆续有人加入了这场“救援行动”,自然有序的分工,仿佛个个都是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虽然双向车辆因此堵了一段时间,不过却没有任何人因为久候不耐烦而鸣按喇叭,或者隔着马路围观看热闹。在得知是虚惊一场后,也没有人催促他人离开被堵住的车道。(www.daowen.com)

肇事的公交车就停在我眼前,车窗内,出现了好几张小学生的脸孔。他们也对这起小小意外感到好奇,纷纷挤到窗边想知道发生了什么事。那位第一时间冲下车扶起被撞者的女士,刚好是带着这群小学生进行校外课的老师。眼前的一幕,应该就是最好的机会教育。连同那几位热心的路人,在这群小学生面前,呈现了一出冷静、平和且充满助人之心的交通事故救难剧。

娜拉还小,坐在儿童安全座椅的她什么也看不见。但我已为她记录下了这一幕。我很清楚地知道,这场小意外所表现出来的,不只是一群挪威人的热心、机警,还包括堵在双向车阵里,那些可能正赶着要办某些事的驾驶员。他们的耐心,可能就来自从小被教育的“不冷漠”。

挪威被誉为弱者的天堂。唐氏综合征儿、残疾人士,不必担心出门上街会遭到排挤、歧视。一个社会总有身强体壮者和骨瘦如柴者,在防止恃强凌弱的同时,挪威教育并没有忽略强弱两方之外,经常处于旁观者的绝大多数人。我们或许觉得挪威人的面容有些冷酷,很难深交为友,不喜旁人打扰,喜欢独处。但他们其实是最习惯于将个人同情转化成行动的一群人。

2014年,国际SOS儿童村组织打算为战乱下的叙利亚小孩募集过冬的衣物,于是在奥斯陆进行了一项实验。他们安排了一名仅穿着单薄针织线衫的小男孩,坐在室外公交车候车亭,以测试在冷冽的冬雪中,有多少从他面前经过的路人会伸出援手。

果不其然,通过一架隐藏式摄影机记录下来的画面,证实了挪威人确实都很乐于助人。他们把自己的手套、围巾外套送给这位不知名的小男孩。假如不是在这个地方生活了几年,我应该会以为那只是一个专门贩卖温情的公益广告

我希望娜拉将来上学时,在学校里不要是个老爱欺侮弱小的讨厌鬼,同时也能懂得保护自己,不是个软弱的可怜虫。并且,我更期待她的内心能充满对弱者的怜悯和同情,以及为他人站出来的勇气。我相信,这会比拿着塞满石头的手套为自己报仇,更像个勇敢的小孩。

娜拉满周岁那年,我驾车载着她,前往郊区的百货公司为她选购生日礼物。返家的途中,前方路口突然传来一阵巨大的声响。一辆重型机车不慎和公交车擦撞,骑车的人闪避不及摔倒在地,幸好身穿标准护具,他看起来并无大碍。事发之后,公交车上一位身材壮硕的女士立刻推开车门,跳下车,检查和询问被撞者的伤势。原本在我面前悠悠步行的一名男子,也连忙冲向现场,扮起临时交通警察的角色,在情况未明朗之前,先挡下了双向来车。

之后陆续有人加入了这场“救援行动”,自然有序的分工,仿佛个个都是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虽然双向车辆因此堵了一段时间,不过却没有任何人因为久候不耐烦而鸣按喇叭,或者隔着马路围观看热闹。在得知是虚惊一场后,也没有人催促他人离开被堵住的车道。

肇事的公交车就停在我眼前,车窗内,出现了好几张小学生的脸孔。他们也对这起小小意外感到好奇,纷纷挤到窗边想知道发生了什么事。那位第一时间冲下车扶起被撞者的女士,刚好是带着这群小学生进行校外课的老师。眼前的一幕,应该就是最好的机会教育。连同那几位热心的路人,在这群小学生面前,呈现了一出冷静、平和且充满助人之心的交通事故救难剧。

娜拉还小,坐在儿童安全座椅的她什么也看不见。但我已为她记录下了这一幕。我很清楚地知道,这场小意外所表现出来的,不只是一群挪威人的热心、机警,还包括堵在双向车阵里,那些可能正赶着要办某些事的驾驶员。他们的耐心,可能就来自从小被教育的“不冷漠”。

挪威被誉为弱者的天堂。唐氏综合征儿、残疾人士,不必担心出门上街会遭到排挤、歧视。一个社会总有身强体壮者和骨瘦如柴者,在防止恃强凌弱的同时,挪威教育并没有忽略强弱两方之外,经常处于旁观者的绝大多数人。我们或许觉得挪威人的面容有些冷酷,很难深交为友,不喜旁人打扰,喜欢独处。但他们其实是最习惯于将个人同情转化成行动的一群人。

2014年,国际SOS儿童村组织打算为战乱下的叙利亚小孩募集过冬的衣物,于是在奥斯陆进行了一项实验。他们安排了一名仅穿着单薄针织线衫的小男孩,坐在室外公交车候车亭,以测试在冷冽的冬雪中,有多少从他面前经过的路人会伸出援手。

果不其然,通过一架隐藏式摄影机记录下来的画面,证实了挪威人确实都很乐于助人。他们把自己的手套、围巾和外套送给这位不知名的小男孩。假如不是在这个地方生活了几年,我应该会以为那只是一个专门贩卖温情的公益广告。

我希望娜拉将来上学时,在学校里不要是个老爱欺侮弱小的讨厌鬼,同时也能懂得保护自己,不是个软弱的可怜虫。并且,我更期待她的内心能充满对弱者的怜悯和同情,以及为他人站出来的勇气。我相信,这会比拿着塞满石头的手套为自己报仇,更像个勇敢的小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